家庭教育那点事儿(一):教育本质就是改变自我,做人做事,心理健康
说到家庭教育,仿佛非常神秘和高大尚,有着多么深奥科学知识,其实家庭教育非常单纯。家庭教育能单纯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可以认为有三点:1、家庭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优秀孩子,而是避免孩子最差最糟糕。2、家庭教育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3、家庭教育方式不是什么高深理论技巧,而是最普通的做人做事,心理健康。我们看看教育方式有什么。教育三字经就是在告诉家长们具体教育方式,曾经归纳为四部分:快乐学习,赏识教育,认知重建,目标导向。具体做法则体现在三字经中,大致涂鸦了50篇文字。今天,从心理健康角度谈谈教育方式,也就是如何从自我做起,促进心理健康,从而成为孩子榜样,达到家庭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有五个要素,2016年国家22部委联合发文的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明确为“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这五部分。我觉得可以简化为个体心理和环境互动两个方面,或者就是做人做事两个方面。简述下个人对此粗浅理解。个体心理方面,是知情意。1、认知合理,即“五观端正,以柔克刚”。“心生万法”世界观是基础,感知到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而是我们心理主观认知世界,我们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都是大脑创造了五彩斑斓世界,“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这也是心理主观能动性体现,为此环境不变情况下依然会有无限精彩可能。“趋利避害”人性观是本性,植物具有向阳性,动物具有安全性,人也如此,追求快乐,回避痛苦,作为本能毫不奇怪,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抱怨回避这个人性观,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关键。人不同动物特点,除了即时满足还有延迟满足,即为了未来快乐幸福,当下甘愿痛苦与付出,要做的是尊重人性特点,引导延迟满足。“先苦后甜”人生观是技术,如何回答“人生是苦的还是甜的”,能看出你的生活幸福指数,信不信?假如你坚定认为人生就是苦的,“人生苦难重重”,你就有享不完的福;假如你坚持认定人生就是享福的,你就有受不完的苦,想一想,对不对?这就是先苦后甜,是所谓“锅底法则”,是底线思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生活辩证法。(待续)某个朋友发问啥是框架思维,我觉得就是系统思维的意思吧,简单说就是用几个概念建构成思维框架,如同大楼框架,用来概括某个认知,或者解决某个问题,形成所谓“套路”,从而具有好记忆可重复能操作,不知道对不对(网络查询后,黄金圈法则最接近,也就是凡事用问题导向思考,套路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而非常规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