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光给予爱还不够,还要学会“三拒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有作为,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期望。为了最终的结果,很多父母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大部分利益,只要孩子能有锦绣前程,自己吃苦也没关系。然而事情并非我们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所有的事情都讲究一个因果逻辑,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想培养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光给予爱还不够,还要学会“三拒绝”。孩子这三种要求,你越拒绝,他越有出息。
一、拒绝帮他做他自己的事孩子在0-2岁时需要彻底依赖父母的照料才能完成日常的吃喝拉撒,但2岁以后父母就该逐渐训练孩子独立造成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生活技能。然而很多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担心他们做不好、伤着自己,以至于有些小孩上小学了,还需要父母帮忙穿衣服、喂饭。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通常责任感缺失,他从根上就不觉得他需要对什么事情负责。因为他没有感受过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衣服没穿好就会不舒服,一直以来都有人替他打理好这些,他不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事,更没有为此付出过代价。
然而一个能在社会中有出息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应该去做某些事情,从而在不断的做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建立自己的社会威信。孩子需要通过先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培养责任感,学会承担学会付出。所以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要学会拒绝替孩子做他自己的事。二、拒绝解决所有他遇到的所有难题孩童时代,父母都是孩子的超级英雄,只要遇到问题向父母求助就可以解决。但父母有没有想过,你无原则的帮助很容易扼杀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他们无法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成就感,久而久之完全失去前进的动机。
父母们必须明白,你不能解决你孩子一生的所有问题。身为父母你必须要训练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小时候要克服的困难比成年以后要克服的困难容易得多。如果小时候什么事情都由父母代劳,那么这个人进入社会后,要么完全地被社会压力压垮,要么变得混不吝、啃老。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胜利者效应(Winner effect)”,指当一个人能够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他之后战胜一个强大对手的胜算就会增加。因为初步的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可以增加他的信心。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而尽可能不要去强化其负面的刻板印象,鼓励他们积极克服困难。
三、拒绝过度放纵欲望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混淆“爱”和“溺爱”的区别,真正的爱,一定是有原则的。要什么给什么,无原则无条件的不是爱,而是溺爱。溺爱孩子可以让父母获得满足感,但对孩子来说,则是极大的不幸。要知道任何过度的爱,最终都是变成伤害。例如不要纵容孩子的玩乐心,当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身为父母,你有责任让他形成先完成功课或者其他重要事项再玩的习惯,帮助他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这项能力将贯穿孩子的一生,在他们工作、学习、成家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将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好的成就,形成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必须要学会始终陪伴,而不是粗暴的直接将孩子丢入某一种艰难环境,美其名曰“为他好”,要知道孩子终究只是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陪伴,只有在父母的爱的注视下,他们才能更好实现意志的磨炼。很多挫折教育、困难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不是这个教育理念不对,而是实施过程错了,他们忽视了父母的存在能对孩子形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捧场王、观众,你不应该过度插手孩子的成长,但也不能完全漠视孩子的成长,你需要在他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给他爱的赞许。在有原则的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真正有出息。-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