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这3部科普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文丨 优宝
任何教育的初心都并非教会孩子什么样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帮助孩子发掘自身的兴趣所在,从而激励他们自发的探索世界的未知。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求知欲,它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关键。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带动他们去主动思考呢?
福楼拜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总是在山脚分手,却在山顶相逢。” 对于孩子来说,这两者就像智慧的左膀右臂,一个塑造理性世界,一个丰富情感世界。 但它们看起来就是一副高大上且晦涩难懂的模样,想让孩子爱上思考、激发求知的欲望,不仅要从浅入深,趣味、新奇等元素均缺一不可!
《TEXICO》:程序性思维 这两年,编程、C 语言让很多鸡娃父母趋之若鹜,他们想给孩子的并非是程序员们的格子衫与斜顶,而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巧了,日本的NHK教育频道也出版过一档节目《TEXICO》,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着手,用一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启发孩子的思考。
节目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孩子的“程序性思维”,分解、组合、概括、抽象、模拟,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全过程。 比如,在直轨上开动一辆电动车,走到卡尺处,电车会受阻,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会推动轨道向后移动。
那么,如果把轨道换成圆形,并在轨道旁边固定上一个三角形的立体积木,再次开动列车,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展示完发生变化的道具后,节目总会留出几秒空白时间,引导孩子在脑海中模拟该装置的运行轨迹,最后再用实验来揭晓答案。
但这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呢?就比如快递小哥们是如何决定自己一天的送快递路线的? 就像日本邮局的邮递员,每天早上的第一道工作程序便是“重组”。
把所有信件按照一张特定的表格进行重新排序,以此制定出最完美的送信路线。
也就是说,这是一条经过程序化设计的路线,而没有进行重组过的信件,散落在地图上极其杂乱无章,那么你的信件什么时候能收到,可就全看邮递员的心情了。
程序,就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设计和操作。 生活中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套解决方案,多用结果往前倒推,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这样的程序性思维了。 节目集数:共10集/每集10分钟适合年龄:6岁 播放平台:bilibili
《Do You Know》:生活版10万个为什么
爆米花是怎么做出来的?鸡蛋煮熟后为什么会变硬?消防水龙头是怎样把水喷出去的?旋转木马为什么被设计成上下运动?……
BBC的这部《Do You Know》是更加贴近生活的儿童科普纪录片,每一集主持人Maddie Moate都带着孩子们一起,在轻松逗趣的风格中,窥探身边的大千世界和生活百科。 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却总能让孩子充满好奇和疑问,因此这套片子每一集都在围绕一个词“为什么?”来展开。
片中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摄像工具,教孩子们如何用这些工具观察暗夜、微观世界、慢动作等。 让孩子们不仅知道身边的事物是怎么构造、如何运作的,还知道如何使用观察和试验工具。
每一个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兴趣,他们总会连珠炮式的向父母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天为什么是蓝的?鸡是怎么下蛋的?飞机能在天上飞,那我也可以吗?…… 既要鼓励孩子提问不打消他们的求知欲,又不能随便瞎回答,做父母的也真是难啊。 很多问题因为不了解相关的原理,只能赶紧掏出手机百度一下;有时候虽然懂得原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来描述。
那么这部纪录片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节目集数:共15集/每集14分钟适合年龄:6~12岁播放平台:bilibili
《无厘头科学研究所》:花样作死科学救命 这是一档用生命来搞笑的宝藏科学节目,每一集都展示一些令人惊掉下巴的迷思行为,然后再一脸认真地分析其背后的科学,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作。 而这么做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搞噱头,节目会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危险动作进行示范和矫正,以此告诫孩子们那些看似玩闹的行为会有多么的致命!
愚蠢行为和科学在节目中硬碰硬,你平时想做却不敢做的挑战,失败了意外受伤的尝试,都有人录制下来,科学家依靠科学的帮助带你找出出错的关键和原因。 就比如网上总有一些挑战身体极限却失败的搞笑视频,背后的危险发生率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节目中解释了很多看似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力量和技能的巧妙平衡,但那些动作也加高了自己和支撑物的质量中心,质量中心越高就越不稳定。
就算选了一个看似稳固的支撑点,但只要稍微有一点偏移或扭转,就需要肌肉提供足够大的扭矩来调整,这对普通人而言简直太难了,而失败的后果也通常惨不忍睹。 再比如那些耍帅的背筐投篮,空间记忆、轨迹、发力大小,每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以下恶果:
被弹回的篮球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冲击力呢?这也在节目中用各种模拟人体进行了展示。 总之这是一部既交给了孩子很多科学道理,也兼顾安全教育的好片子。 节目集数:共10集/每集40分钟适合年龄:5岁 播放平台:bilibili 面对各种幼儿启蒙课程,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谈到:
近年来数学思维网课铺天盖地,我发现这些课程真的很会包装宣传,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都是借用声光电效果和奖励机制来让孩子学习数学逻辑知识。
在高刺激和频繁奖励中,孩子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项目本身。 学数学更像是打游戏通关,答对一步获得一个奖励,这不是在给孩子数学启蒙,而是玩电子游戏启蒙。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失去了真正的学习兴趣,破坏了宝贵的专注力和内驱力。 孩子很容易厌倦朴素的课堂教学,难以延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0-7岁的孩子必须先通过三维立体的实物来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然后在5-7岁的时候逐渐发展出抽象的逻辑概念。 我们总喜欢把各种教育资源甩给孩子,却很少考虑那些教育的方式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够理解、接受,是否能够真正开启孩子对未知的求知欲。 一个“好学”的孩子与“学好”的孩子有着本质上的差距,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新知带来的快乐,人生才会真正拥有更多的可能。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