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垃圾分类有多变态(高智商),中国留学生都知道
敲黑板:
玻璃瓶盖儿是不可以跟玻璃瓶一起扔的。
两只鞋子的鞋带一定要绑一起了再扔。
一、丢垃圾,“别给中国人丢脸”
初到德国卡塞尔留学时,有老留学生递给我两页纸,郑重其事地交待:“这是德国生活的第一课:扔垃圾。千万别不及格,给中国人丢脸。”
我接过一看,《垃圾分类宝典》(涉及家用垃圾分类的9大类):
1)生物垃圾(棕桶,厨余垃圾/花草树叶;可降解制肥,免费回收)
2)旧纸(旧纸箱,报纸杂志复印纸/纸箱;可回收造纸,免费回收)
3)旧玻璃(分棕色、绿色和无色三种玻璃回收箱,玻璃瓶倒干净去瓶盖,再分颜色扔;可回收再造玻璃;免费回收)
4)包装物(黄袋或黄箱,取出可吃可用部分后的各种含纸、塑料、金属等的包装物,如牛奶盒/罐头盒/塑料袋;可部分回收再做原料,其余焚烧或填埋;免费回收)
5)旧衣物(教会或公益组织提供垃圾箱,还可以用的、破的不要/两只鞋用鞋带绑一起;可捐给贫困地区;免费回收)
6)旧家具、家电(查市政发的该地区收旧家具日历表,当天摆到街边;可回收木料、塑料、金属等;一般免费回收/预定回收需付费)
7)剩余垃圾(不属于以上几类的垃圾如狗屎/猫砂/卫生巾/炉灰等;不可回收、最终焚烧或填埋;付费处理)
8)特殊垃圾(包括有害物质需特殊处理,如油漆/灯泡/酸剂;需无害化处理;付费处理)
9)建筑垃圾(付费预定建筑垃圾箱;不可回收,填埋;付费处理)
入乡随俗,许多规则都是全新的,即使不明白,虚心如我,先学会了再说。生活垃圾分类,是每天都要重复做的功课。好在有老生带新生,也有同宿舍的德国学生不厌其烦地当“纠察官”,很快,外国学生们纷纷同化为垃圾分类的合格市民。
在学生宿舍楼里,一套几居室的公寓为一个小单位,备齐生物垃圾、包装物、剩余垃圾等各种垃圾桶,瓶瓶罐罐放一起,纸张旧报纸用纸盒装着。每家每户都备着七八个垃圾堆,对应着垃圾分类宝典的几条。等满了,轮值倒垃圾的同学就去跑几趟。
一个楼(群)又是一个独立的垃圾核算单位,可以按住户数量,向市政申请提供各种垃圾桶/箱,每月垃圾回收和处理产生的费用,也记到该楼(群)的物业管理费里,最后平摊到每一个房间的房租里。遵循的规则很简单:谁制造垃圾,谁为垃圾处理埋单。
留学生前辈给的第二页是本街区的垃圾日历。
须知:垃圾车不是天天都来的。因为垃圾车有限,环卫工人更有限,每天只能轮流到不同的街区清理垃圾桶。按楼房地址,每家每户都可以在市政网页查到今年的垃圾日历表。
上图是慕尼黑某街区的垃圾日历:R指剩余垃圾桶;P代表旧纸桶;B代表生物垃圾桶。(红色表示圣诞新年假期期间,垃圾车行踪不定。)
我第一眼看到垃圾日历,有点石化。计划地扔垃圾,这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吗?隔一个星期才倒一次剩余垃圾,两星期才倒一次厨余垃圾,不会臭吗?留心观察了德国的垃圾桶,发现除了厨余垃圾桶容量与国内的差不多大小,其他垃圾箱都是巨无霸,的确是够一个大院居民两星期的垃圾量。此外垃圾箱有抓手、有轮子,方便移动,也方便全程机械化的垃圾车机械操作。至于臭的问题,厨余垃圾与包装物分类之后,严丝合缝,即使放在底层住户的门前,竟也没有异味,让我暗暗称奇。
德国垃圾分类的规则虽然繁多,但分类逻辑较为清晰,而且学生宿舍附近很容易找到各种相应的垃圾桶,很少给我带来困惑。如果有困惑,也可以上网查询,“怎么正确垃圾分类”。YouTube上有数千条相关视频,夹杂不少搞笑段子,让人啼笑皆非。
比如某环保组织的一个热播视频:“最正确的做法是不做”,网红主持人Uke建议说,“比如去超市买黄瓜,你单买一个就不需要包装”。超市里通常是2个黄瓜一包装,用纸盒装着,塑料膜包着。“想喝水,可以喝水龙头的直饮水(德国的水管水达到直饮水标准),谁让你去超市买瓶装水。”最后,他建议人们少过性生活,“这样就可以不用避孕套”。
视频下面一条观众评论被顶到最高:“虽然少用了一个避孕套,但多生了一个孩子。然后,你知道的,各种垃圾只会成倍增加。结论是:避孕套拯救了环境?”点赞者无数。
彼时,我学德语热情高涨,借机见识了垃圾分类的各种德语单词和欢乐小段子,收获颇丰;也通过垃圾分类,对德国环境的秩(劳)序(民)井(伤)然(财),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上了锁的垃圾箱
有一个周末,见一留学生气喘吁吁的扛着个大书架进楼。
他广而告之,今天遇大发了,满大街都是旧家具、家电,很多都好着呢,快去捡呀。
我出门一看,惊到了,平时干净整洁的居民区街道,一下子冒出成堆的老沙发、床架、书架,还有大冰箱、大电视。原来,今天是这片街区半年一次的“收家具日”。只有这一天,不用的旧家具才可以摆到路边,到晚上,垃圾车统一过来拉走。
说是旧家具,其实多数旧而不破。德国制造的老家具尤其耐用。在十几年前,许多穷学生就是靠捡旧家具,凑齐了一屋子家当。然而,捡时容易扔时难。搬家时,不想要的、带不走的大家具、大冰箱,怎么扔呢?
在互联网还不发达时,居民区的超市一般会在墙上挂一块小广告板,供附近居民们互通有无,比如出租求租信息、保洁园丁自荐,也有不少“旧家具/家电自取”的手写条儿。互联网普及后,在ebay上低价或免费转让也屡见不鲜,类似同城二手交易。
在我几次德国内异地搬家的时候,都是通过校园论坛发小广告,大到床架、冰箱、自行车,小到台灯、锅碗瓢盆,几个欧元或者免费自取,很快就出手了。最后一次从科隆搬慕尼黑前,我在校园论坛上5欧元卖掉了经典的Compaq台式电脑显示器。几天后,又在慕尼黑用5欧元买到一台同款的,然后用IKEA的编织袋拎着它,搭公交穿城回家。
如果实在是时间紧,没有找到接盘侠,那么就得自己找车,拉到指定的垃圾场扔。如果也没有车,就得花钱了。打电话向市政指定的家具回收垃圾场预约时间,让垃圾车专门来收一趟。但这一趟,账单就是100-200欧元。
可是穷人哪舍得花这个钱?不时,能看到街边突然增加了一堆偷偷丢弃的残破家具,几天了也不见收拾。出现这种情况,一定会有秩序感爆棚的德国人打市政举报电话,然后垃圾车特地来收拾了。没两天,这个楼的物业准会收到一张罚单。罚金嘛,既然没有证据证明谁扔的,那就所有住户平摊——算到物业费中的垃圾处理费。
所以,经验丰富的老留学生们说:如果你看到房子前有上了锁的垃圾箱,别诧异。自扫门前雪,垃圾也别扔我家。因为收垃圾是称斤要钱的呀。也所以,如果你看到邻居搬家预定了垃圾车,千载难逢,赶紧偷偷搭便车,扔掉棘手的大家具家电,也是赚到了。
这些巧扔垃圾的经验都特别鲜活,令人印象深刻。
三、多少人在抵制垃圾分类
后来,我离开守规蹈矩的小城卡塞尔,转学到科隆大学。科隆是老牌的市民城市,鱼龙混杂。果然,我在这里遇到了公然抵制垃圾分类的德国室友。
这位C君其实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但他对垃圾分类这事深表怀疑。“垃圾分类只是个宣传口号。我们辛辛苦苦的分类,他们最后还是混一起拉走了。我们不白分了吗?”
持C君这样观点的大学生邻居们也大有人在。于是所住的学生城,经常因为垃圾混淆被开罚单。学生城中央的垃圾堆旁,常年是偷偷丢弃的各种破旧家具和坏电器,十分影响美观。
物业管理人员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时贴公告说:“因为租客中部分人垃圾不分类,导致垃圾处理费用高涨,物业费增加,也终将在房租里体现。请记住:自作必自受!”可不是,学生公寓的房租每年见涨。但这也是住集体宿舍大锅饭的后果。
对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涉及全民的垃圾分类运动,德国国内也有不少反对声音。批评者如前某县级议员Ihmels认为,基于现有垃圾分类的技术能力,让全民8000多万人天天徒手分类垃圾,不仅是巨大的人力浪费和低效率,也纯属无谓之功。他的论据是:一半以上黄袋的包装物垃圾,并非被循环,而是被焚烧。
有数据表明,至今德国居民垃圾中有40%是扔错的。一个经典的测试:牙刷应该扔哪一个垃圾桶?测试结果表明,几乎90%的德国人搞错。正确答案是,牙刷是混合材料做的,不可循环,只能扔剩余垃圾烧了了事。
汉堡的国际环境研究所EPEA所长Braungart也认为,人们对垃圾分类或不分类,“完全不是重点”,从而掩盖了工业与政府的失职。太多的产品和包装物是混合材料制成,几乎无法分类和回收再利用。比如上面的例子牙刷。
据称,甚至有很多城市已发起停止垃圾分类的运动。
然而,在微弱的民间杂音之上,是官方越来越高调的循环经济成绩单,强势地证明着,垃圾分类是生态与环保的绝对政治正确。在德国环境部网站上,第一个指标是垃圾总量的控制。据联邦统计局数据,从2002年到2016年,德国居民每年生活垃圾总量一直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这也侧面反映了,至少在控制垃圾产生的源头上,德国人的自觉意识超乎强大。
从2002年到2016年,德国居民每年生活垃圾总量一直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
第二个指标是,2016年德国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回收和利用的垃圾占到67.1%,提前完成2020年达到65%的目标。毫无疑问,这是一份炫目的成绩单。
2016年德国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回收和利用的垃圾占到67.1%
追溯德国的垃圾回收与环保历程,几乎是垃圾入法的半个世纪。
从1960年代初起,(联邦)德国开始呼吁对垃圾回收进行立法。1972年,联邦德国提出了《联邦废物利用法》,提出设立循环利用场和填埋场的国家标准,目的是避免对人和自然造成直接损害。1986年,联邦德国提出《废物避免与清理法规》,首次提出“垃圾作为原材料以获得生产与能源”理念。
1991年,德国出台了《包装法规》。这部法规的精神是:谁使用了包装物,谁就必须为它的循环处理付费,哪怕你只用铝箔纸包了一个土耳其鸡肉卷饼。该法规的目的是减少包装物的使用,特别是针对逐渐增长的“一次性包装物”的消费趋势。
《包装法规》的颁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提出了包装物的回收,也是生产企业与商家的义务——而那之前,处理垃圾只是居民社区的义务。
1993年起,生产企业必须为包装物的处理付费;同年,德国提出了“双轨系统”(das Duale System Deutschland ),出现了“绿点”(Gruener Punkt)回收机构,即德国最大的为企业与消费者做包装物回收与处理企业。也就是,包装物上如果印有“绿点”,表明该包装物应扔到黄袋或黄垃圾桶里,由“绿点”公司来接手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与残余处理。
绿点的Logo,据称是受中国的阴阳八卦图启发
2003年之后,德国出现了其他八家类似“绿点”的“双轨系统”回收机构。2009年,所有消费品生产企业都必须加入“双轨系统”,支持包装物的回收。据德国统计局数据,2016年,德国人均每年回收包装物22公斤,97.2%的包装物垃圾被回收再利用,70.7%进入循环经济。而所有参与包装物注册的企业与商家,则为这些包装物的回收、再分类、循环利用和残余销毁(通常是焚烧与掩埋),付出了9亿欧元。
2012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法》,核心是五个步骤:1.避免垃圾产生;2.为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做好准备;3.垃圾回收;4.其他的垃圾再利用(能源利用、填埋和降解等);5.销毁垃圾。
最新的法规是2015年《旧电子设备和电器法》。此后,旧电子设备、旧电器可以送回电器商店,由生产厂家负责销毁。再一个就是对饮料的瓶子回收。2003年起,德国全面对一次性塑料饮料瓶子(比如可乐瓶)实行押金制,每瓶押金高达0.25欧元;对可多次使用的瓶子,押金则是0.08欧元。押金制目的是对抗“用完即抛”的快餐消费主义。同时要求售卖饮料的超市里必须安装自动回收机,方便有押金的瓶子回收。
印有押金标识的饮料瓶、饮料罐
而没有押金的瓶子,仍需要扔到玻璃垃圾桶去。
有一次,我正拎了一大袋瓶子往垃圾桶里扔,路过一个老太太,对我摇摇头。
我自检了一遍:没错呀,瓶盖儿摘掉了,瓶子里清干净了,瓶子也按不同颜色投到不同的箱子里呢。
于是疑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这么扔瓶子哪里不对呢?”
老太太指了指远处的教堂尖:“今天是休息日。”
原来,扔瓶子会发出“噼啪”的清脆声响,影响居民休息。这条虽不属于垃圾分类法,但却是“潜规则”:晚上10点到早上8点,以及周末和节假日,不能扔瓶子!不能扔瓶子!不能扔瓶子!尤其是摆放在居民区的玻璃垃圾箱。如果非要扔,去找远离居民区的。
果然,走了半公里,看到树丛深处隐匿着三个玻璃垃圾箱。这个发现让我欣喜若狂。(完)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