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3):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才能让“教学评一体化”真正落地
教学评一体化应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既是课堂设计的目标追求,也是课堂实践的价值追求,更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各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这让"教学评一体化"落地更加有标可循、有标可依。
就教师而言,如何做到“教学评一体化”,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关键在于要让教与学、教与评、学与评一致性地指向课程标准,做到“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和增强以下这些能力。
01
确立学生学习目标的能力
学习目标在教、学、评中具有统领定位的作用。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进程中要达到的目标的预期。学习目标基于课标,引导学生,驱动课堂,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点,又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教师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分析
一是内容要求。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分析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如哪些内容是学生"应该学"的,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要分析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的结构与组成,明确哪些内容是可以"用来教"的,如何最大化发挥教材内容的价值,怎样根据教材内容补充合适的学习资源,等等。
二是学业要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以便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状态、学习动机等切人,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
三是教学提示。教师需要制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的教学目标,并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以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统一。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规范目标叙写的方法
一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体现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进行叙写。
二是明确具体可测。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测,避免使用模糊、抽象的语言。同时,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与评价工具相一致,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三是反应学习过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四是体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体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五是指明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指明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结果和能力,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是关注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七是叙写方式不同。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叙写。
目标规范叙写需要注意事项
一是行为主体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叙写时应该使用“学生能够……”、“学生应该……”等句型,而不是“教师将教授……”等句型。
二是行为动词要具体。为了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和可测,需要使用具体、可观测的行为动词,例如“写出”、“列出”、“归纳”等。
三是行为条件要充分。教学目标叙写时需要考虑行为条件,例如教学材料、时间限制、教学环境等,这些条件会影响学生的表现。因此,需要明确行为条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
四是表现程度要明确。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表达学生的表现程度,例如“至少写出三种方法”、“达到80%的准确率”等。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和可测,也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是学科特点要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应该突出学科的特点,强调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六是情感态度要关注。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创造力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需要充分考虑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学科特点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测,有助于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的实现。
02
设计评价任务的能力
为了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师需要具备恰当设计评价任务的能力,以便通过课堂评价来检测学生“学到哪里了”的状态。教师需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设计出能够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的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相关性。评价任务应该与学习目标相关,能够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
二是具体性。评价任务应该具体明确,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任务的要求和目标。
三是可行性。评价任务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难度适中,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以避免学生产生挫败感。
四是多样性。评价任务应该多样化,形式不限,可以是口头回答、书面作业、作品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是反馈性。评价任务应该具有反馈功能,能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评价任务是课堂评价的核心,也是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桥梁。通过恰当的设计,评价任务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如何具备设计评价任务的能力
一是明确评价目标。学习目标,即评价目标。教什么,评什么,这是评价任务设计应遵循基本逻辑。在逆向教学设计中,评价设计前置,目的是保证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致性,在形式上,一个学习目标对应一个评价任务,或一个学习目标对应多个评价任务,或多个学习目标融合到一个评价任务中。关键是评价目标要有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通过成果展示、问题提出、作品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距离学习目标"还有多远"。
二是设计任务情境。核心素养是在新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新任务、解决新问题、面对新挑战。评价任务就是通过创设复杂情境,把情境中的问题设计成一个大任务,用大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就判断学生是否"学会"的证据。
因此,设计评价任务要在学生面对学科世界与身处的现实之间创设一种新的情境,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任务情境也应该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符合学生学情。评价任务是评价学生学习否达标,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都是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而设计,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评价任务设计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起点要瞄准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理解评价任务,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起点、学习差异,准确把握学生,并针对特定学习目标的可能障碍,给予方法指导、思路引领,及时指导学生"怎么做"。
四是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评价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03
收集判断学习信息的能力
教师需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展和问题等信息,并进行判断和分析,以调整教学策略和进程,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一是收集学习信息。教师通过观察、测试、作业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收集信息的最佳方法就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大任务,让学生在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产生丰富真实的学习信息,形成比较完整的学习和信息反馈过程,为教师充分收集学习信息打好基础。
二是甄别学习信息。教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是判断学习信息。教师基于学习信息,分析学情,准确判断学生达标情况。因此,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评估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判断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四是调整教学策略和进程。教师根据判断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进程,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是反馈和总结。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校领导,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通过收集、甄别、判断学习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评价任务对学习的导航功能。
04
反馈优化学习进程的能力
评价和反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它们都是评估学习进程中表现和结果的方式。评价通常是指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而反馈则是指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估。通过评价和反馈,学生和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进程的有效性和进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学习进程。
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提供有关如何改进的建议和指导。通过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反馈可以促进学习进程的优化,保证学习更高效,目标达成度更高。
从评价到反馈,再到改善,这个驱动链条构成了一个持续推进的学习过程,不断接近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积极参与,教师需要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反馈,学生则需要主动寻求反馈并积极改善自己的学习进程。
总之,评价和反馈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进程的有效性和进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学习进程,不断提高学习成果。
- 0000
- 0006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