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与儿子相认,为什么说留在养父母身边是理性的选择?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点击聆听
今天,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失散14年的儿子孙卓被找到,父子俩DNA比对成功。
孙卓从山东赶往深圳与父母认亲,孙海洋抱着失而复得的儿子,哭得像个孩子,他和妻子那么多年的牵挂终于有了着落。
网友们也非常感动,纷纷为他们送上祝福。
视频来源于网络
在接受央视的采访时,孙卓直言自己感到很愧疚,因为他不会回到亲生父母那边,“他们应该会很失望吧”。孙卓说,现在的父母不管怎样,养了他十几年,“现在多了一个家,这边是我的父母,那边也是”。
孙海洋夫妇及儿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媒体报道里,没有提及孙海洋对此的态度。而孙卓的这个决定冲上了今天的热搜榜,可见引发了多大的舆论。
很多网友对此不解,甚至愤慨,认为养父母当初收买儿童的行为相当于共犯,对孙卓的亲生父母造成了极大伤害。如今孙卓还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相当于“认贼作父”,指责“这孩子不懂事”。
今年7月,电影《失孤》的原型郭刚堂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儿子郭新振同样也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生父郭刚堂对此表示理解、支持。
那时很多网友的反应也跟现在的一样,骂儿子郭新振不孝,恨郭刚堂不争取。
为什么这对好不容易团聚的父子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当时我们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大家能理性、深入地看待,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不理性思维中。
点击回看:《失孤》原型儿子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生恩、养恩哪个更重?
简单的说,我们不能盲目指责收买拐卖儿童的一方,而要看到10多、20年前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传统思想影响。
过去互联网信息不发达,公安机关缺乏高精尖的犯罪打击和防范手段,很多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又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像孙卓的养父母,已经育有2个女儿了,但还是想要一个儿子。
在种种因素下,很多农村、乡镇甚至是城市里滋生出“儿童买卖”的需求和犯罪行为。
近10年来,随着社会大众的思想变得开明,守法意识变强,国家的管理和打击力度也越来越严厉,家长也更加注意防范,儿童拐卖和交易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所以,对于那时候收买拐卖孩子的家庭,我们不能一味地谴责。更关键要看他们当时收买儿童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以及是否给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如果收买方后续的教育和养育中没有对儿童产生侵害,那根据现行的法律,也不一定会追究刑事责任。
当然,这是对于当年特殊时代背景的处理方法;对于现在仍存在收买拐卖儿童的行为,国家是严厉打击和惩罚的。
还有,这次被找到的儿子孙卓还没成年,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他人生阅历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也从不知道自己是养父母买来的,这次事件对他来说非常突然。
他未必能真正理解这次事件对于亲生父母、养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也可能难以理解有的网友对他的愤怒和指责。
所以,如果孙海洋想最大程度地保护儿子,希望他心身健康地成长,那一定要注意这时的处理方式。
14年前,他和妻子突然得知儿子被拐走,这是极重大的心理创伤,很可能已经形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所以他们认亲时情绪非常激动,包括后续可能会反复向孙卓表达多年来的思念之情,倾诉自己长久以来的痛苦。
这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过多地倾诉、甚至诉苦,这就有可能对孙卓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并影响他的学习状态,甚至导致学习障碍。
再加上他已经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了,本来对亲生父母就有愧疚之情。如果孙海洋和妻子还一再念叨自己的不易,就更容易令儿子的内心备受煎熬。
孙卓的生父母除了自己要保持理性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儿子理性地看待网上的舆论压力,理性应对一些身边人不理解的目光。
他们要理解、尊重亲生儿子的决定,将会成为孙卓最强有力的心理后盾,不容易因此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或影响学习状态。
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儿子后,他的态度和做法就非常积极。郭刚堂寻找孩子的过程中,早就做好了跟孩子相认、但无法恢复真正亲子关系的心理准备。
郭刚堂父子相认,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知道孩子离开自己24年了,对亲生父母肯定已经十分陌生了。寻子后期,他和妻子只想知道儿子的下落,看到儿子过得好,便心满意足了。
所以当郭新振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时,郭刚堂完全尊重,还呼吁网友也理解孩子。他感激养父母对郭新振的养育,并表示今后两家人会不时走动,维持良好的关系,成为“亲人”,这是最圆满的结局。
另外,孙卓的亲生父母要避免与孩子的养父母发生矛盾与冲突,更不宜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或追责。
对于孙卓来说,亲生父母有生育之恩,养父母有养育之恩。在理性上,他知道亲生父母的不易;但在感情上,他其实更亲近相处了10多年的养父母。
如果两方父母发生严重的矛盾,他夹在中间会非常痛苦,甚至不排除患上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
在高中这个节骨眼上,希望两方父母要以孩子的心身健康和一生发展为重,避免对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跟学校的老师深入沟通,避免一些同学、同学家长排挤、指责孙卓,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随着公安侦查和DNA对比技术越来越先进,很多被拐卖的儿童长大后被寻回。这是一大幸事,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往往会面对伦理难题:
我该怎么看待当初把我买来的养父母?
是留在养父母身边,还是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生恩重,还是养恩重?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的父母都有3重角色。第一重是血缘上的父母;第二重是养育孩子长大的父母;第三重是给予孩子心灵滋养、积极引导的父母。
对于被拐卖儿童来说,他们的第一重父母和第二重父母是不同的人。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他们的第一重和第二重父母是相同的人,但不见得其父母能做到第三重角色。
所以,很多父母们认为“我把孩子生出来,我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就该亲近我、孝顺我”,“我含辛茹苦把孩子养育大,他们就应该报答我”,这些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若想跟孩子保持亲密的关系,得到孩子的尊重、亲近和爱戴,仅靠“生育”“养育”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心灵滋养,孩子遇到困难是能提供积极的引导,这才能算是情感上的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卓的亲生父母做到了“生”,其养父母做到了“养”,他们都是孙卓的父母。今后,他们还要争取成为孙卓的第三重父母,共同引领他积极成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如果这一点能实现,其生父母不但可以与孙卓培养出深厚的感情;对于孙卓来说,坏事也成了好事,他同时拥有两对疼爱、理解并能积极引导自己的父母,这将使他更容易获得幸福、有价值的人生!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