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讲述孩子们的友情故事—《小蓝和小黄》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621号
一本讲述孩子们的友情故事—《小蓝和小黄》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小蓝和小黄正好住在对门,是对非常要好的好朋友,每天同进同出,有一天见面时太高兴,紧紧的拥抱在一起,结果两人都变绿了。回家时彼此的爸妈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小蓝和小黄急的哇哇大哭,怎么办呢?
二、绘本信息
书名:小蓝和小黄
文图:[美] 李欧·李奥尼
译者:彭懿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适读年龄:1-3岁
奖项:《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
出版时间:2008-6-1
三、阅读目标
1、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尝试选择颜色编故事。
2、在听故事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故事的有趣。
3、感知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成绿色。
四、绘本精读与导引
【封面】
解析:
《小蓝和小黄》是李欧·李奥尼人生的第一本绘本,这个故事的诞生,出自于一次偶然的灵感。1959年在一次火车旅行时,他随手从杂志上撕下蓝色、黄色和绿色的碎片,为自己的孙子、孙女即兴的讲起了故事,他万没有想到,这个故事不但让两个孩子着迷,连邻座的大人都给吸引过来了。于是,当他精心把《小蓝和小黄》呈现出来时,一面世就成了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抽象派的作品,虽然是讲述孩子们的友情,但是小蓝和小黄并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它们只是黄颜色和蓝颜色的两个纸片。
孩子们看得懂这样的书吗?没有具象,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大人似乎对这样的图画书有些抵触情绪,孩子们却轻而易举地就接受了这个故事——他们不但读出了故事,读出了小蓝和小黄的喜怒哀乐,还在小蓝和小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讲读:
故事的名字叫《小黄和小蓝》。
你从封面上看到什么?没错,是小黄和小蓝。哪一个是小蓝呢?
你觉得小蓝长得怎么样?圆圆的,还有一些小毛边儿。
封面分成了颜色迥异的三部分,底部的黑色、中间的白色和顶部的橙色,作者通过这三个不同的色彩带,想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色彩斑斓的。可是,颜色如何变化的呢?一起来欣赏欣赏《小蓝和小黄》吧!
互动:
1、小蓝和小黄分别是什么?
【环衬】
解析:
环衬是很多个小蓝和小黄,和封面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融合成绿色,而是单独地存在。
这展示的是更加常态化的、无数个小蓝和小黄们,书中小蓝与小黄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而已。
讲读:
前环衬白色的背景上布满了形状不同且相互独立的蓝色和黄色点点,他们的距离不远不近,其实这也是亲密的人之间最好的距离,能够彼此关照,却又相互独立。
另外这一页的点点是规律排列的,可以试着遮上一部分,让孩子说出后面的排列顺序。
互动:
1、这些小蓝与小黄是怎么排列的?它们代表着怎样的含义呢?
【扉页】
解析:
扉页左侧是一张蓝色纸,被作者撕去无数个小蓝后镂空为白色的底片了。原来环衬就是从蓝色和黄色纸上手撕下的小纸片。
作者把创作的材料和真实地创作展示给大家,可见给我们一个逼真的做延展的案例。
本书中,绝大部分画面都是采用了洁净的白色背景,寓意了孩子们干净、纯洁的心灵。
讲读:
小蓝和小黄是用蓝颜色和黄颜色的色纸撕出来的圆纸片,注意是用手撕,不是用剪刀剪,因为边缘还带着不整齐的毛边。而扉页中的小蓝与小黄,看上去就像两大滴在白纸上的油漆,一蓝一黄两个色块!
可你相信吗?就是这两个没有任何表情的色块,再加上一大堆爸爸妈妈、好朋友色块,却生动地演绎出了上面那个热热闹闹的故事。
所以,你需要准备的就是两个色块,蓝色和黄色的,透明的,我们和孩子一起用这两个色块扮演小黄和小蓝开始一段奇妙的旅程。
互动:
1、你知道小蓝和小黄的由来了吗?
【第1画面】
原文:这是小蓝
解析:
在白色画面正中央,有个像是从纸上撕下来的蓝色圆点,下边写着“这是小蓝”。没错,就是从扉页蓝纸上撕下来的小蓝。从此这张纸片不再只是纸片,而是故事的主角,名叫小蓝的小孩,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小蓝”,就像为我们介绍一位好朋友一样,很随意又带有亲昵劲儿。这奠定了故事的基调:一种拟人的,亲和的感觉。
这个小圆纸片的小蓝与整幅画面的大小相比,自然觉得是个小孩。
讲读:
你看正在中央站着的是小蓝,是不是一块蓝色故事就开始了?
位于中间位置的小蓝,就像我们平日里打招呼的模样。先正式介绍主人公,说明这是故事里重要的一个角色。
拟人化的手法,面对面对话——亲切而自然。
互动:
1、“这是小蓝”——小蓝长得怎么样?
【第2画面】
原文:小蓝的家里,还有蓝爸爸和蓝妈妈。小蓝有好多朋友,
解析:
左图是一个橙色的大纸片,表示“家”的物理范围。三个蓝色的小纸片,是爸爸,妈妈和小蓝,他们组成了一个“家”。
作者采用了极简的叙事风格。没有家具,没有房间的分割,只有家人在一起的一个空间。
家的色彩使用了蓝色的对比色橙色,画面色彩强烈而跳跃,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小蓝的家是橙色的,有高高的爸爸跟圆圆的妈妈,搭配在一起营造出活泼有趣、和谐融洽的气氛。
对孩子来说,除了爸爸妈妈,还要有朋友才是完整的童年。右侧出现小蓝和他的朋友们的模样。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色彩和微妙的形状差异来区分,这些色块不规则地排列在画面上,象征着孩子自由、好动的天性。
包括小蓝在内的六个不同的圆片,代表小蓝有'很多’朋友。同时在构图上兼顾左右呼应和均衡。
在这幅画面中小蓝最低,无形中感觉到了在家小蓝承受的压力,这种构图安排,生动的表现了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地位差别。
讲读:
从画面中看到是橙色色块就是小蓝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一家人在一起好开心啊。瘦瘦的是不是妈妈,胖胖的是不是爸爸?不急,在后续的故事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注意分辨啊!
小蓝还有好多朋友。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红色、暗红色、土黄色、褐色、还有橘黄色。
右图中有两个褐色的色块,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这表示了什么?或许是双胞胎,或许穿同样的衣服,或许他们的肤色相同。这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互动:
1、“小蓝的家里,还有蓝爸爸和蓝妈妈”——你认为谁是小蓝的爸爸,谁是小蓝的妈妈,为什么?
2、小蓝有好多朋友,他们都是什么颜色的?(让幼儿给颜色们起名字)
【第3画面】
原文:可是她最好的朋友是小黄,小黄就住在街对面。
解析:
另一个主人公小蓝的好朋友“小黄”登场了。
两个好朋友面对面站在一起,是不是正面对面偷偷地笑呢?
孩子们细心的发现,小蓝的右边中间有个尖尖的角,小黄这侧也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这两个微微的看似无意的形状变化,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发现和想象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采用手撕纸片形态的高明之处。正因为撕纸的随意性,增加了对象的可塑性和想象空间。
小黄和小蓝是邻居,小黄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在房子形状的设计上,使用了和小蓝家不同的形状,但色彩保持一致。
讲读:
第二个主角小黄登场了,是小蓝最好的朋友,它们家就住在小蓝家的街对面。
小蓝和小黄站在一起是不是在说话呢?
小黄的家也是橙色的,小黄也是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好温馨啊,好幸福呢。
同样的问题,哪个是黄爸爸和黄妈妈呢?
在右下角的小黄与爸妈的距离有点远,小蓝也是一样,让我们体味小黄与小蓝在家是不是有点孤独呢?
互动:
1、“小黄就住在街对面”——小黄的家里还有……
2、这里可以跟孩子一起观察并想象下,小蓝和小黄的脸朝着哪边呢?
【第4画面】
原文:他们最喜欢玩藏猫猫,和转啊转圈圈儿!
解析:
最能反映孩子生活的玩耍画面:左侧是藏猫猫,右侧是转圈圈。
左侧的小蓝在画面的右下角,他的面前有一块黑色的遮挡物,是看不见其他朋友的,显然在游戏中,小蓝就是那个要去找到其他小伙伴的人。而左上的四个圆片之间的距离使它们成为一个组合,他们躲在哪里呢?是柜子里?是树上?还是两幢房子之间的过道里?都有可能。
这几个圆纸片,形态非常生动,可以想象出他们躲藏的表情,特别是在黑色里的红色圆片。相信这是很多小朋友喜欢玩的游戏吧,非常有带入感。
在右侧,他们组成的圆圈位于画面上方、偏右的地方,会比放在画面的正中央更富于动感,更好地表现小朋友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精心的构图、位置的变化——构建真实画面感,赋予“人物”生命力。
讲读:
你看更有趣的来了,他们好像在大树上在玩捉迷藏呢。小蓝就在下方,靠着的一块长长的黑色色块,就像是一块树桩,而其它的小伙伴都在树干上面,各自有着不同的神情与动作。
我们很容易就能猜出小蓝一定是负责找人的,其它小伙伴是负责躲藏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然后他们又去玩转圈圈了。我们看到他们拉着手,转啊转啊!已经逐渐偏离的场地,靠近画面上方的位置了,我们是不是感受到他们在跑动,我们是不是也看到小朋友们在玩时肯定也不是规规矩矩的,圈圈都变形了。
互动:
1、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谁是要去找其他小朋友的那个人呢?
2、你们玩过藏猫猫的游戏了吗?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谁想来玩转呀转圏圈儿的游戏?
【第5画面】
原文: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地排排坐。放了学,他们就又跑又跳。
解析:
这块黑色是在整本书里唯一出现的“标准几何形态”,作者用这样的整齐、标准的形状,以及比较严肃的黑色,暗示出学校是一个有规矩的地方。而右边的那幅画面,则与左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放学后重新回到白色的背景,那些圆片高低错落的跳跃感,立刻给人以松弛和无拘无束的感觉。
孩子需要在规则与自由中成长,规则和自由是不矛盾的,生活中同样需要自由。
讲读:
黑色的四方形是他们坐在教室整整齐齐地在上课,也告诉我们学校是一个有规矩的地方,不能随意坐,也是限制了它们的自由。
哇!放学后,他们恢复了自由,跑跑跳地,仿佛听到有大声喊叫,好像他们被释放出来了,开始自由了。
交代完小蓝和小黄的生活状态,各个人物也都相继出场,一直到这里为止,都是故事的“背景”。下面,故事才真正开始了!
互动:
1、圆片们整齐排列在长方形的下部,那么上面空着的地方是干吗的?
2、“在学校里,他们整整齐齐地排排坐”——想想看,他们会学些什么呢?
3、左边这页里的黑色代表的是“学校”,与前面代表“家”的橙色色块对比下,看出什么了吗?
【第6画面】
原文: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她对小蓝说:“你待在家里别出去。”可是小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
解析:
这段文字中的主角是妈妈,但在画面中,只有妈妈的一部分。从妈妈的身形里,上边提到的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的疑问,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
妈妈出门前,叮嘱小蓝说:“你待在家里别出去。”从画面中间的小蓝,看上去也是稳稳地呆在家中。
可是妈妈的身影一消失,小蓝还是跑出去找小黄了。
左边妈妈在画面上只呈现了半个身影,这个出图的效果灵活地展现出妈妈出门买东西的“动感”,让整个画面展现出“活”力,不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但在圆中心的小蓝,房子的空旷与小蓝的微小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对比,更加凸显小蓝内心的孤独,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他对朋友的渴望心情,讨厌无聊的小蓝才不想乖乖听话呢,他要出去找他的朋友。
讲读:
有一天,小蓝的妈妈要出去买东西,她对小蓝说:“你待在家里别出去。”看到小蓝也是乖乖地呆在家中,他会听妈妈的话吗?
小蓝没有听妈妈的话,还是跑去找小黄了。
从后门出去的小蓝身体有些发偏,且有一个前倾的角度,是不是有小蓝低着头跑出去的感觉呢?
这两幅画面连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妈妈是从家的左边出去的,小蓝是从家的右边溜出去的。或者说蓝妈妈是从前门出去,小蓝则是走了后门。走后门更有小孩子的算计心理,偷偷从旁门出去,那样妈妈就看不到了。
互动:
1、前后小蓝的形状,你看出了什么?
2、为什么小蓝没有听妈妈的话而跑出去找小黄了呢?
【第7画面】
原文:唉!街对面的房子里没有人。他这边找找,
解析:
小蓝是从小黄家的左边(前门)去“敲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验证,小蓝是从家的后门悄悄溜出去的,他们两家是前后对门啊!
你注意没有,跑出家门的小蓝是前倾着身子,前来敲门的小蓝还原了原有的体位,是不是有站定后,再敲门的味道。
其实,这页要和下页结合一起看,更能体会“这边找找,那边找找”的感觉。特别是在翻动页面时,那种因为构图位置的不同位移而产生的动作感,才特别的生动。
小蓝怀着急切的心情,气喘吁吁地一下子窜到小黄家的房子前,哎,没有人,这时被紧紧挤在左下角狭小空间的小蓝显得更加孤单,心情十分的失落。
讲读:
小蓝去小黄家“敲门”,发现小黄不在家,黄爸爸和黄妈妈也出去了,不见小黄,他想“小黄会去哪里呢?”
他这边找找,那边找找,找呀找呀……
小蓝来到了画面的右上角,是不是一幅四处高高张望的样子?
互动:
1、孩子们是否也跟着小蓝开始心焦——小黄去哪里了呢?他们小脑袋里肯定在思考。
【第8画面】
原文:那边找找,找呀找呀......突然在拐弯角上,
解析:
以上这三张寻找图,小蓝分别位于画面的不同位置,右上角、左下角和右中上,这也呼应了文字的“这边找找,那边找找”,小蓝位置不断变换,活灵活现的描述了孩子急需找到朋友的迫切心情。黑色象征着找不到好朋友的沮丧,位置也比较低。右侧的红色,预告着两个好朋友突然相遇的兴奋和激动,配合文字“突然在拐弯角上”,意味着下一页,小蓝就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了。
一般主人公在整个画面的右边,会营造出即将走出页面局限的视觉效果,延伸出无限的情节发展空间,激发读者欲知后事的翻页欲望。
黑与红,两个颜色在色相、明度、纯度上都是高对比的,也不时地暗示着'小蓝’心情的变化。
讲读:
小蓝这边找找,那边找找。黑色是不是找不到好朋友好伤心?突然在拐弯角上,小蓝是不是找到好朋友了?
寻找好朋友的这三张图,从小蓝位置的上下中与背景颜色的白黑红的强烈变化,我们不仅看到小蓝的外在行动的变化,更看到内心的变化。从小蓝位置的变换,说明他正在“这边找找,那边找找。”
互动:
1、寻找过程中的黑红底色的环境变化代表着小蓝怎样的心态呢?
【第9画面】
原文:找到了小黄!他们开心地抱在一起,
解析:
果然,他找到了小黄!象电影镜头一样,小蓝在画面左边,露出一半的身子,是一种在拐角探头的模样,仿佛能听到他们相见时那一声“啊”,是趋近的动态,小黄在画面右边偏上方,是等待的静态。
而右侧文字表示为:他们开心地抱在了一起。而图画在交叉的地方变成了绿色。
右侧是整个故事的拐点。在此前,生活一如往常,和千万个小孩子没什么区别。但是从这次相遇开始,发生了奇妙的事情。
交叉变绿只是一个起点,但将会发生什么呢!后续的故事才是重心。
讲读:
小蓝找到了小黄,小蓝露出一半的身子,好像听到小蓝说找到你了。小黄一看是小蓝,它们开心地抱在了一起,这时候奇妙的是交叉部分变成了绿色,但开心的小蓝与小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接下来会怎样呢?我们往后看。
颜色的叠加,对于初次接触颜色变化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小蓝和小黄在学校里还有很多朋友,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他们两两叠加在一起会是什么颜色呢?
互动:
1、他们真的开心地抱在了一起,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呢?”
2、请幼儿也用“小蓝”和“小黄”的颜料进行操作:看一看,你们的小蓝和小黄是不是也变了?
3、突然在拐弯角上,找到了小黄!——想想看,这时候小蓝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第10画面】
原文:抱啊抱啊,结果他们变绿了。
解析:
这两页尽情地表现了两个好朋友的亲昵与快乐,而这种相见的快乐的增加是通过绿色块面积的变大来表现的。
绿色是要蓝色和黄色调和才能得到的,它象征了美好的友谊与友谊带来的喜悦必须由两个朋友共同来创造,缺一不可。
本书的最大亮点就是小蓝与小黄重叠融合成了绿色,它是一种爱的颜色,暗示着一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融合。
作者并不是仅仅向我们介绍“蓝 黄=绿”这样的色彩知识。“变绿”是一种基于爱的融合,也是基于喜悦的融合。
这是一本可以玩的书,在玩的过程中理解色彩、空间,不仅如此,你还可以从中读出了小蓝和小黄的喜怒哀乐,还在小蓝和小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理解什么是友谊。
讲读:
最后,他们开心地抱在一起!
抱呀抱呀,抱得越来越紧,结果——他们变绿了。可是,他们并不知道。
如果我们把拥抱的三张图连起来看,是不是发现绿色逐渐增多,最后都变成了绿色的呢?这代表了什么呢?是否代表着他们非常快乐呢?他们之间的友谊尽然融为一体了。
不仅仅是认识各种颜色,这个故事还包含着“蓝色和黄色混合可以变成绿色”的原理。为了帮助孩子更加形象地理解这个原理,妈妈们可以给孩子动手做个小实验哦。取黄色和蓝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神奇的绿色就出现了。孩子看到这个现象,一定会惊喜地跳起来!
互动:
1、小朋友小蓝和小黄拥抱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想想看,这时候小蓝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3、小蓝和小黄两个好朋友见了面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他们真的开心地抱在了一起,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呢?
【第11画面】
原文:然后,他们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隧道。
解析:
作者又用几个连续的、富有动感的画面,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玩耍的状态。
抱成一团的小蓝和小黄,到处玩耍。他们去公园玩,公园是绿色的,这淡化了他们的颜色。他们穿过一条黑色的隧道,衬托出明亮的、玩的很爽的他们。
他们穿过一条今人紧张的黑黑隧道,获得朋友伟大力量的小绿,即使以前惧怕的黑色隧道也能勇往直前。
讲读:
他们互相不分开,融为一体,到处玩耍,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黑色的隧道,他们玩得很爽。
互动:
1、大家要问:小蓝和小黄是融为一体了,还是成为两个大小和原来相同的,只是都变为绿色的个体呢?
【第12画面】
原文:他们追着小橙玩。他们又爬上一座大山。
解析:
接着又发展到高潮,他们又爬上一座大山,顶部出图的大山凸显出山的雄伟、险峻,向上不断攀登的小绿,这时处于图片顶部,寓意拥有了朋友的“爱”后,获得了远远超越自身的能量与勇气,他们不畏艰辛,勇敢攀登。
从前后小蓝和小黄玩兴正浓的几个画面看,作者把他们融为了一体,更多的展示他们交融合体的一面,如:去公园、穿隧道、追小橙和爬山。实质上,他们仍是分体存在的,这在回家的环节就清楚的表达出来了。
本书中的图文都删减到了极致。一些大小不一的色块,配上极短的文字,如像第一页的蓝圆点配上“这是小蓝”的短句,瞬间就有了人格的成立。
整本书没有一根线条,全是色块。小蓝的爸妈是蓝色的大色块,小黄的爸妈是黄色的大色块。他们的家是一个更大的色块。高山是黑色的纵色块,公园是绿色的横色块,隧道是黑色的长色块,后面的眼泪是一点一点的小色块。谁也不知道小蓝和小黄对应着什么具体的事物,但孩子们都看得懂他们生命的故事。
讲读:
小蓝和小黄到处玩,你看他们追着小橙一起玩,他们爬上高山,看得出他们也是很爱玩,喜欢自由。
这连续的四个画面,展示的小蓝和小黄一起玩的场景,虽然只是一些小的色块,但我们头脑中是不是已经呈现出他们玩耍的、动态的、一致的镜头呢?
绘本中的文字比较简单,父母在讲绘本时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来丰富画面情节。比如小蓝跟小黄爬山的场景,“小蓝和小黄很爱爬山,他们兴高采烈地爬上了高山,在山顶上他们看到了整座城市美丽的风景,他们打算回家把这件开心的事告诉爸爸妈妈。”
绘本中每一句话都可以加上想象来扩展成一段话,也可以引导孩子看图说话,每隔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再把绘本拿出来重新读一遍,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一定会随着词汇量的增加而得到提升。
互动:
1、小绿作为小蓝与小黄的合体,这代表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2、他们都玩了哪些快乐的项目了呢?
【第13画面】
原文:啊,好累,他们回家去了。
解析:
“好累”的那一张图,我们看到绿色的色块位于画面的左下角,低沉的位置,好像也变扁了一点,显示出疲惫的状态。回家,则是在画面右边,远离了玩累的地方,色块高抬偏于右边线,是要离开的状态。回家的那个小绿圆片在尾部微微拉长,让人联想到玩累后拖沓的脚步。
这是一本抽象的绘本,没有常见的具象,只运用了最基本的蓝色和黄色支撑整个故事,以其他纯色进行点缀,用随意的撕纸,让小读者感受简单的故事,还可以了解颜色的简单组合与分解。文字也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叠词和动词,如转圈圈、藏猫猫、排排坐、追、跑、跳、爬、穿等,并且句式简单,不乏温馨,如:“他们开心地抱在了一起,抱啊抱啊,结果他们变绿了。”“大家高兴地互相拥抱。孩子们一直玩到吃晚饭的时间。”很容易把小读者带入故事中。
讲读:
去公园、钻隧道、追小橙、爬大山……终于累了,想回家了。就是在回家路上,他们还是搂在一起。
我们再看玩累的小绿是什么状态?“躺”在画面底部的小绿看起来是那么的“累”。而要回家了,向右接近边框的小绿再次让画面“动”了起来。
这是一本最好的色彩启蒙书。书中除了有小蓝、小黄、小绿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颜色,孩子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些颜色。当然了,你还可以增加难度,把这些颜色和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让孩子找出房间里所有的蓝色东西,找出所有黄色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大难度哦。黄色和红色混合,红色和蓝色混合,以及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你看,好的绘本可以引发出这么多神奇的事情。
互动:
1、玩累的小绿是什么状态?而回家的状态又是什么状态?
【第14画面】
原文:可是,蓝爸爸和蓝妈妈却说:“你不是我们的小蓝,你是绿的。”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你不是我们的小黄,你是绿的。”
解析:
这页把一体的小蓝与小黄分开,一分一合显示出作者的玩的合一性和回家的个体感。
这页表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变色的小蓝与小黄站在家门口似乎跟爸爸妈妈打着招呼,但不管蓝爸爸、蓝妈妈,还是黄爸爸、黄妈妈,都认不出这两个孩子!画面中大纸片微微弯曲的动态,生动地表现了父母“端详”孩子的模样。而他们之间较大的距离,表明没有被爸爸妈妈认出来!让两个孩子进退维谷。
回到家的小绿(小蓝),仰视高高在上的小蓝的父母,此时蓝爸爸和蓝妈妈说:“你不是我们的小蓝,你是绿的”,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了。黄爸爸和黄妈妈也说,“你不是我们的小黄,你是绿的。”左页中小绿(小蓝)还是仰着头,而右页中的小绿(小黄),明显感觉到已经委曲的低下头,可以感受到他们委曲的哭了起来。在爸爸妈妈的眼中,只有小蓝和小黄才是自己的孩子。
讲读:
在小蓝家,蓝爸爸冲在前,在小黄家,黄妈妈挡在前。但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就像小时侯玩成一身泥猴的孩子回到家,爸爸妈妈冲上前来吃惊而审视的样子。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爸爸妈妈们都“俯下身”,说明他们仔细地看了下这个孩子,但还是没认出来。
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们了,怎么办呢?
互动:
1、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认识小蓝和小黄了?
2、回到家里小蓝和小黄回到家,他们的爸爸、妈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第15画面】
原文:小蓝和小黄好伤心。他们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他们哭啊哭啊,直到全部变成了眼泪。
解析:
这个绿小孩既不蓝也不黄,蓝家跟黄家都说这不是我家的小孩,不让他们进门。
不被自己的父母所承认和接受,对于两个小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他们伤心而绝望地眼泪流淌而出。
而难过的眼泪流出了却是黄眼泪和蓝眼泪,他们哭啊哭啊,直到全部变成泪水。最后泪水分离出一个个更小的蓝色块和黄色快。而眼泪却恰恰帮助小蓝和小黄分离了,他们又重新找回了他们原来的色彩。
这是本书的高潮部分。揭示了本书的另一个根本性主题,就是“自我认同”。从这个过程里,就可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从而确认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这是一本关于色彩启蒙的图画书,颜色鲜艳、丰富,对比度强烈。除了主人公的蓝色和黄色,作者还灵活运用了其他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情感。这对于正处于色彩敏感期的孩子来说会非常具有吸引力。
讲读:
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不让他们进门,都把他们急哭了,分解成蓝色和黄色的眼泪,眼泪都变成河了,慢慢地眼泪把小蓝和小黄分开了,他们又回到了他们自己本身的颜色。
互动:
1、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小蓝和小黄怎么了?
2、小蓝和小黄变绿了后,爸爸妈妈不认识他们,他们有什么感觉啊?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
【第16画面】
原文:最后,他们把自己收拢到了一起,他们说:“现在,爸爸和妈妈能认出我们来了吗?”蓝爸爸和蓝妈妈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
解析:
最后他们把自己全部收拢起来,又变回原来的小蓝和小黄。“现在爸爸妈妈能认出我们了吧。”孩子们眼中充满希望和不安,小蓝和小黄一起回到小蓝家。
这是小蓝和爸爸妈妈二次相认的过程,小蓝站在家门口,蓝妈妈和蓝爸爸迎面辨认。这是一个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
右侧画面没有展示出一个完整的小蓝家,蓝爸爸更是只露出一个侧身。但蓝妈妈和蓝爸爸彼此相连的身体触及到他们内心的不安的揣测。
小黄站在小蓝身后,惴惴不安的观察着这一幕。
这个过程太熬人!
蓝爸爸和蓝妈妈看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
画面中四人位置形成绷紧的一条线,突出小蓝“冲“进家门的急切感,妈妈弯下腰,认出了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爸、妈距离的靠近,寓意爸爸、妈妈的关系越发紧密了。
讲读:
最后,他们变回了原来的小蓝和小黄。心想现在爸爸妈妈能认出我们了吧。
小蓝和小黄一起回到小蓝家,小蓝站在家门口,蓝妈妈和蓝爸爸欢迎小蓝回家,一家人又开心地在一起了。小黄站在小蓝身后,想着爸爸妈妈见到我回来一定也很开心吧。
互动:
1、其实,蓝爸爸蓝妈妈不见了小蓝,心情会怎么样?这次,蓝妈妈和蓝爸爸见到他们的小蓝,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
【第17画面】
原文:又是抱又是亲。他们也抱了小黄.....但是,快看....他们变绿了!
解析:
蓝爸爸蓝妈妈见到小蓝,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开心极了。又是抱又是亲。孩子们脸上一下子洋溢了阳光,心情随之明朗。
注意到没有,蓝妈妈体量和最初的相比增大了不少啊!这里展示的不同的视角,是从门口看门内的角度,当然冲在前面的蓝妈妈就前后不同了。
小蓝被妈妈顶在了头顶上,这一位置的变化引起了心理的变化,小蓝从委曲、不被重视的底部升到了全家的最重要位置,从而让整个画面温馨无限,爸爸妈妈也好象相对而笑,仿佛手牵着手,全家的关系变得无比的融洽,令人动容。
这又亲又抱的两页是极富想象力的高潮部分。
这个故事出现过三次高潮,蓝妈妈有事出门了,让小蓝独自留在家里,可是淘气的小蓝,却偷偷溜出去找小黄玩耍,他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变成了新生命——可爱的绿色,故事迎来了第1次高潮;当小绿回家后,蓝爸爸,蓝妈妈,并不认识小绿,说小绿也不是他们的孩子。小绿伤心地哭了,流出了大滴的蓝眼泪和黄眼泪。最后收拢在一起成为小蓝。故事进入第2次高潮;蓝爸爸,蓝妈妈,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他们激动地和自己的孩子拥抱,结果他们也变成了新生活——小绿,故事进入第3次高潮。3次高潮将一个没有人物的抽象的故事,活生生上演成一场具体的,热热闹闹的孩子和爸爸妈妈的故事。
讲读:
其实,蓝爸爸和蓝妈妈看不见小蓝,心情也不好,这次他们看见小蓝,很开心,又是抱,又是亲。在这种相见的喜悦之情下,蓝妈妈也情不自禁地拥抱起小黄来。
但快看,他们变绿了。
互动:
1、从哪看出蓝妈妈高兴的样子?小黄看到他们高兴的状态,会想到什么?
2、蓝爸爸和蓝妈妈间的距离拉近,又代表着什么呢?
【第18画面】
原文:现在,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他们走到街对面去报告这个好消息。
解析:
正因为蓝妈妈也拥抱了小黄,他们也变绿了,使蓝爸爸蓝妈妈明白了前面发生的事情。
于是,大家高兴地奔走相告,因为在乐观的他们看来这个意外是个“好消息”。
这页表现了小蓝和小黄重演“变绿”的情景,大人们都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一定是个充满笑声的场面。
这个故事里包含着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个体–融合–消融–重塑,也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稳定的过程:个体–靠近–融合–回归。
我们看到当小蓝和小黄靠得太近时,他们没有变成对方的颜色,而是互相影响,变成了新的颜色。当他们通过消融的方式分开,变回原来的自己时,自我得到了重塑。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小蓝和小黄》好玩、新奇、有趣,才能为孩子喜欢,还抛开说教方式,带给了孩子新的认知、新的思考方式,同时还能带给家长新的启发。
讲读:
爸爸仿佛抬头惊奇的发现,妈妈和小黄也变绿了,终于明白、理解了小蓝和小黄的委屈。因为有了和孩子一样的体验,有了和孩子一样的经历,爸爸妈妈终于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孩子。
现在他们都知道小蓝和小黄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事——“变绿”,所以大家高兴地去告诉邻居们,大家庆祝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看到主人公小蓝不断变化的情绪是怎样发展的:
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愉快-寻找小黄的焦急-找到小黄的高兴-不被爸妈所认的伤心-事情原委被大家理解的幸福。
一本不过百来字,寥寥几个点的绘本,却讲了友情的珍贵(小蓝和小黄休戚与共),认知的惯性(孩子换了个样子,爸妈就认不出了)和颜色认知(介绍了颜色的融合)。
互动:
1、你能描述小蓝前后情绪的变化吗?还有小蓝和小黄的爸爸妈妈的认知的变化过程。
【第19画面】
原文:大家高兴地互相拥抱。孩子们一直玩到吃晚饭的时间。
解析:
这页表现了更为热闹的场面。因为发现了这个“好消息”,所以大家都互相拥抱起来:蓝爸爸和黄爸爸,蓝妈妈和黄妈妈,小蓝和小黄,小橙和小红。
而其它在做游戏的小圆片没有表现出重叠和色彩的变化,想必是作家希望我们自己去想象它们拥抱时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吧!
这个故事以色彩混合原理为主体,以混色现象巧妙描述不同个性的人们如何相处的道理。故事以蓝色与黄色象征不同的个性,两者相遇融合成为新的颜色,也就是绿色。而且融合之后的颜色依然含有原本的元素,是可以恢复原状的。精心运作融合与分离的原理,将个性与天赋的严肃课题化为轻松愉快的幸福故事,何其巧妙。
讲读:
现在可热闹了,因为发现了这个“好消息”,所以大家都很开心,互相拥抱在一起:蓝爸爸和黄爸爸,蓝妈妈和黄妈妈,小蓝和小黄,小橙和小红,去想象它们拥抱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吧!
还有其他两组没有拥抱,给小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它们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孩子们一直玩到吃晚饭的时间,他们都是怎么玩的,能想象的出吗?
互动:
1、小蓝除了小黄,还有哪些好朋友?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2、除了这两种颜色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其他的颜色,比如:红 黄、蓝 红分别变出什么颜色?
【第20画面】
原文:故事讲完了
解析:
“故事讲完了”,这淡淡的五个字,将这个故事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说再见,或是不舍、或是期待,又或是提示的方式收尾。
看似随意的纸片在精心的设计下,通过构图、色彩、丰富的细节实现了文字所不能及的传达。绘本前后呼应,节奏分明,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视觉和心。而这一切都是由小纸片来完成的。所以,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单纯当作教育孩子色彩互相作用理论和现象的“教课书”,那就错过了太多东西。应该坐下来从头再读一遍,两遍,很多遍。
讲读:
最后一页是小绿。和第一页一样,他一定也是正对着我们,露出可爱的笑容,同时在观察我们看完这个故事后愉悦的表情。
故事讲完了。你们明白了这个故事是谁讲的吗?——原来是小绿讲的。
互动:
1、你们明白了这个故事是谁讲的吗?
【后环】
解析:
小蓝和小黄,两个好朋友——真的钦佩作者能有如此顽皮的孩童之心,写出完全属于孩子的孩童之书。
家长们在读这本书时,不要过度地解读图书。让小读者自己去体会而得到,不用再点出来。但是对于更深刻接纳孩子,理解孩子等等,是给父母玩味的,也是给学龄后的小学生们准备的,学龄前的孩子还不能领会。
【封&底】
解析:
封面和封底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上面是家的颜色,底部是起伏的山峦,中间白色衬托出小蓝和小黄融合和分离的过程。黑白交织是虚与实的对照、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撞。中间的文字说明了两个最好的朋友彼此的心结变化。
这个绘本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画面简洁、主体突出、情节符合他们个体体验而且还很曲折的故事,而对于成人,则是令人感动的从人生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一段美好。
五、作者信息
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1910-19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代表作《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分别于 1961年、1964年、1968年及1970年四次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六、拓展
1、《小蓝和小黄》就是一本可以用来进行艺术启蒙的绝佳图画书,我们可以这样来跟孩子玩:
(1)撕纸成书
拿出几张跟绘本各个角色相对应颜色的纸张,蓝色、黄色、橙色、绿色、红色、黑色、咖色,按照原型撕成圆滚滚、瘦长的模样,带着孩子一起把纸片做成书,一定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2)捏粘土
选择无毒的超轻粘土,同样是备好相对应颜色的粘土,捏成小蓝、小黄,还可以把小蓝、小黄揉合在一块,跟孩子一起观察会变成什么颜色,小红和小黄揉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多做几组这样的试验,让孩子了解三原色、混合色。
(3)用水粉颜料画画
建议用水粉颜料来进行创作,水粉颜料比起油画棒、水彩笔这类固定颜色的画笔来说更加具有创造性跟灵活性,用水粉颜料来玩色彩,玩的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任凭孩子自由发挥,画出他们眼中的世界。
2、情景演绎
这个非常适合5岁以上的娃儿们玩。
可以用卡片撕出小蓝和小黄,然后贴在头上,进行角色扮演。
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空间运动智能,让孩子在客厅里扮演爬山坡,装隧道,滚雪球,是不是很有趣呀?同时还需要一个旁白,又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呢!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