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己作死,当年一心想除掉的日本战列舰,日后成为偷袭珍珠港的急先锋
【军武次位面】作者:风林火山
日本作为当年海军强国排行榜名列第三的国家,其在建军伊始就立志成为世界第一,所以日本海军在发展战列舰是都是以世界第一为目标,其中既有急于求成的残次品,也有精心打造的超一流战舰。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后来的领先世界,日本用了40年时间就将自己的婴儿舰队发展为世界第三的强大海军,而战列舰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体现,今天笔者就来回顾盘点一下日本战列舰发展脉络,看看当年日本海军是如何崛起的。
萨摩级
萨摩级战列舰是日本在日俄战争时开工建造的两艘新式战列舰,在建造萨摩级时日本就显露建设世界第一海军的野心,萨摩级建成时的满载排水量达2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战列舰。最初计划全部搭载12英寸(305mm)主炮,但由于财力不足,无法从英国购买足够数量的12英寸主炮,不得不采用10英寸(254mm)主炮混装。最终建成的萨摩级搭载2座双联装共4门12英寸主炮和6座双联装10英寸主炮。首舰萨摩号1905.05.15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06.11.15下水,1910.03.25完工,1924年9月2日作为日向号和金刚号战列舰的靶舰被击穿。2号舰安艺号1906.03.15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07.04.15下水,1911.03.11完工,1924年9月6日作为长门号和陆奥号的靶舰被击穿。
▲萨摩号
▲安艺号
河内级
正当日本全力建造2艘萨摩级战列舰的时候,1906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这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舰首次采用统一口径主炮,航速超过当时所有现役和在建的战列舰,装甲防护也更加优化。以无畏号的出现为节点,所有之前的战列舰都被称作前无畏舰,无畏号之后出现的战列舰都被成为无畏舰或超无畏舰。英国无畏舰的出现使得萨摩级还没服役就落伍,为了追赶世界海军的发展方向,日本立即启动了建造无谓舰的计划,这就是河内级战列舰。河内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22000吨,最高航速20节,搭载6座双联装共12门305mm主炮,舰首和舰尾各安装一座双联装主炮,左右两舷各搭载2座双联装主炮,可同时使用8门主炮对左右两舷目标开火,这样的炮塔布置参考了德国的拿骚级和赫尔戈兰级战列舰。从纸面数据来看,河内级还是不错的,但由于日本从来没有建造过无畏舰,而且又急于求成,所以各种设计都不成熟。虽然搭载了统一口径的305mm主炮,但舰首和舰尾的主炮采用50倍口径,舷侧的采用45倍口径,使得两侧8门主炮根本无法做到集火射击,最终河内级战列舰也只是不伦不类的残次品。首舰河内号1909年4月1日开工,1910年10月15日下水,1912年3月31日服役,1918年7月12日在德山湾因弹药库爆炸沉没。二号舰摄津号1909年1月18日开工,1911年3月30日下水,1912年7月1日完工服役,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美军轰炸机重创。
▲河内级战列舰的总体布局
▲河内号
▲1945年被炸成重伤的摄津号
扶桑级
河内级糟糕的性能自然无法令日本海军满意,而此时世界各海军强国都在争相建造无畏舰和超无畏舰,尤其是当时日本最大的假想敌美国也在大力建造无畏舰。与日本精雕细琢般的造舰不同,美国完全是以流水线的形式批量建造无畏舰。日本深知无法在数量上与美国匹敌,只能在质量上补。在这一思想下,当还没完全掌握无畏舰的建造技术时,日本就急急忙忙的开工自己的第一种超无畏舰——扶桑级。首舰扶桑号1912年开工,1915年完工,二号舰山城号1913年开工,1917年完完工,作为日本建造超无谓舰的首次尝试,日本对这级舰寄予厚望,花费巨资,倾注了全部的技术资源。虽然日本当时的造船技术日益成熟,但是要建造世界一流的超无畏舰还是有很大难度,该级舰要求装备6座双联装共12门14英寸(356mm)主炮,满载排水量达29300吨。但是当完成了前两艘的建造后日本人发现该级舰存在重大缺陷,最大的原因就是其搭载了6座炮塔挤占了大量的舰体空间,使得装甲和动力系统的布置都捉襟见肘,这也是多炮塔战舰的通病,典型代表还有装备7座炮塔的阿金库尔号。建成后的扶桑级的最大航速只有23节,装甲防护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该级舰就被贴上次等战列舰的标签。两艘扶桑级战列舰于1944年10月25年的苏里高海战中被美军发射的鱼雷击穿,
▲扶桑号
▲山城号
伊势级
两艘问题多多的扶桑级根本无法令日本海军满意,随后日本暂停了扶桑级后续两条舰的建造工作,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后建成了伊势号和日向号,由于与原来的扶桑级存在许多不同,这两条舰级被重新划分为伊势级战列舰,与扶桑级相比,伊势级的航速提高到23.6节,装甲防护也有所提高,算的上是一级合格的战列舰了。由于是在扶桑级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伊势级的总体布局和扶桑级类似,同样采用12门356mm主炮,与扶桑级最大的不同就舰体中部3号和4号炮塔的布置,扶桑级在这两座炮塔中间插入了烟囱,不仅给射击指挥带来困难,而且射击产生的暴风还会对上层建筑造成影响。而在伊势号上则取消了2座炮塔间的烟囱。虽然做出了改进,但由于资金原因,还是不可能对设计做出根本性改进,最终伊势级也只能算是合格的战列舰,谈不上优秀。两艘同级姊妹舰伊势号和日向和先后于1917年和1918年完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二战队,整个战争期间战绩平平。在1943年的一次训练事故后,两艘伊势级战列舰拆除了舰体后部的炮塔,加装飞行加板,被改装成不伦不类的航空战列舰。在1944年的莱特湾大海战中,两条伊势级航空战列舰被编入由小泽治三郎指挥的航母机动部队,凭借可靠的装甲,两艘伊势级只受了轻伤,最终回到日本。在1945年美军对吴港的轰炸中,两艘伊势级航空战列舰被重创,1947年报废拆解。
伊势号
日向号
天城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大海军强国掀起来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这场以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为核心的军备竞赛的主角是英、美、日三国。在一战的海战场上,战列巡洋舰显示了极强的作战能力,其拥有战列舰的火力和巡洋舰的航速,既可编入战列舰编队进行舰队决战,也可作为巡洋舰编队的核心舰执行破交巡航的任务。在日本新一轮的八八舰队计划中,原本计划建造4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但后来决定只建造两艘。1920年12月6日,首舰天城号和二号舰赤城号同时在横须贺和吴港的造船厂开工建造。日本对两艘天城级寄予厚望,其满载排水量达4.5万吨,搭载5座双联装410mm主炮,最高航速30节,一旦建成是当时火力和航速最强的战列巡洋舰。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日本的海军吨位被限制在英美的60%,而且主力舰吨位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14英寸。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属于违规舰,按照条约可改建为航母,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得以继续建造。但天有不测风云,在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中,天城号舰体被严重损毁,最终报废拆解,二号舰赤城号于1927年3月25日建造完工,但已经是一艘航母了,赤城号于1941年12月7日作为南云忠一的旗舰参与了偷袭珍珠港的作战,最终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被美军击沉。
天城号(未完工)
赤城号
加贺级
按照日本海军制定的八八计划,天城级只是作为战列巡洋舰,虽然火力机动达标,但防护薄弱,充其量只是二等主力舰,而真正的重型战列舰就是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加贺级战列舰,这才是未来舰队决战的核心。按照设计,加贺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44000吨,搭载5座双联装410mm主炮,侧舷主装甲带达280mm,最大航速26.5节,以这样的设计指标一旦建成,加贺级是当时最大最强最快的战列舰。从日本海军的发展规划来看,天城级和加贺级的设计其实如出一辙,两型舰火力配置相同,吨位相近,主要区别就是防护和航速,说白了天城级就是加贺级的轻量高速版。首舰加贺号于1920年7月19日在川崎造船厂开工,二号舰土佐号于2月16日开工。但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一样,两条加贺级战列舰被废弃,而且原计划是完全拆解。后来为了顶替在关东大地震中损毁的天城号,加贺号得以被改装成航母,1928年3月28日完工,而其姊妹舰土佐号则被当成靶舰击穿。1941年12月7日,加贺号和赤诚号航母参与偷袭珍珠港,要不是当年美国极力遏制日本发展战列舰,日本也不会将重心放在航空母舰上,珍珠港的历史可能就会改写,可以说是美国间接推动日本偷袭珍珠港,而这两艘当年美国千方百计想除掉的战列舰,成为偷袭珍珠港的急先锋。最终加贺号航母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被击穿,两级系出同门的兄弟舰就这样同生共死了。
加贺既战列舰
加贺号航母
长门级
华盛顿会议期间,美日矛盾极为突出,日本极力争取获得相当于美英70%的海军吨位,但最终迫于美英联合的压力,最终只获得了6的比例。既然数量上处于劣势,日本只得的质量上下功夫,而2条长门级战列舰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首舰长门号1917年开工,1918年下水,1920年完工,1936年现代化改装完工,标准排水量39130吨,二号舰陆奥号1918年开工,1920年下水,1921年完工,1936年现代化改装完工,标准排水量39050吨。火力方面长门级战列舰搭载有8门4座双联装410毫米主炮。首舰“长门”号服役后多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从1920年开始服役,到1941年“大和”号建成,20年期间,长门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号都鲜有作为。到日本投降时“长门”号为可移动状态且日本唯一幸存的战列舰。1945年10月长门号战列舰被美军接收,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3月18日前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成为 “十字路口行动”(美军的 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靶舰而沉没。到日本投降时“长门”号为可移动状态且日本唯一幸存的战列舰。1945年10月长门号战列舰被美军接收,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3月18日前往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成为 “十字路口行动”(美军的 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靶舰而沉没。二号舰陆奥号自从1921年服役后一直被称为国民最熟悉战舰,华盛顿海军会议期间陆奥号正在建造,美英都主张取消陆奥号的建造,但日本慌称“陆奥号”是已完成的军舰,不在此限。双方为此展开了长达3个星期的争论,日本提出陆奥号的建造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小学生的捐款,如果将其废弃则无法向国民交代。最终在船厂工人24小时三班倒的赶工中,陆奥号在最后一个星期内完工交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陆奥号得以残存到战争后期。太平洋战争中,陆奥号参加了1942年6月5日的中途岛海战,但对战局没有贡献。第一航空舰队覆灭后后回到吴港。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左右,由于船员违反烟火禁令,导致停泊在广岛湾柱岛泊地的陆奥号三号炮塔附近突然发生爆炸,重达360吨的三号炮塔飞到与舰桥相同的高度上,舰体瞬间折为两截,前段向右舷翻转,几乎立即沉没。
长门号
陆奥号
陆奥号主炮
大和级
作为日本海军实际建成的最大战列舰,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级一直被当成日本海军的象征。按照日本海军的判断,美国未来的新型战列舰排水量会超过4万吨,搭载16英寸主炮,以日本现有的战列舰很难与之抗衡。为了获得对美的质量优势,日本决定建造一级史无前例的超级战列舰——大和级。在1937年舰体补充计划中,,大和级原本计划建造4艘。按照设计,大和级满载排水量达73000吨,是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的1.5倍,其将搭载史无前例的460mm主炮,最高航速达27节。大和级的设计思想完全就是最强火力,最强防护,事实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大和级的主装甲带达410mm,炮塔装甲达650mm,其设计指标是防御自己460mm主炮的打击,以美国的406mm主炮,根本无法击穿,在6万多吨的重量上,装甲重量达21000吨,也就是说大和级1/3的重量用在了防护上。大和级的主炮是史无前例的94式460mm舰炮,其最大射程超过40公里,超过当时所有战列舰主炮射程,也就是说在实战中,大和级可以进行超视距打击。虽然大和级的性能达到了战列舰的颠覆,但在战列舰的霸主地位被航母取代的背景下,大和级注定生不逢时。首舰大和号于1937年11月4日开工,1941年12月完工服役,二号舰武藏号于1938年3月19日开工,1942年8月完工。三号舰信浓号于1940年5月4日开工,但由于战争影响于1941年12月停工,后来在1942年开始被改装成航母,于1944年11月19日完工,但在处女航17个小时后就被美军潜艇击穿,创下了最短命航母的记录。所以大和级真正完工的只有大和号和武藏号。在航母横行的太平洋战争上,两艘大和级战列舰少有作为,在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中,武藏号被美军飞机炸沉,而作为日本海军象征的大和号在日本海军穷途末路时,于1945年4月的冲绳战役中作了最后的自杀出击,在美军200多架的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大和级最终沉没,为日本海军和战列舰时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大和号
大和号最后的影像
▲武藏号
▲武藏号残骸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