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进入速冻模式的苏联是德军失败的关键吗?苏联就留了最后一手
说起1941年的苏德战场上的莫斯科保卫战,稍微熟悉二战史的朋友脑海中马上会蹦出两个关键词:“严冬”和“红场阅兵”。同年12月5日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苏联军队在坚守城池2个多月之后,开始转入大规模反击,彻底击碎法西斯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莫斯科红场阅兵)
对于德军的失败,大多数人都简单的将其归纳为“提前到来的严寒”以及苏军在撤退时带走所以的物质,带不走的就毁掉的“坚壁清野”策略,结果德国人只能得到一座空城,而且是一座座极其苦寒的空城,这是希勒特始料未及的,就和拿破仑在远征俄罗斯帝国失败的缘由一模一样,这些估计小学生都倒背如流,当然这也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共识。
但战斗民族自己却突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在2012年的时候,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出了一个俄罗斯历史专家的论文中却披露出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几个不为人知的所谓“真相”,原本小编以为这是毛子想强调胜利全靠自己,和老天无关,可有趣的是,里边竟然还有大量自黑,所以小编就和大量聊聊这些新论断。当然,军武菌不在这里妄加论断,只是如实复述。
专家首先认为,斯大林根本不是像多数史料说的那样,对德军闪电进攻莫斯科缺乏足够的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显得猝不及防。就在1941年的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全城各处重要据点,还设立了59处大型秘密军火库,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置了爆炸装置,由此可见,即便德军攻入莫斯科,也不可能像占领巴黎那样顺利,而是会陷入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一样的凄惨处境。
另外一个叫人意外的是,虽然莫斯科红场阅兵带给世人巨大的心灵震撼,给人感觉当时的莫斯科一定是军民上下齐心,同仇敌忾要打赢这场“神圣的战争”,但俄罗斯历史学家却坦承在战役初期,莫斯科出现了大量外逃现象,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结果普通民众见状更是收拾好细软拼死往城外拥,一时间,莫斯科一片混乱,如果德军攻入城中,恐怕苏联自相践踏就得死伤惨重。
人们都以为德军离莫斯科仅一步之遥,毕竟许多官方史料都记载:当时德军将军们登上钟楼,拿望远镜远眺克里姆林宫。应该说,这个传闻听起来极具可信度。可实际情况虽,只有在睛空万里的夏天方能从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远眺克宫,在飘雪的冬季根本办不到。
另外,最出乎意料的是,连“提前到来的严冬阻挡了德军攻势”这个早已被公众普遍接受认同的说法也遭到了质疑。
(撤退中的德军)
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1942年冬季反攻)
额,这神马情况,闹半天战斗民族打胜仗从来不屑依靠老天的帮助!?反正历史真真假假,谁能说清楚真相呢?还是顾好眼前吧,1941年的十月究竟有没有那么冷,这不好说,但现在帝都提前进入冷冻模式那可是真真切切的,不管怎么说,德军没备足冬季防寒衣肯定会影响战斗力,同理,作为普通个体的我们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寒措施的话,也会生病。
不过,穿上苏军那种厚厚的棉衣却也为时过早,不如在这个乍暖还寒之时,选择军武出品的战术户外抓绒衣。
在战术服饰领域,抓绒衣一直活跃在一线,有着稳固的地位。因其面料普遍具有质轻保暖,防风透气,柔软舒适等特点,从而受到特勤人员、特种部队士兵的青睐。
长期穿着可以保证体温流失速度的减缓,保障你在机动中的防护,这一点很适合低温的天气穿着。
同市面上其他的普通款抓绒衣相比,本款战术户外抓绒衣拥有的优势明显,告别了传统工艺,采用了防静电科技,且更柔软更厚,让生活多一层保障。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