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二战就打科技战争,不仅干扰德国雷达,还使一百万人逃离家园
【军武次位面】 作者:骑猪骑士
与复杂的有源干扰方式相比,在空中布撒大量金属物以杂乱反射雷达波的无源干扰方式显然更加简单。早在二战之前,英国专家就提出了用气球悬挂金属偶极子金属丝来干扰德军雷达的方案(所谓的偶极子,其实就是长度等于雷达发射波长二分之一天线,但是实际使用上要比二分之一略长以获得更大的有效反射面积)。每条金属丝可以产生一架飞机的回波。
▲两种不同长度的现代箔条
受箔条的原理限制,箔条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箔条通常采用的半波长箔条频带很窄,一般只有中心频率的15%-20%,因此箔条极度依赖电子侦察。以获得不同雷达的频率带宽数据。选取不同长度的箔条。1944年末,日军飞机会偶尔在空袭中投放箔条,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电子侦察,不能掌握目标地区美军雷达的工作频率,仅靠猜测来投放预制长度的箔条,所以收效甚微。而且当箔条从飞机上投下之后,速度会很快降低,而根据多普勒效应,不同速度的目标所反射的回波频率会与雷达发射频率有所差异,这样就可以把高速飞行的飞机与低速运动的箔条云区分开来。此外,箔条的回波较为单一,采用简单的滤波电路就能滤去箔条的回波。
1941年,英军正式展开了使用金属条进行雷达干扰的试验,代号为“窗口”。通过17次投放箔条的试验飞行打算将其用于用于千机轰炸科隆的行动中,箔条的生产商被要求在1942年5月前赶制出足够的产品。但是这种对抗措施如此简单,却能对雷达产生致命性影响,英军担忧如果敌人拾获这些箔条后会迅速仿制用于干扰英军雷达,而英国对这种干扰方式同样没有任何反制之道。所以,“窗口”仍被列为高度机密,规定只有在影响战争全局的大规模行动或找到反干扰措施之后方可启用。
在各国都对箔条的研究实行严格保密的政策时,日本成为了第一个将箔条投入实战的国家。1943年5月,在所罗门群岛战役后期,日本轰炸机在美军雷达探测范围内投放了大量以金属网主材,背面用纸衬垫的“欺瞒纸”,以此掩护夜间空袭行动。据日本海军报道,在使用该战术之后,自身损失大为减少。
自1942年后期开始,英国箔条的生产就已经全速启动,轰炸机指挥部每月可以接收超过400吨、约10亿根箔条,此时的储备足够支援大规模空袭作战。
▲两种形式的“窗口”箔条:切碎的铝线和用铝箔支撑的纸。
1943年7月,在丘吉尔的亲自批准下,英国轰炸机在汉堡启用了这种极为简单却十分致命的干扰。7月24日夜,大批英军轰炸机携带着40吨“窗口”,在H2S导航雷达以及“探路者”中队的蚊式轰炸机引导下,向德国第二大城市、欧洲最大的港口——汉堡飞去。这些箔条被裁为长30厘米、宽1.5厘米的带状,为避免被探照灯照射时引起明显的反光,它们背衬黑纸,金属面也经过烟熏处理。每2 000根箔条为一捆,在空中散开后即可形成一架轰炸机大小的虚假回波,每架
负责投放“窗口”的轰炸机自飞抵东经8.5度起,至返航时穿越东经8度止,每分钟都要投放一捆这样的箔条,一捆箔条的回波相当于一架轰炸机。雷达屏幕被箔条反射的大量回波所遮盖,操作手根本无法从中辨识出真正的目标,高度依赖雷达的德国防空系统效能大幅降低。
▲一部被干扰的“维尔茨堡”雷达的屏幕,"维尔茨堡''系列雷达是德国防空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兰开斯特轰炸机正在投箔条
在这个代号“哥莫拉”的行动中,在“窗口”的保护下,此次大规模空袭只有12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1.5%,相比此前6%的平均值有了大幅下降。在随后几天的轰炸中,英美共出动17021架次轰炸机,被击毁飞机659架,负伤1123架,投下九千多吨弹药,造成42600人死亡,37000人受伤,摧毁超过25000座建筑。导致超过一百万人被迫逃离城市。
▲遭受轰炸后的汉堡
尽管在二战后期德国采用多种技战术手段应对箔条的干扰,但是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德国战败后,德军仍保持着对北欧部分地区的控制,因此德国北部至丹麦的防空雷达网非常难得地保留下来。对于这个意外收获,英国空军启动了代号为“验尸”的计划,对战争期间电子对抗行动的实际作战效能进行全面评估。验尸”计划包含11个精心设计的演习科目,在原德军官兵的通力配合下,完成全部科目只用了不到一星期时间。在“窗口”箔条的干扰下,雷达操作员报告的目标数量与实际数量有时相差10倍之多,德军指挥员很难判别来袭飞机的真正规模,在演习中没有一次能有把握地分清主攻和佯攻。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