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面向敌”阔剑雷背面不会炸?误区!后方16米内不能站人?
【军武次位面】: 欧文堡的蓝军旗

你知道这玩意是前后一起炸吗?
“在德浪河谷,我作为亲历者第一次见证了它的可怕威力,它爆炸时就像死神挥舞起了镰刀”——约翰·古多尔中尉,美国陆军第7骑兵团第2营。

▲眨眼间,敌人灰飞烟灭
以上是美军对M18A1“克莱莫”反步兵定向地雷的使用回忆,这一战(德浪河谷战役)也被当今的人们视为该武器的首次实战应用。

▲M18A1“克莱莫”反步兵定向地雷
(凸起文字即“此面向敌”的英文原版)

▲传说中的苏格兰阔剑
“克莱莫”,如今也被意译为“阔剑”、“阔刀”(即苏格兰人使用过的一种带护手的双刃重剑)。
这个名字,对当今一些小伙伴们来说,可能多少显得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此面向敌”,相信大多数朋友就都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了······

▲有一些武器,仅凭铭文就能吓跑敌人
没错!它就是我国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而M18A1正是其仿制原型。作为诞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阵地战”神器,M18A1定向地雷在防御作战中屡建奇功,多次在危急关头为守军力挽狂澜。

▲M18A1的布设简单方便
事实上,这款反步兵地雷正是朝鲜战场静态防御作战阶段的产物,其专为对付我军步兵而研制,为50年代设计的一种新式反步兵地雷,1960年改进为M18A1型,由于性能优良,至今仍在很多国家中装备。

▲装有简易支架的M18A1布设方便
实际从“此面向敌”的字面意思来看,我们就能大致了解到这种武器的使用特点。作为一种指向性地雷,其特别适合在战线清晰的防御作战中使用,同时也可作为兵营、基地的外围防御设施进行布置。

▲M18A1就如同一支大号霰弹枪
与一般的地雷不同,“此面向敌”的对敌一面(凸面)内含总重为650克的700颗钢珠,钢珠的后方是680克的C4炸药。

▲紧追不舍过后就是灰飞烟灭
与M18相比,M18A1以威力更大的C4炸药代替了原先的TNT炸药,这确保钢珠在爆炸时能够具有更高的飞散速度以及更远的杀伤距离。
M18A1的杀伤范围,为一个以地雷为顶点的扇形区域,密集飞散角为60度,最大飞散角达120度。其密集杀伤距离超过50米,有效杀伤距离约为100米,而最大飞散距离甚至能够达到250米。

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场,对美国大兵而言可能是绿色地狱,但对于M18A1来说,这里却是展现其优异性能的完美舞台。

▲M18A1未展开状态

▲别紧张,这只是一块香皂!
(此面洗手)
1965年11月,在著名的德浪河谷战役中,M18A1定向地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美军第7骑兵团第2营所属部队机降至德浪河谷,但同其它兄弟部队一样,其很快就陷入北越人民军的包围之中。

▲北越士兵一度冲到美军面前
由于下属各连排被兵力占优的越军士兵分割包围,各单位不得不依托丛林地形进行抵抗并等待大部队前来救援。其中的一小股美军,就依托M60通用机枪不断阻挡着如潮水一般涌来的敌人。

▲危急时刻最怕的就是火力中断
不过,美军手中的M60通用机枪因连续射击时间过长,出现了枪管过热的问题,导致美军阵地多次出现火力中断的情况。趁美军机枪手更换枪管之机,越军士兵迅速涌向美军阵地前沿。

▲内置C4炸药使钢珠的飞散距离大增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美军士兵被迫引爆了预先埋设在阵地前沿的几枚M18A1定向地雷。随着几声巨响,冲在最前面的越军士兵全部倒地。这为美军机枪手赢来了宝贵的喘息之机,最终摆脱了被敌人全歼的命运。

▲地雷一响,瞬间清场
(僵尸:我当时害怕极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此面向敌”属于“单向”杀伤地雷,但这并不代表其在爆炸时,背(凹)面区域就是安全的。

▲定向地雷只是后向伤害半径
小于正面罢了

▲面对“双面伤害”,掩体不能少
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M18A1在引爆时,其后方半径16米内同样为危险区,而在这一范围内,任何无掩体保护的己方人员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有掩体保护也要保证有9米最小安全距离)。

▲《生化危机》中的爆炸场面虽略显夸张
但双面伤害的特点倒是符合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M18A1虽然为定向地雷,但引爆时近乎于“双面杀敌”,只是背面的破坏力远没有正面大罢了。

▲66式反步兵定向雷
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专家将抗美援越战场上缴获的美制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带回国内,由此开始了对定向地雷的仿制。
我国的仿制产品于1966年定型,命名为66式反步兵定向雷。其结构、杀伤特点及使用方法与原品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一个延期引信装置,为我国独创。

▲从引爆方式看应为延期引信式
其独特之处在于,必要时可不依赖电源。使用前只需拔掉保险销,将引信外套筒转动90度,引信即可发火,延时约5-8秒后起爆。

▲老山前线布设的反步兵定向地雷
1984年7月12日的142高地战斗中,战斗英雄李海欣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连续引爆两枚66式反步兵定向雷,将试图冲上高地的数十名越军炸死,纵使战斗持续了近半天之久,但敌人始终未能越过雷池一步。

▲M18A1定向地雷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如今,已服役了超过半个世纪的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在当前的反恐战争中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为此,美军近年着重提升M18A1的性能,如尝试用红外传感或声振动传感引信来为这个“防御之神”增强法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网络化、信息化战争中,经过升级的“阵地保护神”还将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守卫我们家园的每一寸土地。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