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法的少年|一所专门学校和她的“不良少年”
红星新闻记者|陈卿媛 实习生|刘宇恒 刘清
责编|官莉 编辑|张寻
整齐的教学楼、绿草地红跑道、朗朗读书声……这是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靖源上街的第五十二中学(简称“52中”),从外表上看,她和普通中学没有两样。
每天早上6点40分许,学生们就开始跑20分钟操,早餐过后上早自习,8点40后开始第一课。除了学习文化课等课程,学校每天还有一节心理课程,学生也会在心理课程上与老师谈心或者写日记。
52中的“前身”是成都市工读学校,1962年开始创建,为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上世纪90年代之前,工读学校的学生一般是经教育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协调送入的。
后来,“强制入学”逐渐被废止,工读学校主要接纳“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比如一些有打架、逃学、网瘾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一些家长在普校老师或者朋友的介绍下,就会将存在严重逃学、打架斗殴、沾染不良习性的学生送到52中,现有初中各年级学生200多名。
2019年年底收容教养制度被废除。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以往收容教养制度的相关措施被纳入专门教育,建立“专门矫治教育”制度。
今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厅长那艳芳谈到,2022年,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5万人,不批捕3.4万人,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8万人,不起诉4.1万人,附条件不起诉2.6万人。对不予核准追诉的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一律督促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做实做好涉罪未成年人依法惩戒与精准帮教工作。
在新的政策下,52中将迎来第一批恶性犯罪案件中不予核准追诉的低龄未成年学生。在专门矫治教育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实施细则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52中校长程鹏强等专门学校负责人也迎来了一场新的挑战。
①
一所治疗不良行为的“专科医院”
如何让学生都好好在学校里上学,是每个52中老师都头疼的事。
曾经有一则报道称,当其他中小学老师都在学校里上课时,52中的老师们却奔走在各个区县,劝说不想上学的孩子们回到学校。“有的孩子老师要去找四五次才能说服。有的孩子一个多月后才想通。”
向老师的学生小吴(化名)也曾偷偷溜出学校。平时,小吴就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发现小吴不见时,向老师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当她终于在小镇上找到小吴后,她没有责骂小吴,只是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
与“问题学生”相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历练。向老师坦言,很多教师刚到52中时,每天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时常情绪崩溃。“那时候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嚎啕大哭,现在想起来就是很小的一件事情。”
向老师是一位心理老师,她觉得,在这里很多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在表达某种情绪。虽然一些表达的行为在旁人看来不太恰当,但这些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有许多自己的想法。
在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里,有一名因为长期不回家,被送入52中“治疗”的少年小李。向老师了解到,小李曾是一名中规中矩的学生,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叛逆”。一两年后,向老师在陪小李散步时,终于知道了小李埋藏多年的心结。
原来,小李三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闹离婚。爸爸离家出走,妈妈让小李自己去爷爷家寄住。但因为爷爷出差,一个星期后小李才得到长辈的照顾。从那以后,小李就常常不回家,到处跟其他人玩。向老师知道,小李一直很依恋父母,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小李那时候还小,不明白不回家这个行为的背后,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但社会偏见一直存在。在一些人眼中,52中接收的学生都是那些普通学校“管不了”的孩子,他们被送到专门的学校读书,而这个学校就好像一个大染缸。
对52中校长程鹏强而言,他试图通过转化学生的实际案例来证明,这些孩子不是坏人,只是“生病”了。他想将52中打造成为“一所治疗不良行为学生的专科医院”。“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交叉感染’,我想打个比方,医院传染病区全都是传染病人,但是经过医生治疗,病情都会好转出院。”
据介绍,52中采取小班教学制,每个班只有十来个学生。每一层楼教学楼和宿舍都有一条走廊连接相通。平日里,值班老师和学生都住在宿舍区。52中没有生活老师,学校给每个班都配备了4名班主任,4名老师轮流24小时值班。课余时间里,老师既是师长又是玩伴,更容易与学生建立情感。学生每天都会写日记,老师也会每天都修改,日常生活中老师也都会跟学生谈心,教学生如何正确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就来到52中的邹老师,已在这里任教20余年。她现在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她记得,有一个叫小陈的学生,父亲脾气暴躁且对孩子期望过高,使得他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父亲便把他送到一所武校学习。在武校就读期间,小陈心理疾病愈发严重。后来,父亲听说小陈的表哥在52中有较好的转变,也把小陈送到了52中。
在24小时的陪伴下,原本有些厌世的小陈与邹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给邹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了这些年家庭等因素对他造成的影响。信中提到在52中的学习经历,说他明白了要找到“活下去的意义”。“老师24小时的真诚陪伴,让很多学生有了转变。这不仅仅是救了一个孩子,也挽救了很多处于瘫痪状况的家庭。”邹老师说。
邹老师表示,他们很多人刚成为一名特殊类型教育老师时,不太愿意向外界说起自己在那里教书。
邹老师说,学校老师虽然承受多重压力,但是学校领导对各位老师十分关照,鼓励老师们建立信心。程鹏强提到,52中的老师比较辛苦,有双重责任,既要负责教育教学,又要陪伴管理。在邹老师看来,学校不仅鼓励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多交流消除偏见,也会让老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
向老师认为,52中很多老师仍坚持在这里教书育人,是因为在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同时,学生会为老师带来很多感动,让老师也收获滋养:“我们的孩子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确实没有办法很好地生活。或许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会迷茫,但是我们希望给他们一种可能,一种支持。”
②
曾经的学生,今天的老师
27岁的李唐吟是52中新招聘的老师。13年前,他也曾是52中的一名学生。
因为父亲的工作发生变动,李唐吟曾多次转学。或许是因为一次次被迫融入陌生环境造成的安全感缺失,李唐吟的性格有些急躁。厌学、打架、赌博、伙同高年级同学一起收保护费……在多次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后,他被父亲送到52中。
刚到52中时,李唐吟有些不适应。他感受到,52中非常重视感恩教育,学校认为只有学会感恩,学生才能慢慢发生改变。李唐吟觉得,上学时的师生关系特别亲切,老师们会像家人一样照顾、关心学生,晚上查寝时还会给大家盖被子,学生也都不会称呼老师为某某老师,而是像称呼家人一样称老师某哥、某姐、某妈等。
从52中毕业后,李唐吟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参了军。退伍后,他做过健身教练,当过医药代表,甚至还开过奶茶店。最终他选择回到52中,成为一名专门学校的教师。“我选择回到52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52中有感情,想回来帮助曾经和我一样的孩子。另一方面,我对我的老师一直抱有感恩之情。”
2001年,52中率先提出“工读教育也是优质教育”的办学思想。程鹏强校长从事教育30多年,对学校招收有的不良行为的初中学生有自己的管理理念。他强调,除了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还要为学生多铺垫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做优质教育。学校制定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开展文化课程,还开展蜀绣、陶艺、针织、书法特色课程,希望学生自主地与校园生活产生情感连接,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2中学校楼道上的校园文化墙都是学生自己参与创作的。校园花园里的石头上,可以看到学生亲手设计并雕刻上去的图案。多年以后,他们毕业回母校,还能找到自己学生时期的作品。程鹏强提到,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创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作品成就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心静下来,学会专注,每天有明确的目标就不会走错路。
程鹏强说,学校很早就开始注重融入普教,最终的目标也是想让孩子们回归到主流群体。据统计,52中有近3成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学校每年都会追踪毕业生的动态。这些毕业生中,有的拥有一技之长,有的考上了本科,甚至成为了校学生会主席,有的在国外的名校读书,有的成为了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有的进入了维和部队,还有的成了飞行员、消防员、交警……
52中毕业生小林告诉记者,学校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教育。“比如你体育好,老师就会重视对你的体育教学,还会从外面请专业人士来教你,不会非要逼迫你学习。”他表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门课正是体育课。当时学校请来了专业的足球队帮助他们训练。另一名毕业生小崔觉得,在学校规律的生活,让他更加专注,改变了他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法。
“我们的定位是学校,进来的是学生不能把他当成犯人看待。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我们原来叫管控,后来我们强调沟通。从管控到沟通,再从沟通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转变,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行动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学生重义气,情感到位了,就容易发生变化。”程鹏强说。
③
专门矫治教育仍处起步阶段
亟待完善工作机制、出台实施细则
随着新政策的推进,52中正在建设“专门矫治教育”的场所,在今年9月的新学期将接收“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违法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以司法部门送入的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为主,实行闭环管理”的矫治类学生。
关于“专门矫治教育”的场所,学校正修建单独的学习区域,制定配套的课程大纲等。学校在建立单独的学习区域时,一方面要保证闭环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考虑接收的都是孩子,要以感化、矫治为主,建筑风格方面则更偏古建风,打造更具有“书院”氛围的教学环境。
程鹏强介绍说:“原先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收容教养制度对应的是有‘有重大刑事犯罪,但不够年龄’的学生。够年龄的少年犯会被送到少管所。现在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收容教养制度被取缔了,但这部分人还存在。”
程鹏强提到,现在如果将专门教育分为教养型、教化型和矫治型,那么52中以往的教育主要属于教化型。而专门矫治教育属于一个新型的教育类别,还未完全成型,相关的学术研究很少,就像一个无人区需要探索,没有相应的标准,“这也是目前最难的地方”。他表示,这次招聘李唐吟,是因为他们正在筹备专门矫治教育的领域,需要新的专门矫治教育老师的加入。
他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将矫治型学生和教化型学生进行一定的融合。他把涉罪的学生比作是“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在经过一定的“治疗”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转入代表教化型类型的“普通病房”,使得这些孩子逐渐回归社会。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各地专门学校发展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发展更为前沿,比如广东省未管所和广州市新穗学校联合办学的九年义务教学工作,未成年犯通过学习能够获取学历毕业证书,这为其出监后谋生就业和接受再教育能提供基本保障。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专门学校。”但各地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根据最高检第九检察厅调研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5月,全国共有专门学校110余所,在建或进入选址阶段的专门学校有11所。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报道,有的少年屡次犯罪,但因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且属地没有专门学校,只能由政法机关对其法定监护人多次训诫、督促教育。少数未成年人涉嫌强奸、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同样因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无法采取刑事措施,只能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其进行教育矫治。在未成年人犯罪出现新特点的背景下,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实施细则、完善工作机制、完善专门教育体系。
报道称,我国专门学校专门矫治教育建设仍处起步阶段,相关实施细则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专门学校成立相关工作,研究确定专门学校建设、教学、管理等相关事宜,协调学校成立、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对专门学校教育转化效果进行评估,如同专门教育体系运行的“中枢大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地方至今没有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有的地方成立了但并未实体化运转。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楚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部分地区专门学校建设尚不能满足现实刚需,同时存在定位不明确、部门衔接不畅、管理不规范、专业化不强等问题。检察机关应加快建立与专门学校的工作衔接机制,协同有关部门将更多的罪错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开展矫治教育。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司法行政、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学校等单位,以及律师、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成。”52中校长程鹏强认为,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众多,各个部门具体的工作也无明细,这可能会影响到具体的操作性,建议由其中重要的几个职能部门主导或者交由专门的专业机构来评估。
四川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罗春梅也曾公开表示,要明确专门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专门学校有的由政法委,有的由教育部门,有的由司法部门主管,管理上也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导致在招生范围、管理模式和学校建设等方面都不相同。罗春梅建议确立教育部门主管、司法机关参与的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
END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