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军事武器37 °C“正常体温”成为历史!为什么人类体温越来越低了?
8639

37 °C“正常体温”成为历史!为什么人类体温越来越低了?

诺哈网2023-05-28 03:45:240

《军武次位面》作者:捷联初制导

最近疫情冲击下,军武菌也完整体验到了北京毒株的威力。

▲昨天一位粉丝朋友猜军武菌还在冲刺决赛圈

先是高烧,然后就是网上流传的七大酷刑:小刀割嗓子、水泥封鼻孔、无麻醉开颅、电钻眼珠子、铡刀剐腰子、喉咙吞宝剑、屁股坐榴莲。

不过最让我不解的是,刚开始发烧那会感觉挺难受,可是体温一量才37.8℃。明明记得以前一直说人的正常体温是37度啊,怎么这才烧高了这一点就这么难受?到底是温度计错了?

后来,军武菌翻了半天资料才发现原来身体还是诚实的,之所以刚37.8℃就烧的七荤八素,是因为现代人的标准体温较以前确确实实是降低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人体最标准的体温就是36.8℃到37℃之间,但实际上,根据近些年研究情况来看,这个标准可能真得变了。

人类体温确实在下降

人体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例如腹腔、胸腔、直肠、口腔、大脑等的温度,而非体表皮肤的温度。爱斯基摩人能忍耐北极的寒冷,而非洲人对日复一日的暑热早已习惯,这是因为人体内部有体温调节中枢系统。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体温就成为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而标准体温在近两百多年前就已经被人们确定下来了。

1851年,当时一位名叫卡尔·温得利希的德国内科医生,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后发现,人体的正常体温大概为37℃,于是便将37℃作为人类的正常体温首次确定了下来。

在之后的将近200年间,37℃作为标准体温,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广为人知的常识。所以在体温计37℃的位置都有一个明显的标记(通常是红色),意在提醒我们超过37℃意味着你的身体出现了某些问题。

如果按照此标准体温来计算的话,专家们一般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体温,如果达到了37.7℃,就算生病发烧了。

之所以人体会把体温维持在37℃左右,其实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此前有科学家做过实验,模拟人体具有30℃—40℃之间的体温,计算怎样补充能量,才能维持身体的运转。

实验结果显示,人体在37℃左右的时候,能够使用最小的动力来维持身体需求的平衡。也就是说,37℃是人类体温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优化的结果。

以前,我们一直都认为,人体温度就应该保持在36-37℃这一区间内不会发生改变,然而平时大家进出公共场所时,测出来的体温都是35℃-36℃,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体温计坏了。

这都足以见得标准体温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而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数据调查显示,人类的体温的确正在逐渐下降。

早在2017年的12月,哈佛布莱根妇女医院就在BMJ杂志上发表了一片论文,论文中指出,研究人员在对英国35488名成年人进行了约243506次体温检测。

结果显示,这些受试者的口腔平均温度仅为36.6度,并且均为身体健康者,可见平均体温出现了下降。

2019年1月,美国斯坦福医学教授朱莉·帕森内特曾在《elife》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他们的调查数据量比英国的更大,时间跨度也很长。

他们使用的数据,共计50多万人,包括:内战的联盟退伍军人(23,710人;测量年代1860–1940),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I(15,301人;1971–1975年)和斯坦福大学转化研究综合数据库(150,280人;2007–2017年)。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19世纪以来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美国人的平均体温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21世纪出生的男性平均体温比19世纪初期出生的男性低0.59℃;

21世纪出生的女性平均体温比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女性低0.32℃(女性的历史数据没有那么久远)

也就是说,人类每10年时间,平均体温就会下降0.03℃。而据最新数据显示,如今美国人的平均体温早已低于37℃,直接下降到了36.6℃。

2020年10月,Science 子刊《Science Advance》杂志发表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员一项研究成果。

这篇名为《Rapidly declining body temperature in a tropical human population 》的论文,针对生活在南美洲玻利维亚亚马逊内原始部落的居民的体温进行研究记录。

这个名为Tsimane的原始部落已经与世隔绝多年,按说在基本没有城市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地区的人类,其体温数值是最具参考意义的,可调查发现,部落居民的普遍体温却在十几年间从37℃下降到了36.5℃。

研究人员将此体温检测结果与此前多项研究相结合之后,进而得出结论,全人类的体温应该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体温下降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那么人类体温不是说好了37℃是最优解了,为什么还下降了呢?

人类体温为何会下降

有人说,天气越来越热,而人却越来越凉,关于人类体温下降的原因,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猜想,其中一个“进化说”,就是“人类降低自身的体温适应环境”。

随着人类的活动,大量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层中,使得地球气温升高。和一百多年前相比,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5℃。

有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气温都在升高,如果人类自身的体温还保持在37℃,会破坏生物酶的DNA复制,影响新陈代谢,因此要降低体温适应逐步升高的全球气温。

同时,外部气温的增加有可能帮助人体节省了一部分能量消耗,人体不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维持体温了,基础代谢也就随之下降,体温当然也会跟着降。

当然,这只是猜测,并没获得验证。除了这种“进化说”,还有种说法是因为人类的生活环境的变化,说的是近一两百年,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大幅改善,很有可能影响了体温。

过去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就会非常“勤奋”,但是如今人们可以用空调、暖气、电热毯来提高环境温度,吃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所需能量。

天气炎热的时候,空调依然无处不在,这让体温调节中枢对外界环境温度不再敏感,变得“懒惰”起来,身体的发热能力也下降了。

为了证明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体温的影响,科学家找到了没有接触过现代生活方式的原住民,结果发现他们的平均体温相较于现代人普遍偏高。同时,科学家也发现,原住民在感染了炎症等疾病后,消耗的能量会更多,代谢的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导致体温有所升高。

与此相比,我们吃喝拉撒都在干净的环境里,接触微生物和恶劣天气的机会少了,体内免疫军队训练的机会也大为减少。哪怕发炎生病,也有抗生素和消炎药,发热的机会也急剧减少,所以人类正常体温普遍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与古代相比,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因为食物染上疟疾、肺结核等疾病,而即使不幸感染了有关病原体,我们也会通过药物治疗很快治愈,减少发热的机会

人类的37℃,本来是为了用较高的温度来抵抗致命的真菌和病毒在体内的侵染,如今在这么干净的环境里,接触微生物和恶劣天气的机会少了,体内免疫军队训练的机会也大为减少,体温自然也就跟着降低了。

不过,这种说法有一个BUG,就是尽管体内免疫训练得少,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现在的病原体可以耐受的温度降低了,所以说最大的可能还是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人体内微生物的变化,从而引起了体温降低。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就已经发现,如果把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清除掉,动物的体温都会下降。比如,研究发现无菌动物的体温普遍比有菌时低大约2℃;如果用抗生素把兔子,老鼠和猪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给杀死,它们的体温都会下降1-2℃。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osenberg. Eugene教授在2016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在里面详细探讨了肠道微生物与体温的关系。

文章称,微生物像所有细胞一样,只要活着就会产生热量,并且它们转化热量的效率比动物还要高。通常情况下,微生物生长越快,单位重量产生的热量速率越低,反之则速率越高。

例如,肠道细菌估计平均产热量为168mW/g,相当于每g细菌0.0403cal/sec,而人类结肠的常驻细菌的重量大约为300g干重(NIH人类微生物组计划2012年估计值),这将产生约12cal/sec或43kcal/h的热量。

假设热量散布在70公斤体重的人身上,并且没有热量散失,那么在理论状态下,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理论能量可以占到人体约70%的体内热量,其作用可想而知。

但是,随着如今抗生素的滥用,天然食品比例的降低,加工食品比例升高的饮食方式,婴儿配方奶粉、现代药物和卫生设施的使用,都明显改变了人们的肠道菌群组成。

要知道,只使用寥寥几天的抗生素就可以严重破坏肠道菌群,杀死大量细菌,而要想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则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还不一定能完全恢复。

而人们现在吃的几乎都是无菌食品和水,一边杀菌,一边又不给提供菌,久而久之,体内能为体温升高做贡献的菌群数量自然会大幅减少,体温降低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这个问题在医疗研究界一直都备受争论,目前并没有单一的因素能够彻底解释人类体温下降的原因,不过这也说明,人类体温的逐渐下降就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体温下降有什么影响

人类体温普遍下降,带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原有的37.7℃发烧温度线还能不能用了,按照统计数据,大部分人的正常体温已经下降到36.5℃,而当前又没有什么统一的说法。

本来医生可以通过测量体温来了解病情,但是现在更多的只能主要依靠患者的自述,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感冒发烧的感受也不同,这就给医生判断病情带来了不少困难。

现在关于体温低,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体温低的人说明新陈代谢速度慢,健康情况也比较差这个说法。那现代人体温在不断下降,会不会影响到健康呢?

根据科学研究,人体内的生物酶和其他激素在不同温度时的活性不一样,酶促反应速度需要在最适宜的温度才能达到最大。

这些生物酶一般对温度都非常敏感,它们反应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生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了人体免疫能力。

因此,人作为恒温动物,体温需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才能保证免疫功能的正常运作。而且,充斥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对温度也十分敏感。

有科研团队根据不受真菌侵扰的动物的特点,测量了真菌存活的温度,测量结果发现,-4℃-30℃是大多数真菌存活的温度,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们就很难存活。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够在37℃的环境之中存活。

后来,科学家将适宜哺乳动物生存的温度和能够防御真菌的温度相结合,发现耗能最少,防御能力最佳的温度是36.7℃,基本就是人类的标准体温。

根据临床研究显示,体温的升高可能会刺激到体内更多的免疫细胞激活,可帮助消灭入侵的病原体,而且发热就是免疫机制与各种病原体搏斗之后的产物。

但是,却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说明,体温下降会损伤免疫力。目前研究只能证明体温下降主要是跟血流速度、新陈代谢速度有关,而跟免疫力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就像一些运动员由于经常锻炼所以基础体温也比较低,但你不能说运动员就抵抗力差。

由于体温低,人的代谢强度会衰减,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代谢慢意味着你跟别人吃一样多的东西的话更容易发胖,而且也不爱活动,运动量减少导致体质下降,但另一方面代谢慢意味着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速度比较慢,对细胞保持年轻有好处。

2006年,美国学者Bruno Conti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对比测量正常老鼠和体温低0.3-0.6摄氏度的老鼠的寿命,发现体温低的老鼠平均寿命比正常小老鼠的寿命长。

其中,体温低的雄性老鼠比正常雄性老鼠平均寿命长89天,雌性则长112天。而要知道对于平均寿命只有2-3年的小老鼠,这100天就相当于延长了寿命的十分之一。

而引起这项变化的背后仅仅只是老鼠体温降低了不到1℃。小老鼠体温降低后能使寿命延长,不过,毕竟动物实验并不能和人体实验划上等号,所以当人类体温下降后,人的寿命是否也会得到延长得结论并不能随便下。

所以,大家没必要为了显得年轻甚至延长寿命而刻意在冬天穿得少,因为人毕竟是恒温动物,不会因为你穿得少,体温就降低,人类体温的降低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对环境适应的过程。

体温下降作为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变化,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物,人类体温降低所带来的利弊我们不能完全得知。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变化,疫情时代的延续,人类生存将面临诸多挑战,我们作为人类,肯定希望体温下降带来的好处越多越好,而不是对我们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进化本身就如同开盲盒,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巧克力到底是什么颜色,这本身就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