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电视剧的火爆:其魅力就在于尊重文字本身
《军武次位面》作者:捷联初制导
最近,腾讯版《三体》电视剧火了,自从1月15日晚在央视8套和腾讯视频开播,上线仅一个小时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突破2.5万,直接破了腾讯视频剧集首日热度值纪录,成为该平台开播热度最快破2万的剧集,引发了一波观剧盛况。
作为中国科幻小说里程碑式的顶流,《三体》一直备受瞩目,无论是动画还是影视剧,只要是跟《三体》相关,都能激起国内三体迷的热烈讨论。
电视剧版的《三体》自从2016年首次公布改编消息,如今已有7年,七年磨一剑,现在看来确实是不负众望。
从目前的反馈看,包括大部分原著党在内的观众都对这部剧赞不绝口,对剧版《三体》给出了“忠于原著”的评价,很多三体迷甚至表示,“追剧就像是在看小说”。
作为一个老三体迷,军武菌在追这部剧之前可以说是心情相当复杂的,一方面确实对搬上荧幕的《三体》充满了期待,想看看那些天马行空是如何变成逐帧的图像,另一方面又担心剧组对原著乱改一气,强行加上感情线和流量明星。
可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当军武菌看到第一集叶文洁手中那份老式计算机指令带时,就知道这部剧肯定有戏,在一口气观看了前几集之后,军武菌可以放心地说,不只有戏,而是“稳了”。
在军武菌看来,忠于原著可以说就是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个忠于不是死板地完全照搬,而是最大可能地还原原著,并按照原著的思路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味道。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网友们“一集看下来心安了,按原著拍的”、“一看主创就是好好研究过原著的”这样的评论。
那么,这部剧到底是如何忠于原著的呢?
剧情篇
作为一部完成度很高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三体》原著为电视剧改编搭建了非常扎实的框架,但是要想把这部小说拍成老少皆宜的电视剧并不容易。
因为要想拍好《三体》,不但要在内容里揉进适量的科学知识,还要在情节上符合逻辑、引人入胜,不但要体现出原著中精妙的物理设定,展现出瑰丽浩瀚宇宙景观,还要体现出科技与人性之间的较量内核。
令人欣慰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整个故事的展开、角色台词安排,还是场景和细节的体现,可以说剧版《三体》在放弃了所有非必需的改动甚至修饰情况下,表现大大超出了预期。
原著中最有魅力的莫过于那些看似平平无奇,放到剧中却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原著粉们对剧版《三体》还原度的期待。
很多原著粉都会发现,剧版《三体》的台词几乎像挨个字从原著里抠出来的一样,估计有至少80%的重要桥段用的都是书中的原词,尤其是“物理学不存在了”、“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这样的话,简直让原著粉狂喜!
其实军武菌当初在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大刘的这语言已经足够精炼、足够有张力了,要是哪天能改编成电视剧,台词干脆就别改,结果到了剧版《三体》果然如此,不由得会心一笑,不愧是看了原作六七遍的导演和编剧,还是很懂原著粉啊!
当然,毕竟小说跟电视剧还是不一样,做影视化的时候进行了一些调整来适应观看习惯,包括在逻辑上的补充和内容上的丰富,在这方面剧版《三体》做得也是相当到位。
像申玉菲去拜访杨冬的老师时,原著里并没有申玉菲说的那段话,但是放在剧中并没有任何违和感,反而增加了科学家们自杀的可信度和压迫感。
还有汪淼对自己信仰的物理理论崩塌的那个场景,他的脑中开始出现绚丽恢弘变幻莫测的画面,走在大街上,地心引力失效,手中的瓶子乱飞,地面塌陷,原著中并没有描绘这些场景,但是剧中出现之后,就感觉特别契合原著的气质。
在第五集汪淼在史强的劝说和家人的感召下,从恐惧变成坦然,开始直面倒计时,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人间烟火气,最暖凡人心”的道理,为《三体》平添不少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
剧中为他增加了去为女儿班上讲物理课的桥段,则是通过汪淼之口,既讲出了人类的坚韧不拔,又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这个锦上添花简直精妙,不但让汪淼的人物性格一下子丰满起来,更为汪淼后续反守为攻提供了相当丝滑的转场,让人不得不佩服剧组扎实的功底。
在推进节奏方面,剧版《三体》前期细腻地铺陈了科学家自杀、幽灵倒计时等一系列悬念,由此逐步引导观众走向对未知文明的探索中,使得观众跟随主角的脚步,切身感受被颠覆的震撼感。
像智子展示“倒计时”的段落运用视听语言强化“神迹”对科学家带来的压迫感,更容易让普通观众感受到三体文明科技的碾压性优势,为后面的故事做足了铺垫。
逐渐走进作品宏大世界观的科幻设定,这本身就是尊重原著、尊重科幻,同时也是尊重观众的体现。
与此同时,剧组还对原著中的各章节故事顺序进行了调整,把杨冬之死放在最开头,能够更容易抓住观众的探索欲,然后围绕杨冬之死慢慢展开整篇故事,红岸往事则被作为闪回片段放在前几集,后面才会有大篇幅讲述。
剧组这样做并没有在叙事上大幅删减跳进,也没有为了增加矛盾冲突而魔改,只是在逻辑顺序上做了调整,不但赢得原著粉的理解,也抓住了普通观众的心理。
看了前几集的时候,军武菌一直担心对红岸时代的呈现能否抓住原著的精髓,通过目前播出的情况来看,年代戏部分置景考究,人物言行把握住了时代特质,青年叶文洁沉静而富有力量感,让人对后续的展开也充满了信心。
根据这几集的情况来看,最令人惊喜的,首先就是《三体》游戏,其次就是片头。
在原著中,关于汪淼进入三体游戏中的经历,用了整整一节的内容来讲述,将中国古代人物带入来讲述三体文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奇幻的事情,这段文字极为精炼,想象非常天马行空。
无论是“脱水”、“乱纪元”、“恒纪元”,还是“飞星”、“单摆”、“人列计算机”,军武菌在看书的时候脑子里曾无数次想象过这些,太清楚这些到底有多难具象化了,而这段游戏又是阐明三体文明发展的重要章节,搞不好肯定要扑街。
但是在第七集中,当单摆出现的时候,那种恢弘无比的科幻感一下子就上头了,还有那个辉煌的宫殿、浸泡时的三体人群,看得让人头皮发麻、汗毛直立,完全符合当时的想象,在弹幕中也有很多人表示同感,直呼腾讯果然不愧是游戏大厂,这块玩得简直不要太溜。
而片头作为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地方,这部剧也是做得相当惊艳,前五集片头相同,基本上是围绕倒计时的故事,到了第六集就变成了红岸往事,第七集又换了个片头,这些片头质感非常细腻,制作非常精美。
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表示“连片头都舍不得跳过了”、“赶紧把片头出个专辑吧”、“经费在燃烧啊”,剧组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人物篇
在选角儿这块,剧版《三体》也没有让人失望,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的改编影视剧,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流量明星的出现,不然难免出现让人尴尬地抠脚趾的情景。
好在剧组很懂观众,演员不但有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王传君这些演技炸裂的实力派,还有白客、孔连顺、王羽铮这些演技在线的草根演员。
尤其是在《三体》游戏中,都是制片人、编剧、作家和导演。
《三体》第一部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是汪淼和史强,汪淼的饰演者张鲁一自带的书卷气,非常符合汪淼文弱但不怯懦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简单、专注而坚韧,非常有说服力。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在原本的科学世界被打破,卷入一系列诡异事件后,那种紧张、无助和恐惧被张鲁一诠释得很到位,比如紧绷的身体、对妻子的突然呵斥、对眼前出现倒计时的慌张一系列小细节,让那种被操控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完全满足了原著粉的期待。
同时,张鲁一又把大刘小说中存在感最弱的主角演得有血有肉,在神迹面前,他跟其他科学家一样从怀疑到崩溃,但是在第五集中,他完成了从崩溃到回归的转变。
面对前来安慰他的史强,他自顾自地喝闷酒,却在大史的开导下,心里有所松动,这种细腻的情感被他表现得丝丝入扣,回到家一觉醒来,在女儿的提醒下,欣然接受了去学校讲课的请求。
在趣味物理课上,汪淼表现出了人类最坚韧的一面,随后重启纳米试验,一下子点燃了观众心中被压抑的情绪,在张鲁一情感跌宕之间,观众的情绪被紧紧地抓住,跟随他起起伏伏。
于和伟演史强最开始是不被看好的,因为他外形也没有小说中史强的那种糙劲儿,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魁梧。
但是,当他在第一集出场时,吊儿郎当地叼根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内味儿了,他对待老上级常伟思没大没小,时不时地蹦两句脏话,爱吃爆肚和卤煮,吃东西还吧唧嘴,一下子就把史强这个糙爷们儿的形象演活了。
当然,史强作为贯穿《三体》一、二部的关键人物,肯定也不是一个糙自能概括的,这个人粗中有细,混不吝中透着机警,像被记者慕星撞车之后,从她不自然的抱着包的神态就断定她在偷着录音,举手投足之间就把史强的职业习惯展现给了观众。
于和伟扮演史强最符合原著的就是他带来的松弛感,整部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机械、冷峻、理性,但是唯独在大史这儿能感到一丝放松。
大史这种自带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气质,不但贡献了前几集的笑点,也刻画出了他内心通透的形象。
小饭馆里,汪淼一直不断从科学角度倾诉,而大史则从普通人的角度诘问,一来一回之间就解开了汪淼的心结,不就是个倒计时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尤其是最后那句“越是他们想让你害怕什么,越不能让他如愿以偿。”一下子就把大史的那种坚韧不拔、不服输的情感底色,还有中国特有的哲学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过陈瑾饰演的老年叶文洁,不少网友表示就像是从《三体》书中里走出来一样。她看上去就像和蔼平静的邻家奶奶,但是眼神却透着洞穿宇宙的犀利。
在谈及杨冬的死时,陈瑾没有多余的动作,靠着冷漠、理性的眼神,和压抑而又浓烈的情绪,让观众体会到叶文洁这个角色的复杂和深邃,看似平静的背后暗流涌动。
尽管出场不多,但是陈瑾将叶文洁这个遭遇人生巨变而走向极端,试图借助外力来拯救绝望的科学家表现的恰到好处。
林永健虽然曾经演过不少小品,但是作为演过聂荣臻元帅的国家一级演员,在饰演常伟思的时候,那种成熟和老谋深算被他演得举重若轻。
尤其是在第一集末尾,常伟思和汪淼之间探讨“偶然”的名场面中,几乎是在逐字逐句还原书中场景,但语言语气处理都非常带劲,简短有力,意味深长,尤其是最后那句“整个人类世界都是偶然”,低沉冷静的声音听得让人头皮直麻。
王传君饰演的丁仪不是那种传统的科学家,反倒是更像有点“雅痞”的艺术家,这一点其实在《球状闪电》中大刘给出过答案,因为丁仪不仅是物理学博士,还是哲学博士,剧中他把丁仪那种有点邋遢、疯癫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李小冉饰演的申玉菲是高冷的物理学家,冷漠寡言、干练而又神秘,看上去没有任何攻击性,却有极强的掌控力,像她反复对汪淼说的那句“停下来试试”,就仿佛有不可置疑的权威。
她的冷漠,就像是农场主在看待火鸡,尤其是在汪淼歇斯底里地质问她倒计时的终点是什么时,那句“三天之后,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简直就像一道冰锥插到脑袋里,观众自然而然就把她当成了“主”的代理人。
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剧组居然找孔连顺演沙瑞山,孔连顺是个草根的喜剧演员,当年被网友们戏称“孔女神”。
原著中沙瑞山是很冷静的一个人,但剧中为他增加了激动到手足无措的戏份,这个改动其实挺符合逻辑,毕竟见证了匪夷所思的宇宙闪烁,搁谁那能不激动呢。
而吃薯片的戏份则为这个在小说中略显单薄的角色添了几分真实,孔连顺这种憨态可掬的神态进一步丰满了一个科研人员的生动形象,不少网友表示“这加班场景简直太真实”。
对于普通电视剧而言,人物是重中之重,立好角色,戏就成功了大半,再加上好的剧情,观众肯定能满意,但问题是《三体》是硬核的科幻剧,科幻才是骨架,这就需要大量的细节去支撑。
服化道篇
估计剧组也知道科幻迷喜欢抠细节,所以在服化道方面简直做到了细节狂魔,他们利用大量的真实场景、布景、人物细节,不断增添沉浸感与可信度。
据报道,《三体》电视剧在宁波开机,辗转舟山、横店、北京、黑河、天津、河北、杭州等多个地方拍摄,从零上40度到零下40度,大大小小总共涉及了200个左右的场景,所有原著名场面基本都还原。除红岸基地和作战中心的内景是搭建外,大量场景采用实景拍摄,力求真实还原。
像作战指挥中心的实景拍摄地就是宁波博物馆,它是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曾获得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最高奖项——鲁班奖。
整座建筑整体俯瞰如一艘船,仰视如起伏的山峦,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同时还用毛竹制成特殊模板的清水混凝土墙,突出江南民居的特色。
当汪淼第一次到这里的时候,史强介绍“这是一个美术馆,还没开张,就被征用了”。实际上宁波博物馆也确实是2008年才正式投入使用,与剧中设定的2007年完全吻合,简直是神来之笔。
剧中杨冬进行粒子实验的良湘加速器,正是剧组2020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国家实验室中取的景,它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当时,还有高能所几位专家担任了科学顾问。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于1989年建成,2008年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工作在粲物理能区的最好的加速器,运行30余年间,几乎每秒都有上千个粒子在其中高速奔跑、对撞、湮灭。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直线加速器部分
剧中孔女神工作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就是现实中的国家天文台密云站,俗称的“不老屯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密云站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观测中心的重要观测基地之一,坐落在密云水库北岸,周围环山,是我国射电天文观测最早、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观测站始建于1966年,曾建设有太阳多天线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等望远镜设备,进行射电波段的太阳活动、银河系射电星普查、行星际闪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米波综合天文射电天文望远镜和天线阵
在诸多仪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米波综合天文射电天文望远镜。它由定向天线或天线阵、馈电线、高灵敏度接收机和记录仪或示波器等部分组成,能接收并研究来自太空的射电波。
在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密云站成为重要的科学数据接收台站。不过目前,该天文台几乎不从事天文观测活动,而是主要用于接收嫦娥卫星数据。
还剧中有汪淼工作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这也是实景拍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由中科院和教育部共建,2003年12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进行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有了真实的环境,才能看到真实的人物,只有在真实场地拍摄,才能让观众感受到故事中科学家身上那种专业、严谨的精神。
除了在这些实际取景地拍摄,剧版《三体》对于小细节也进行了认真打磨。
在前五集的片头和几个红岸基地的闪回镜头中,不知大家发现叶文洁手中的带孔纸带没,这个纸带其实就是老式计算机的指令带。
叶文洁在编码本上找到需要输入的信息对应编码后,通过打孔机把编码转换成指令带,再把指令带通过读取机传入计算机,最后通过太阳向太空发出一组强电磁信号。
这个指令带是早期计算机的储存介质,它将程序和数据转换二进制数码:带孔为1,无孔为0,再利用打孔技术在纸带上打上一系列有规律的孔点,以适应机器的读取和操作,经过光电输入机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我国早在1958年就在苏联帮助下,在苏联M-3机仿制成功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后被命名为DJS-1,改进版称为DJS-3。
1959年改用磁芯存储器后,运算速度先后达到了每秒1800次、2300次,当时它的主要输入输出设备就是打孔纸带机,所以,作为汇集当时尖端科技的红岸基地,有这个计算机是符合当时国内情况的。
▲曲阜师范大学使用并收藏的DJS-1,是我国目前保存状况最完好的103系列机
此外,从剧中场景道具机器的主要控制台和使用磁带机的机柜来看,它主要缝合的是J501/109丙以及441B计算机。
剧中不仅大件尽量还原,小件也不含糊。知乎上高能物理所的博士“兮伯青德”就发现,杨冬传真的那份报告的下半部分是加速器里面正负电子的束流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而且报告上面竟然还写着BES-II。
▲剧中的相关报告上写着BES-II
北京谱仪III(BES-III)是位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多功能探测器,它是中国主导的首个国际性的大科学装置,是当前粒子物理前沿的大科学实验装置之一,它于2008年建造完成并投入运行,而片中实验报告的日期是2006年8月2日,可以说是十分严谨。
此外,杨冬那份被智子干扰的实验报告也不是凭空捏造的,这份J/ψ粒子的质量谱是由真正的粒子物理学家刘倩教授制作。
刘教授作为《三体》电视剧的科学顾问之一,据他透露,电视剧请他帮忙制作了这个衰变道的实验细节,要求这个实验结果必须很反常,要很干净没有太多本底,而且可以快速出结果。
于是,刘教授便向剧组提供了这份质量谱,这个违反轻子味守恒规律的稀有衰变发生概率几乎为零,但正是靠这个展现出了让杨东崩溃的原因。
还有汪淼使用的那台跟小说中的一模一样的莱卡M2相机,这相机在前几年的拍卖会一台能卖35万人民币,网友们纷纷感叹,这剧组是真舍得花钱。
片头出现的直升机是直-5,是苏联米-4的仿制型号,于1959年投产,1980年停产,曾装备中国空军、海军和陆军,出现在红岸基地背景的六七十年代是没问题的。
在做足年代感方面,剧组也没少下功夫,像开篇所处的2007年,基本就是还原了奥运前夕的北京,居民楼、街道、电视里播放的新闻,都给人一种很清晰的时代感。
大史玩贪吃蛇游戏的手机,是诺基亚N70,这款2005年发布,2008年停产的手机,用在2007年非常恰如其分。
汪淼探访叶文洁时,叶文洁家中的电视机放的动画片是《虹猫蓝兔》,这是2006年推出的一部长篇武侠动画连续剧,是我国首部武侠动画电视连续剧。
07年的MSN聊天窗口依然还原。
在剧中故事发生的2007年,北京的“大裤衩”还没建好,连这一点都还原出来了。
还有杨冬临死前留下遗言的树皮、作战会议上分发的打印纸等,其实都是原著中很难被注意到的细节,但剧组也都落到了实处。
除此之外,剧组还埋下了一些彩蛋,像第二集40:17处,杨冬的墓地就出现了一名明显不是叶文洁的悼念者。
然后,镜头一转,洁白的墓碑上出现了一只蚂蚁!
再然后,镜头给到悼念者胸前一个特写,赫然显示了清华大学的校徽。
虽然这个彩蛋仅仅几秒钟的工夫,但如果你看过原著,肯定能明白来者正是——罗辑。
在网上列文虎克们的火眼金睛下,必然还会有更多的细节和彩蛋挖出来,而剧版《三体》所做的,正是给观众在原著基础上的惊喜。
这些年,国产科幻的大门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如今大刘这些剧终于让观众燃起了对国产科幻剧的希望。
《三体》原著的魅力来自于缜密的逻辑推演、合理的科学想象和架构,也依托于作者人文关怀,和对现实的深刻理解,而剧版《三体》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原原本本地变成观众眼前的影像。
尽管剧集还不够完美,但是从这些拉满的细节上,我们绝对能感受到剧组在回归原著上下的工夫和满满的诚意。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国产科幻,加油!
- 0000
- 0001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