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化学杀虫剂对叉角厉蝽的毒理作用机制
中国科学报2023-05-27 00:48:470阅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果树害虫防控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合作,在化学杀虫剂对叉角厉蝽的毒理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
当前化学农药不规范使用和过度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对生态环境中天敌生物造成巨大威胁。如何协调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是综合防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杀虫剂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叉角厉蝽是一种果园捕食性天敌,可捕杀鳞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的多种害虫。
该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手段探索体表接触途径下拟除虫菊酯对叉角厉蝽的毒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体表轻微接触时,高效氯氰菊酯对叉角厉蝽危险商数仅为0.57,且其死亡率曲线与无处理组虫体之间无显著差异。虽然可在叉角厉蝽的表皮组织上检测到农药残留,但在接触药剂后的12小时和60小时,叉角厉蝽体内仅有百余差异表达基因,且多数均为表皮蛋白基因。该结果表明,在体表接触化学杀虫剂的影响下,捕食性天敌可通过增强表皮蛋白沉积和进行表皮结构重塑,减少杀虫剂渗透进入虫体,并启动机械性保护机制抵御杀虫剂的伤害。
该研究对优化杀虫剂的科学选用和推进捕食性天敌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为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权衡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2.114369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