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活的贾玲,我理解了对胖子的恶意从何而来
专业选手打在身上的拳头固然痛,却也不如生活曾给她的暴击那么痛彻心扉。她不是不怕痛,她是曾经千百倍地痛于现在,显得那雨点式的拳头落在身上也像甘霖了。
文 | 阿布
虽然前几天已经在各种剧透图中见到了贾玲减重后的真容,在情人节上海影城路演活动上见到活的(半个)贾玲的时候,我还是露出了和电影里乐莹听到李雪琴跟乔杉结婚还非得请自己当伴娘时一样的表情:woc,她腰这么细!woc,她都没有穿个修身的衣服来显身材!woc,这世界上果然只有胖子才会想要通过穿对衣服来“显瘦”,而瘦子是穿什么都显瘦的!
为什么对胖子的恶意这么大?
其实前几天我对《热辣滚烫》的饥饿营销还是有点反感的:拿瘦了100斤当宣传法宝,又不公布照片,藏着掖着放一张阴影身形图,这是必须在大年初一买张电影票才能看到贾玲真容的意思吗?
但是那天看完片子我反而理解了贾玲说的,这部电影不是在讲减肥。电影里女主角乐莹(当然也是贾玲本人)从210斤减到110斤的过程,大概只剪进去一分钟吧。为了不让电影重心偏移到减肥上去,贾玲把大家对她个人的关心都交代在了片尾字幕里——长长的备忘录记载下她体重的浮动数字,记载下她深夜对鸡爪和小蛋糕的渴望,也记载下她的反弹、崩溃与再战。
尽管贾玲不想多提,但是鉴于这100斤确实太过震撼,电影从未映到已映多日,都免不了让人们的关注点偏移到体重上去。这些天对于电影内容的讨论热度显然远远不及贾玲的体重——短视频上有无数健身博主在拆解电影里乐莹的每一个健身动作,有无数减肥博主在自述自己减掉50—100斤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质疑她,这些质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种种:
贾玲瘦了皱纹多了,不如以前喜庆了;
贾玲肯定是打司美格鲁肽瘦的,要不然药发明前她怎么不减;
贾玲减肥那是有高薪团队的,普通人不要学,你减不到那样;
贾玲减肥肯定是为了嫁人的;
贾玲减下来有几十亿元票房,你又没有,别天真得替人家数钱;
今天又升级到了一个离谱的谣言,说贾玲减下来像姜昆,她肯定是姜昆的私生女,不然怎么发展得这么好?
哎呦喂,怎么说呢,人类的确是有点“爱打分”的天性在身上,喜欢对人说长道短,喜欢互相比较,也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加之于人。倒也不觉得生气,只觉得挺耐人寻味的,就好像看到一个人说:贾玲瘦了以后就不是她了,还体贴地加了一个括号:(与体重无关)——合着贾玲减掉的那100斤里,还包括了她21克重的灵魂了是吗?
上海路演现场,来了一个和贾玲一样减掉100斤的女生,那女生抱着贾玲就开始哭,说她很难过的是,减肥之后有人会对她说:你瘦了以后就不好看了。
好家伙,胖的时候有人说你不好看,瘦了照样被人说。官字两个口,都不及有的人嘴皮子两边翻呐。然而可惜的是,人类除了有爱给别人打分的天性,同时还配套了“自我攻击”的基因——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差评,很容易被听进去、接纳下来、化成自我批评自我攻击的能量。电影里的乐莹不就是在周边众口一词的嫌弃中陷入自我厌恶和无价值感的吗?(也是抑郁症的根源之一,嗯)
电影上映之后引发过一个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胖子的恶意这么大?
我想了想,其实不是人们对胖子的恶意特别大,而是人会对别人身上和自己不同的特点普遍抱有一定程度的恶意,胖子只是因为容易和“懒”“贪吃”“不自律”联想在一起而更加雪上加霜——想想学生时代,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受到霸凌?无非是,个子矮一点,高一点,胖一点,瘦一点,戴眼镜,青春期胸大一点,口吃,成绩差一点……总之,只要某方面和大多数人不太相同,就容易受到集体的排挤。我们从小到大,大概身边总有几个“猴子”“长脚”“猪头”“四眼”,我也曾在学生时代被人叫过几年“胖子”。
这些绰号大多都谈不上太大的恶意,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当你偏离“正常”的时候,哪怕只是偏离一点点,别人就可以凭借他的“正常”,不需作出任何努力,仅仅只是站在你面前就获得一定的优越感,一声声胖子、猴子背后,其实大多是评价你的人,在这一刻需要通过你,去确认他自己的价值。理解了这一点之后,虽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改变别人,却可以在遇到恶意评价的时候,将那些重重压来的欲加之罪,随手轻轻放下。
贾玲当然很有智慧,现场被无数人喊着“我爱你”的时候,她笑说:“你们都爱我呀?!我会反弹的啊!”
瞧你说的,反不反弹的,那不都得爱你吗!“胖的时候做个快乐的胖子,觉得自己不健康了就适当减点儿”——你看你都这么说了,还有人说你拍电影是为了“审丑”,说最瞧不起胖子的就是你——你永远无法获得所有人的爱,你也不能阻挡反弹后依然被人爱,对不对?(只不过通过增肌和改变饮食方式获得的减重,会不会大幅反弹,本身很值得怀疑。)
被嫌弃的乐莹的半生
承认别人有才华又肯努力还干出了大成绩有这么难吗?对有些人来说,好像真的有——乐莹在电影里的每一记出拳,在他们看来都是打拳,拳拳正中他们的玻璃心。
和这些人聊电影内容大概是徒劳的,不过基于大多数观众并没有那么偏激,我还是想抛开贾玲的体重,再说几句电影。
看完电影我觉得贾玲是个好演员,乐莹那种因为自卑和终日无所事事不与社会交流造成的“呆”,那种讲话都是嗫嚅,和外人有了分歧从不还嘴,逆来顺受的状态,挺真实的,也和她此前的喜剧角色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作为演员的可塑性。
贾玲也是个好导演,在这样一部讲述个人成长的电影里融入了贺岁档需要的搞笑与感动,搞笑并不生硬,是原创的生活化的笑料,这已经跑赢了很多导演;感动也并不是无脑爽文,后者通常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向生活复仇”情结——这一点你从雷佳音饰演的“坤教练”并未被十分矮化也可以看出来:他那段暴怒发脾气的“渣男戏”,其实是因为乐莹当时说出了他内心对自己的差评,在当下引发了强烈的自我防御,这恰恰说明他内心里对她的观点是认同的。而他丢掉的梦想又被她捡起,也可算是一种“爱过”的证明吧。
非要说深度的话《热辣滚烫》也许谈不上,非要跟费里尼比那估计贾玲自己也得吓一跳。中国女导演本来就屈指可数,贾玲这才第二部,和她的第一部《你好,李焕英》一样,贵在真诚。只要这种真诚保持下去,她今后大概率是会越拍越好的。
原版《百元之恋》的女主角,打动人的精髓是那种日式的“丧到极点便是自由”;而《热辣滚烫》是逆来顺受半生“就是想赢一次”,立意固然不同,倒也不能草率地大笔一挥,就说翻拍不如原版高级。
今年贺岁档和贾玲同台PK的国师张艺谋曾经有一句名言,说一部电影能有三五分钟让观众记住就足够了。在《热辣滚烫》里,很多观众开始“爆哭”的点是那条走廊里肌肉乐莹和胖乐莹的对视——
这一段,贾玲出场的时候,身上的衣服印着“李焕英的女儿”几个字,只是考虑到为了不让观众出戏,故意写得比较潦草。看电影的时候我也确实没认出这几个字。
后来在片尾花絮里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走廊戏”——原来每减掉大概十多斤,贾玲就会重新拍一段走廊戏。我想,这也是她给自己的不断鼓励吧。如果我们能为《机械师》里减重55磅的克里斯蒂安·贝尔送上一声“敬业”,怎么就不能为贾玲再说一次?
戏里戏外,这段“走廊戏”,应该都会被观众记住,很久很久。
果汁分你一半,苹果要看心情
相形之下,拳击在电影里只是一个载体。话虽如此,贾玲还是请来了王德新担任拳击技术指导,他是奥运拳击赛场上唯一的中国籍裁判。戏里把乐莹打趴的是张桂玲,全国女子拳击冠军,据说出拳力度超大,拍戏的时候应贾玲要求也没收着,打在身上是真疼,还差点脑震荡。片尾彩蛋里和贾玲过招的是李菲菲,同样是专业拳击手。他们也都来到了现场。
虽然体育精神感人,但是坦白说,我还是不喜欢拳击。因为个人家庭原因,早年我每个周日的早晨都在“Are!!!You!!!ready!!!!!!”的怒吼中醒来,那是电视台在转播拳击赛——拳台上血呼啦滋的拳击手聒噪得令我厌烦,更不用说还有拳击手上了台把红袍子一掀,发现里面“忘了”穿底裤,或者拳击手眼看打不过对手,把对方耳朵咬下来……总之我的童年也是见过不少拳台名场面的,对拳击运动是完全爱不起来。
因此看到电影最后那场拳击大赛,乐莹以业余身份对战专业选手,一样被打得血呼啦滋的时候,我的内心和看台上的张小斐是一样样的:被人打成这样,看着都嘎嘎疼,还不肯下台,有病吧?能上台就是精神胜利,服个输,不丢人啊!
没想到,导演贾玲会在这儿安排一段《你好,李焕英》式的“反转”闪回——在闪回里我们看到此前她遭遇所有扎心事件的一系列反转,或者不该说反转,该说递进——伤害在闪回中一步步加深,最终几乎将她逼上绝路,若不是当时有200斤体重护体,也就真的是绝路了。(所以有的医生会说留点脂肪关键时刻能保命是真的,苦笑。)
看到这里才理解了拳台上的乐莹——专业选手打在身上的拳头固然痛,却也不如生活曾给她的暴击那么痛彻心扉。她不是不怕痛,她是曾经千百倍地痛于现在,显得那雨点式的拳头落在身上也像甘霖了。
也是看到这里才明白《热辣滚烫》与其说是《百元之恋》的改版,倒不如说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改版——松子终于不再微笑着滚下山坡,松子瘫倒在拳台上,却告别了她四处讨好依然众叛亲离的前半生。
今后,当她再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的时候,给朋友哪一个,完全看心情了。
在上海影城路演的时候,不知是谁提了一句,说电影里训练乐莹的那个教练坤哥(不是雷佳音),后来对乐莹也产生了某方面的情愫。有人听到这个说法挺激动,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爆点一样,追问贾玲,是不是啊?有没有啊?爱没爱啊?贾玲犹豫了大概一秒钟吧,回答说:who cares!(谁在乎啊)
对啊,都减掉100斤练出一身肌肉了,都是穿prada的女魔头了,健身教练对自己到底有没有过好感,谁还care啊?
就像有的人会说他还是更喜欢胖胖的贾玲,个么在“你喜欢”和“瘦很多”之间选择,你觉得贾玲,或者说绝大多数女人,她会选哪个?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