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该如何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文明确了
1月11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第一时间对该意见进行了简洁梳理,以期能为读者带去直观明了的印象。
一、总体要求
1。处理好5个关系
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
2。统筹4项内容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3。协同推进4大行动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4。筑牢生态根基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5。把握3个时间节点的目标
到2027年,美丽中国建设见成效;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6。建设美丽中国要做好4个“全”
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
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315和18
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到2035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2。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逐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3。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升大宗货物清洁化运输水平。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比例达到25%左右。
4。 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1。 蓝天
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到202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到2035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
2。 碧水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优化调整水功能区划及管理制度。到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90%、83%左右,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3。 净土
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防新增污染,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达到8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4。 治污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推动实现城乡“无废”、环境健康。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1。筑牢自然生态屏障
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到2035年,国家公园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展现美丽山川勃勃生机。
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继续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75%,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到2035年,全国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8%,典型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五、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1。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形成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2。确保核与辐射安全
强化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作用,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全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推动核安全高质量发展。
3。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检测、识别、评价和监测。
4。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5。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
六、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
1。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绿色发展协作,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2。建设美丽城市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
3。建设美丽乡村
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4。开展创新示范
分类施策推进美丽城市建设,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行动,持续推广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七、确保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成功
1。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2。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
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强化激励政策,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数字赋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实施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支持能源结构低碳化、移动源清洁化、重点行业绿色化、工业园区循环化转型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陶野
责任编辑:刘光博
- 0000
- 0005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