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不了诊”的儿科医生,“迎战”呼吸道感染潮
在感染潮中,多名儿科医生表示,“下不了诊”成了工作常态,有的儿科医生每天上诊前全身贴满膏药,有的下了诊就直奔按摩店,也有儿科医生到了家倒头就睡。对于儿科医生而言,眼下忙碌的日子还将持续一阵子。
文丨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呼吸道感染近期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12月5日10时许,可实时查询医院就诊人数和排队时间的北京急诊发热门诊地图数据显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发热门诊的候诊人数为182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急诊最长等候时间仍大于两小时。
11月26日下午四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急诊分诊台上,手写的叫号单写到了五百多号。分诊台前排队的人群堵住了急诊的出入口。没有找到位置的家属,一手高举着输液瓶,一手牵着孩子穿过人群,找寻落脚点。门诊大厅里也几乎没有空的角落。
继支原体感染潮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再度挤满各大医院的儿科门诊,部分儿科一号难求。
11月30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2023年第47周(11月20日至11月26日)疫情周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72475例,流感居首。据国家卫健委的监测数据显示,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患者数量,医院开始“各显神通”,从增加每位儿科医生的出诊日,再到增加24小时急诊。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医院的各级医疗机构,诊室数量和看诊时间也在大幅增加。对于儿科医生而言,眼下忙碌的日子还将持续一阵子。
有医生门诊数量从一周五个增加到七个
11月26日傍晚近六点,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学军下了门诊。
这是近期下诊较早的一次。但这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李学军还要到病房区查房,手头上还有堆积的病历本要填写。路过急诊时,李学军瞥了一眼墙上的候诊数字,仍在等候的还有170多人。急诊有三名医生在岗,按一人每小时看诊十人的最快速度,她预估,看完这170多个人要到半夜,“后半夜能不能看完都不好说。”
对于李学军而言,这是一个极其忙碌的下半年。八月份开始,儿科的患者便逐渐增多。原先,李学军所在的医院只安排了儿科门诊和夜诊。在不忙碌时,李学军一周需要出五个诊,每个半天,同时一周平均出夜诊一次。但从9月底开始,就诊人数逐渐开始超出儿科的承载量。
为了应对不断上涨的患者数量,医院先是增加了每位儿科医生的出诊日,李学军的门诊数从一周五个增加到了七个。
即便如此,患者数量仍在不断上涨。医院又新增了傍晚五点到晚上八点的应急诊,在白天门诊和夜间门诊之间用作缓冲。李学军解释,白天门诊时间傍晚五点结束,夜诊傍晚五点开始到十二点,应急诊则是为了应对缓解夜间门诊的看诊压力,由不同医生轮班看诊。此后,医院将应急诊的时间延长到了晚上十点,又在原先一个应急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应急诊,“两个应急诊都是五到十点。”
诊数增加,最直接的结果是,李学军所在的儿科医护人员近两三个月几乎没有完整的休息时间。她所在的儿科原先共有六七十位医护,医生和护理人员各三十余人。为了满足儿科不断增长的患者需求,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了调配,将二十多名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安排至儿科支援。
每天早上八点,李学军到医院门诊楼时,诊室门口就已经排满了等候的患者。还有许多患者排着长队等待医生加诊。而边上急诊也还有一百多人正在排队。
由于患者太多,10月23日,为了缓解门诊的压力,李学军所在的医院增设了儿科24小时急诊,对放号和患者的疾病类型不限制,收治18岁以下的所有患者。起初只有一位大夫出急诊,后来压力太大,又加到了两个大夫出急诊。“到后来还是不够,就扩大到了三个大夫。”
如今,李学军所在的儿科门诊和急诊一天最多能接诊八百余人,门诊时间延长一至两个小时成了常态。正常时期,上午坐诊的医生在中午十二点就可以下诊。但为了缓解急诊的压力,医生们只能尽量加号,李学军等儿科医生常常到十二点四十才能下诊。午餐时,李学军和同事会找一个相对空的诊区,铺上垫子扒两口饭,一点半又继续返诊。有时来不及吃午饭,李学军只能在下午看诊期间向患者家属请求几分钟的时间,自己吃两口饭,再继续看诊。“平常的五点正常下班时间,我们能七点下班就算不错。”
“不是门诊就是急诊,不是急诊就是夜诊,傍晚五点到十点还有应急诊。我们工作每天基本上都超过十个小时,甚至经常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大家目前就是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李学军说。
社区医院给这一波就诊潮提供缓冲
这波感染潮波及了北方大部分城市,多地的儿科医院一号难求。
在北京,除了儿科专科医院外,三甲医院的儿科门诊量同样处于高位运行状态。新京报此前报道,今年9月下旬以来,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逐渐增多,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量持续处于高位,单日接诊最高量为9378人次。另据央广网报道,11月2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介绍,该院内科日均接诊患者超7000人,输液中心内坐满输液患儿及家属,包括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在内的各大医院儿科门诊量已高位运行一个多月。
压力也传导到社区医院。
11月28日傍晚临近五点,朝阳区一家社区医院诊室门口的电子屏显示,这家社区医院这一天已经接诊三百多人。临近傍晚下班时间,每间诊室门口仍排着长队。
这家社区医院开设有儿科、全科和中医治疗等诊室,该医院全科医生曾诗晴说,从10月开始,就进入了人数高峰期。
正常时期,每天该社区医院全科能接收200多人,儿科大约收到五六十人。而近两个月,全科几乎每天都接收超过300人次。曾诗晴说,不少人一到年底就会到社区医院开药,希望能储备一些日常的药。社区医院安排了全科医生中午和傍晚的两次延时服务,但往往到了下班时间还有患者在排队。
由于该社区医院儿科只有一名返聘专家,每天限制放号,无法承载所有儿童患者,医院近期也开始对全科医生开展儿科治疗的相关培训。不少儿童患者只能到全科就诊。曾诗晴说,相较于成人,未成年人的疾病表现并不相同。成人症状会偏轻,儿童的支气管较为粗短,排痰自净的能力差,容易造成小气道闭塞等情况,会进一步发展为较严重的情况。
相比儿童医院,曾诗晴在社区医院遇到大多是轻症的患者,鲜少有重症的患者,“重症患者首选不会来社区医院。”
曾诗晴认为,由于这一波感染潮出现的疾病都是常见病,对于轻症患者而言,社区医院具有查验肺部CT、检测流感等功能,有能力进行看诊救治,给这一波就诊潮提供了缓冲。“前段时间流行的支原体肺炎,没有被列入传染病。而甲乙流类流感等丙类传染病,社区也具备检测和治疗的能力,可以通过抗原试纸进行检测。”
但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曾诗晴说,社区医院没有足够的救治能力,会安排转送向上级医院的渠道。“一旦发现CT结果中肺叶感染超过二分之一的情况,再结合症状体征、化验检查,被确诊为重症患者,社区医院会联系上级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进行转诊。”
在曾诗晴看来,现阶段大量医院儿科拥挤背后,更多的是家长的焦虑。“药物和门诊都在治疗家长和社会的焦虑。大部分人是轻症的,他们担心变成重症,想提前拥有一些资源,做一些检查,所以都挤到门诊去,但是这个门诊恰恰导致了交叉感染。”
“但焦虑确实没有办法。发烧肯定是会着急的。包括我们同事的孩子也是,你跟他说需要观察,需要在家里静养,但他仍然要来反复地检查,这个情况是很普遍的。”曾诗晴说。
医院组织行政人员专门疏导患者家属情绪
11月26日傍晚,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输液室的走廊上,一位家长坐在小马扎上,头抵着露营车疲态地打着瞌睡,车里的孩子仰着头熟睡,手背上贴着留置针。
在这里,露营车成了硬通货。有患儿家属特地借来了露营车,为孩子通宵输液时能在车里休息。
十月初开始,患者数量骤增后,李学军所在的医院组织了行政人员专门帮助疏导患者家属情绪。面对焦虑等待的患者和家属,李学军觉得有些力不从心。“患者很着急,我们也能理解,他们也是等的时间很长很烦躁。但我们儿科医生也真的是厕所都没时间上,基本上就憋着,想着能多看几个是几个。”
对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专家夏洁来说,这个冬季的感染潮下,看病的速度比以往要慢。夏洁说,每年冬天,呼吸科都会迎来就诊高峰。过去看哮喘、慢性咳嗽有固定的流程,而这个冬季由于多个病原体同时活跃,光是确定病因,就存在很大的判断难度。“问病史、分析病情、做检查,然后检查回来,又要把病历再翻一遍再分析,这个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夏洁遇到要输液的患者,不能仅仅根据过往的输液记录开具输液的药物,还要看过去的用药情况和检查情况,细问患儿的病情。“相当费时间,看得很慢。必须借助一些实验室检查,才能判断到底是什么感染。”
夏洁说,这个冬季有不少患者出现同时感染多种病毒的现象,症状的相似性也让诊断变得更难。“这些(疾病)都是会引起孩子高热的,有的咳嗽比较剧烈。即便出现一些典型症状的时候,还是要根据化验检查才能判断它到底是什么感染,才好对症地去用药。”
在夏洁的观察下,今年前期肺炎支原体较多时,需住院治疗,住院部的压力大些。流感流行期间,流感引起的肺炎病例更少,则是门诊的压力要大些。
医院出台多项措施保证患者能及时就诊
为了应对化验检测的拥挤,李学军的医院把化验窗口从原先的一个增加到了两个,11月底又增加了一个。为了保证复诊输液的患者能快速得到治疗,医院又新增了一个输液诊,给每天需要复诊输液的孩子开具医嘱,“保证第二天能输上液。”
医院还调整了放号预约的措施,将一月一约调整为一周一约,保证初诊和复诊的患者都能有机会挂上号。“此前有些家长为了预防孩子生病,把每天的号都挂上,容易造成号源的浪费。”李学军说。医院的APP不仅可以支持门诊,还能支持急诊患者实时查询候诊顺序,这样很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先回家等候,快到看诊时,再到医院来,避免扎堆拥挤在有限的诊疗空间内。
除了增加看诊时间,李学军所在的医院还增加了诊室数量,把抢救室和原先的哺乳室全都腾出来当诊室用,把原先的五六个儿科诊室扩大到了十个。此外,输液新增开了60个位置,雾化位也增加了十个。
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等收治不饱和科室,有在冬季为呼吸科分担住院床位的习惯。夏洁说,因为患者急剧增多,今年的分担压力出现得特别早,除呼吸科以外的其他科室,也出现了一床难等的情况。
另外,夏洁介绍,郑州市多数医院的门诊早已叫停输液,而河南省儿童医院持续接收症状较轻的门诊输液患者,最多时,门诊一天为2000多位患者输液。
李学军说,一位同事在出了急诊后,出现发烧腹泻的情况。儿科人手不足,医院只能安排一个刚下夜班的大夫替补。另一位同事近期发着低烧,但仍然在出诊。
夏洁的医院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医护人员勉强够用,没有多余的人可替补。“现在能把人安排开就不错了,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这波感染潮下,有儿科诊室里流行起了按摩:医生下了夜班,径直去按摩店疏通筋骨。也有医生上诊也都穿着护腰,肩膀贴满膏药,“最近大家体力消耗特别大,希望这波流感能尽快过去。”李学军说。
(文中曾诗晴和夏洁为化名)
责任编辑:刘光博
- 0001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