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财经证券广发养老鲸丨2023的二分之一即将过去,如何立即开启一份养老投资方案?
3143

广发养老鲸丨2023的二分之一即将过去,如何立即开启一份养老投资方案?

诺哈网2023-05-25 22:32:100

不知不觉,2023的前二分之一即将过去。之前几期专栏,我们用各种数据和案例论证了我国的个人养老为何需要趁早布局。尤其是3月1日开始申报退税后,去年的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再次掀起了一波提前准备养老的热潮。

对于这些养老“新手”们,该从何下手呢?

先诊断自身情况

在规划养老投资方案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按照现在的年龄持续缴纳社保,到退休的时候,能够领到多少基本养老金?

按照现在的收入水平,要达到70%以上的养老舒适度,需要多少资金?

这里的养老舒适度,指的就是“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收入/在职工资收入*100%,是衡量退休生活保障程度的关键性指标。数字越大,说明退休后生活越舒适。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认为现在薪酬高,未来养老生活就高枕无忧了。相反,越是高薪一族,退休后的落差反而越大。业内人士甚至预测,目前收入水平超过平均工资的三倍者,未来的社会养老金替代率可能只能达到退休前月收入的40%甚至30%、25%。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42岁的周先生现居广州,月入8000元,按现在的社保计算,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概是50%;

42岁的赵先生现居广州,月入40000元,按现在的社保计算,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概只有25%。若要保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赵先生需要的养老保障比周先生更高,要做的养老积累也相对更多。

因此,只有了解了自身退休后基本养老水平与养老舒适度之间的差异,知道以后每个月还需要多少钱,才能进一步去匹配养老投资产品。

养老也讲究均衡搭配

一般来说,一份养老投资计划应该包括三部分:社保、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三者定位不同,互为补充。

社保是基础,维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商业养老保险通常较为保守,更多是一种强制储蓄,定位于保障功能,退休后才可支取;养老目标基金定位于长期的保值增值,力求改善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积累相对更有效率,支取上更灵活。

就好像我们常说的资产配置一样,社保、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也可以看作是养老投资的资产配置。如果你已经有了基础社保,可以再购买一份商业养老保险以及适合自己的养老目标基金,这样养老资产配置更均衡,未来退休之后的生活将相对更有保障。

规划缴付方案

选好了产品,接下来就是如何投的问题。我们认为,“初期一次性投入 持续几十年的定投”是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的投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按揭贷款买房,即首付 每月还贷的方式,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应对大额支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次性投入,能够较大程度地使用闲余资金,提升投资效率。一般来说,初期一次性投入的金额可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而定。还是和购房一样,不建议“首付”过多投入而影响到日常生活,但也不建议投入过少而导致后期负担过重。

定投,养老是长期规划需要长期积累,不应该是单笔投资,而是在养老到期之前持续地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长线的权益投资。而定投是一种积少成多的投资方式,相当于强制储蓄,能够帮助你在尽可能减少对当前生活影响的前提下,把资金积累工作平摊在30~40年的工作生涯中。

有业内人士建议,在考虑免税和减税的条件下,按照税收优惠的上限去投资,性价比高。按照现行试点的规则,免税上限为月收入的6%,最高不超过1000元,年合计不超过12000元计算,因此每月定投1000元的优势相对明显。

因此我们认为,定投金额可以结合生命周期管理算法以及个人社保养老金的大致情况,保持一定年龄段的递增。比如:在30岁之前,可以考虑按照月工资的5%-10%左右进行定投。30-40岁之间,可以考虑月工资的10%-15%左右进行。超过40岁之后,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月工资收入的15%以上进行定投。

随着收入和年龄的增长,定投金额不断增长,这样可以较大限度地保障退休后的养老舒适率。

如何提前规划养老呢?简单来说,就是诊断自己的养老现状来设定目标,选择匹配的养老产品,再根据自身财务状况来制定养老投资缴付方案。长达二三十年的养老投资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尽早开启,才能较好地保障老年生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