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卖惨带货”,为何屡禁不止?
多个涉大凉山伪公益账号被查!公安捣毁5个MCN机构:孵化网红制假售假产业链
转自:红星视频【多个涉大凉山伪公益账号被查!公安捣毁5个MCN机构:孵化网红制假售假产业链】9月20日,四川省凉山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为主要代表团队的“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红星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这是凉山州公安局破获的全省首例系列“网红经济”乱象专案。会上,凉山州公安局、凉山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凉山州商务局、凉山州委网信办对“网红主播”虚假宣传案及相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又见大凉山“卖惨带货”,这次不少主播盯上了当地的石榴。
9月,四川省凉山州、攀枝花市的石榴进入成熟季。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多段催泪短视频,视频内容多为老人向路边车辆推销石榴,但车内人员却将石榴扔到车外,老人默默将石榴捡起,弯腰鞠躬……这些令人心酸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同情,还有多家网络账号将视频内容作为新闻进行了转发。
近日,四川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封面新闻记者走访了上述视频中的多名老人后发现,这些热门视频的背后,实则为“卖惨带货”的营销套路。目前,攀枝花市场监管部门正联合公安、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依法处置一批违法线索,平台已下架相关视频100余条。
相似的情节,不同的版本。在这些视频中,拍摄者精心编写剧本,付钱给“看着可怜”的老人或者孩子当演员,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声称当地果农面临销售难题,拍视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卖果。
而实际情况是,当地的石榴并不愁卖;有的如“山区9岁男孩卖石榴”之类视频,当事人家里根本就没种石榴。主播却靠着这类视频,打着“助力大叔家的石榴”的幌子,把“自家”石榴的销量搞了上去,或者赚取了流量、积攒起人气。
显然,拍摄者就是以“卖惨”为噱头来吸引网友关注,以实现流量变现的目的。而当“大凉山”“老人”“孩子”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时,再加上一个略带悲情的故事,就特别容易在舆论场引发网友的同情怜悯之情。
类似的操作手法,其实早已不新鲜。此前,大凉山假公益团队卖惨带货的事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其幕后推手韩文因虚构大凉山贫困,从事网络直播带货牟利的目的,被凉山州警方行政拘留。
近段时间,四川省凉山州多名粉丝数百万的“网红”,因虚假宣传、销售假货被查的消息传出后,也备受网友关注。目前,该案件已抓获犯罪嫌疑人54人,其中网红主播11人,捣毁MCN(多频道网络,是与内容创作者合作或直接生产各种独特内容的任何实体或组织)机构5个。
此次,一些主播、拍摄者,做起凉山“石榴”的文章,营销套路或有不同,牟利目的显而易见。这种套路营销、虚假宣传强化公众对某一地域的刻板印象,消耗社会善意。其“产品”销量,靠的不是口碑,而是在深谙流量密码后的人设打造、情绪渲染。类似行径,既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已涉嫌违法,而其一再出现,大有屡禁不止之势,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其实,任何“卖惨带货”的操作都需要有平台的支撑和加持,针对特定区域,呈现套路化倾向且宣传意味明显的视频拍摄,平台理应有针对性加强审核管理。尤其是多个不同主体,在相同时间段,发布类似短视频,更不难监测。
此次事件中,攀枝花市场监管等部门“向电商平台通达”“督促采取……必要措施”等表述,也显示相关平台自我治理的滞后性暴露无遗。
所以,在治理虚假营销的各种套路中,平台责无旁贷,不能总等问题放大,在外界督促下才肯“下手”。
当然,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针对此类情形,也需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对那些不择手段的牟利行径,就要及时出手,亮出法律利剑。
对消费者而言,平台各类视频鱼龙混杂,选择“相信”前,不妨多些鉴别意识,多些对比了解的心思,才能免于受骗。
总之,打上大凉山标识的“卖惨带货”一再出现,正是对相关短视频治理问题的警示,对此,该有更多整治的硬招实招。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责任编辑:刘光博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