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走动越来越少,孩子和父母越来越疏远,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亲戚关系都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有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人的流动性增强,导致亲戚之间价值观发生巨大分化的必然结果。
年轻人怕催婚,怕催娃,怕被指指点点,所以年轻人不愿意再回老家去看亲戚了。
也有一些年轻人,特别重视界限感,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如果跨越了自己的界限,他也会毅然决然和他们断绝关系的。
农村考入大学进入城市工作的人,对于亲戚关系具有更大的敏感性。电视剧《欢乐颂四》中的几个女孩儿就以各种方式逃避原生家庭,摆脱亲属关系。
如果仅仅从城乡差距、价值观冲突的角度解释亲戚之间日渐疏远的现状显然是比较片面的。
其实,亲戚关系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人性的自然回归。
在穷困的计划经济时代,亲戚之间必须报团取暖才能度过难关。
那个时代服务业非常落后,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盖房子、搬家、婚丧嫁娶、生活种种,哪样事情不要仰仗亲戚帮忙?
人多力量大,哥们多家业旺,这是那个时代的信条。在市场经济到来之后,以亲戚关系为主体的集体主义生活渐渐衰落。
如果能赚到钱,就可以用钱换取一切从前必须要亲戚帮忙才能完成的生活琐事。以前维系生存需求的亲戚关系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了。
经济独立,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更多的人,人性就要回归。
人性的回归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亲戚关系如果不再是基本生活需求的要素,那就只能在人的社交需求方面发挥一些作用。
人们社交的目的无非两个,为了利益交换和情感满足。
如果利益交换不能平衡,比如和穷亲戚长期换不来一边大的,那亲戚交往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在情感满足方面,亲戚关系具有很大的优势。
接近性、相似性是形成亲密关系的要素,亲戚关系天然包含这两个要素的主要部分。
美好的童年记忆可以治愈一生,但糟糕的童年记忆需要一生来治愈。
决定亲戚关系远近的已经不再是血缘联系,也并非传说中的所谓价值观差异,而是儿时的情感储备。
小时候赢得过父母和亲戚关爱的孩子,无论现在和父辈亲属有怎样的价值观差异甚至冲突,都会在重新了解和互相包容的过程中慢慢化解。浓浓的情感记忆可以填平一切代沟。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成人的行为模式和童年的行为模式差别不大。孩子和父母以及亲戚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也一定会在经历一些阵痛和波折后回归原点。
反之,那些糟糕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便成年后功成名就,也会和亲属之间拉开距离,不可能建立起新的亲密联系,这是基本的人性。
情感和金钱一样,没有存哪有取?
亲戚之间疏远与否表面上取决于空间上的距离变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实际上则是由早期的情感储备情况所决定的。
想一想,当你有所成就,特别想显摆一下的时候,你会去找谁呢?
是否一定是特别爱你、肯定你、以你为荣的那个人呢?
亲戚关系已经回归到一切亲密关系的本质,那就是过去的爱和现在的智慧,这才是亲戚关系变化的真正原因。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