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的“三好学生”,这种心态正让孩子沦为最惨的软柿子
前几天看到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好学生心态受害者# 和他们不敢犯错的人生》,一看这标题,立马戳中了我:
或许你会疑惑,好学生作为从小被老师、父母夸奖的对象,怎么会变成受害者?可点进小组,就像开了魔盒,这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好学生病症”:“我是被父母老师吓大的”“我习惯于尽可能压抑自己每个细小的需求”“爸妈说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文中提到的小组就是豆瓣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当我点进去看,发现这个小组成立于2023年1月份,短短4个多月,却吸引了5万多人加入。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痛斥“好学生”心态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根据「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的说法,“好学生”心态就是为了完成上级期待而努力改变自身,从而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学生。表现为包括高度服从、重视他人正向反馈、恐惧失误、习惯性讨好、过度反思……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办公室激烈地讨论起来,大家纷纷表示,“好学生”心态说的不就是我吗?
“老师私信我,说孩子的成绩后退的事,我比孩子还紧张。”“爸妈要我做的事,我到今天也很难say no。”“下地铁的时候本应该先下后上,有人要挤上来,我很自然地让开了。”......有趣的是,小伙伴们个性很不同,有打小特立独行的,也有到现在仍旧是乖乖牌,却不约而同地有所共鸣。
01
在传统教育下长大的我们,似乎已经把“好学生”心态刻在了DNA里,即便是已经离校很久,走上工作岗位,这种心态依旧在隐隐作祟,让我们习惯性的顺从、讨好、惧怕负面评价。
在下面网友七嘴八舌的自述里,我想你应该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想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好,是人生焦虑的开始。
@ratch_jax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依次站起来大声朗读课本,我会提前数一下在我前面还有多少人,看看我要读的是哪部分,这样我就能在轮到我朗读前先练习。我特别害怕读错被老师批评,还有老师批评后同学的哄堂大笑。我想我人生的焦虑症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我表现出来的独立,只是为了让妈妈满意。
@ Nirvana.Js
那一个瞬间,我突然想到,我妈从小最爱夸奖我的词就是“独立”——她不断对我说,你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还努力去实现,真的很不错;她不断对亲戚说,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好,小学寄宿也没有哭;她说,我三年级的时候学不会自己梳头,为了不麻烦宿管老师就主动要求去剪了短头发,真的很懂事……我才发现,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独立,相反,我非常重视妈妈对我的评价,而我只是在不断地让自己表现得很独立、很强大,从而能够获得她的夸奖和肯定。
情绪不好,却只会习惯性地笑。
@上海Edgm.迷途
昨天和人起了一点小冲突,做了很长篇的交流谈论,今天早上回看聊天记录,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是惊讶、恼火、略被冒犯的情绪,但脸上一直在无意识地笑(揉了揉脸感觉有点僵)。然后回想了一下过去的人生发现这是常态,在产生冲突的时候我的本能反应都是笑一笑,然后试图用温和的措辞和轻快的语调把这件事带过去,如果有恼火、恐惧之类的情绪也会表面笑笑显得很轻描淡写的样子。明确地表现出愤怒的情绪朝人发火对我好像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似乎是一件不够礼貌,不够让人省心,不够“好学生”的事情,我的心里一直有对冲突的强烈恐惧。给导师发邮件,做了20分钟心理建设。@阿宋(打工版)写邮件,让chatgpt给我改的礼貌一点,用grammarly检查一遍,修改一些小词语显得更礼貌,询问朋友开头段问候可不可以(朋友觉得我太客气显得和导师像陌生人),再改,盯着发送键五分钟,第一次尝试发送失败,从头读一遍,再尝试发送,从头读,发送,把电脑合上逃到沙发。
我好像有休息羞耻症。
@momo
周六早上一睁眼就10点钟了。你们知道吗,我醒来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愧疚,虽然我好像也没有对不起谁,而且其实我睡得非常舒服,是这么久以来睡得最舒服的一次。可是我依然非常愧疚,因为我浪费了大好的时光,我应该八点起来就看书、或者处理未完成的工作。从小就被老师灌输“假期是用来弯道超车”的我,似乎再也无法真正地享受一个假期了。
02
或许是传统文化中的克己复礼、尊师重道,或许是当下不重思辨,强调机械记忆的教育模式,或许是我们一代代人习惯了仰望权威,很多因素影响下,诞生了很大一批“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大家还记得北大宿舍聊天的up主全嘻嘻吗,好学生心态在她身上呈现出了进阶版。她说她结婚,是向主流社会交出的答卷,并不是她本意。
她本来想丁克,结婚前明明说好不生育,结果丈夫反悔了,她就去怀孕生子了。因为只有满足丈夫的期望,才能不失去丈夫。
一边举着女性主义者的旗帜,一边不情不愿地结婚生子,她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是否正确似乎拿不定主意,希望从上野老师那里讨到一个认同。她问:“不结婚的女性主义是不是地位更高?”其实是自己将自己摆在被审视、被定义的位置上,习惯从他人的角度批判自己,而不是对自己的决定泰然处之。
这也许是这一代“好学生”的悲哀,整个社会的浸染下,我们不再能做自己,而总是做给他人看,即使是高等学府出身的人也无可避免。
03
朋友跟我分享了生活中的一件事,她说,“好学生”心态真的会贯穿成年后的所有生活场景,从工作到婚姻,甚至到育儿。最可怕的是,将同样的“好学生”心态带给我们的孩子。朋友的孩子有一阵子习惯性迟到,他们夫妻俩那阵子的共识是,娃的赖床迟到,算不上原则性错误,顶多算是不良习惯吧,多多引导,不能强制执行。结果有一次,儿子上学出门拖拖拉拉,眼看着快迟到,她急得脱口而出:“你不知道迟到多丢脸吗?老师最讨厌迟到的孩子!”这句“重话”当场震惊了全家。她自己回头再反思,原来在迟到这件事上,她表面上非常开明,颇有耐心,内心真实的念头竟然是:坚决不能接受!太丢脸了。朋友说,承认这个念头的瞬间,她仿佛回到了小学的班级中,听到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带嫌恶地训斥那些迟到的差生,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差生身上,有嘲笑,有冷淡,有蔑视......她太害怕自己成为被公开处刑的那个人了,从那时候就下定决心,不能迟到!她笑着说,年近四十,没想到想当好学生的心还是如此强烈。她终于明白,过去维持着当不迟到的好学生的人设,不是因为多想早点去学校学习,而是被恐惧被批评。她反省自己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同样,驱动她的通常是害怕,害怕成为老师讨厌的差生,害怕做老板不认可的员工,拼命努力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
04
“好学生”心态真的一无是处吗?难道想当一名好学生,变得优秀不好吗?我们不鼓励“好学生心态”,并不是说要放弃让孩子成为好学生。而是孩子对于学习,对于品学兼优,是出于自己内在的“渴求”,首要考虑的是“我想要”。这样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秀,是自信有主见,是内心强大,是松弛开朗。而被“好学生心态”禁锢的孩子,想要拿满分是害怕老师和爸妈的责骂,总是被义务、恐惧、惩罚支配,时时害怕出错,无法自处,过得特别拧巴。在这种压力满满的“好学生心态”驱动下的优秀,未必能持续太久。因为他们没有纯粹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从来没想过“我要什么”“我想成为怎样的人”。他们可能会在一段时间表现不错,但特别容易在失败后就一蹶不振,有的,在中途就被巨大的压力压跨了。
以前看到一部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讲的也正是一个“好学生受害者”的崩塌。听话优秀的高中女生茉莉自杀,原因成谜。
茉莉的妈妈通过科技回述女儿的记忆,想要找出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最终却发现,害死女儿最大的凶手正是她自己。因为她不断地告诉孩子,只有成绩好,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才能在将来为家庭争光。
母亲给她的是畸形的爱,像商人投资货物一样,必须求回报,只有表现优秀,才配得上。
茉莉表面上乖顺,私底下内心已然扭曲。将偷的东西送妈妈,以此来报复,持续自残,试图让妈妈来关心自己。直到最后,她厌弃了这样的生活,决然放弃。看完悲剧之后,真的希望“好学生”心态可以终止在我们这一代,不再成为下一代的禁锢。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