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热议:新冠大流行结束了吗?高福强调了这几点
中国网3月29日讯(记者 彭瑶)作为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之后我国首场全线下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活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离不开“终结新冠大流行”这一议题。分论坛首个问题直击要点:我们还应该担心新冠吗?
“我们在等待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的终结,已经不是大流行,而是变成了地方性流行疾病,我们就不再需要戴口罩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任高福认为,我们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但要提防“新冠恐惧症”与“新冠忽视症”。当前世界各地的数据已经证明了长新冠的影响,长新冠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要尊重事实,另外我们也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需要道德和团结来共同应对。
回顾三年疫情,有何经验可以总结?高福表示,在疫情发生的早期阶段,中国疾控中心、武汉疾控中心和高校一起进行研究,在一周之内完成了基因测序,并且在全球病毒基因库进行分享,很多实验室开展了研究,企业界也快速开始疫苗的开发。因此,早发现对于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此次新冠大流行也推动了中国对疾控系统的改革。高福认为,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非常关键,包括投资基础研究、医疗设施材料等。
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澳门中药研发中心主任、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主任王一涛表示,在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很多民众、医学家,甚至西方的医学家,都看到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疾病当中的优势和特色。
王一涛曾参与新冠疾病的方药筛选工作。“2020年10月,澳门特别行政区特首批准筹建了澳门第一个科技研发和转化中心,我们汇总几家世界五百强的药业来共同开发新药,其中一个就是疏风解毒胶囊,入选了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十版)推荐用药。”王一涛介绍,其正在与博鳌论坛进行合作,希望下一步能够更好地把中医药推向国际化。“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有互补的地方,两者能够更好地结合,在预防、治疗甚至疾病康复方面起到作用,为人类造福。”
无论在欧洲还是中非,瑞士和中非共和国物理基金会主席 Klaus SCHUSTEREDER都看到了同一个情况——医务工作者人手不足。因此,在 Klaus SCHUSTEREDER看来,培养专业的医务人员非常重要。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在技术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应加强医务工作者、病毒学家、疫苗研发人员等专业人士的合作,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吸纳上述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药品和疫苗制造商,阿斯利康生产了30多亿剂疫苗,并向全球180多个国家提供。博鳌亚洲论坛咨委、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约翰森注意到,非洲国家因工厂太少,产能严重不足,同时,大流行期间一些国家限制了疫苗的出口。他坦言,这是不合理的现象,国家间可以形成贸易协议,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大流行疾病之前做好准备,留下一些库存给发展中国家,否则将会有很多产能的过剩和冗余。“这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技术、经验、能力都需要时间来构建。”
“如果世界不分享疫苗,病毒就把世界分割掉。”高福非常赞同约翰森的观点,“我们筹资建了几个基金来支持未来的疫苗生产,在最不发达国家建立疫苗的生产工厂,企业界、国际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需要坐下来仔细谈一谈,保证非洲的国家也有疫苗生产的能力。”
对于应对下一次大流行疾病,约翰森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当前有很多基因测序和基因学、免疫疗法的研究工作正在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基础医疗,这有助于加快疫苗的研发过程。相信下一次流行性疾病开始时,能够快速确认病毒是什么,迅速开发疫苗,并提高疫苗的有效性。
王一涛认为,要建立起一个体系,对中药的种植、加工生产、科学研究、临床、流通等进行规范,这也是中医药走向国际、服务人类健康的关键。澳门大学是全球高校里第一个用全英文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校,并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中医药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提高中医药质量和标准,更好地保证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
“疫苗开发需要投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什么是可负担的,以及对发达国家而言什么是可负担的,两者标准完全不同。”Klaus SCHUSTEREDER表示,“瑞士认可中医药,保险公司也可以进行报销,中医药发挥了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跳出条条框框进行思考,找出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发挥效力。”
“疫情还没有正式宣布结束,但是已经很接近了,目前疫苗还是要打。”高福强调,中国在分享新冠数据方面是透明、公开的,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了发布和分享。“我们没有藏匿数据,其中有一些并不紧迫,这是科学的问题,我们的同事用科学、谨慎的态度辛勤工作,并不想把所有的原数据在不做任何合理分析的情况下就扔出去。我们是专业人士,是科学家,秉持开放、透明以及负责任的态度,在数据分享方面,所有的科学家都获得了数据。”
责任编辑:刘光博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