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传奇人物 |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林风眠
大家都知道,法国艺术最为著名,吸引了很多艺术学子慕名前往深造,那你们知道,中国第一代前往法国留学的艺术家们的传奇经历吗?他痛失亲人,却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造诣,他就是画家艺术教育家林风眠先生。
林风眠先生是画家,代表作品有《摸索》《人道》《仕女》《山水》《静物》等。他也是艺术教育家,他曾历任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锐意革新中国艺术教育,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持“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才华横溢的他,人生经历却非常曲折。
1900年11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小山村里,林风眠的爷爷是石匠。那个时候他还不叫林风眠,他叫林凤鸣。祖辈们在这个名字中注入了美好的希望,期盼他能凤舞九天,一鸣惊人。
他从小就展露出绘画上的天赋,中学时,他的绘画作业经常被老师打上120分的高分,满分100分,可见其天赋异禀。有同学不满,老师却说:和我画得一样好的打100分,画得比我好的当然要打120分。
然而,命运捉弄,他的悲剧似乎也自此而始,他认为,是他对色彩的浓烈的兴趣,导致了母亲的离去。
年幼的林风眠,每天都会陪祖父一起上山雕刻石料。傍晚收工后,他特别喜欢去村上的一家染坊。虽然那是一处很简陋的小店,只有靛青等几种颜色,但他看见农民们原本粗陋、破旧的衣服经过染色,顿时焕然一新时,他觉得神奇不已。后来,他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由于旧时人们奉行婚约之事遵循父母之言,他的父母也是包办婚姻,于是,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他的母亲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于是这个单纯美丽的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被族人抓了回来。
愤怒的人们将他的母亲捆绑在林家祠堂前的屈辱柱上拷打示众。年仅六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孩子被强行抱走了。但他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他变得沉默寡言。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有人说母亲被卖到山区不知所踪,有人说母亲被沉了“猪笼”。
这件事对林风眠的影响很大。根据收藏家柳和清的回忆,林风眠常常说:“要是我小时候没有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了。”成年以后,林风眠画过不少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赴法留学
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中学时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这在当时穷困潦倒的年代,无疑是一条晋升上层阶级的通道。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于1919年12月25日,踏上了轮船,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离开了故乡伤心之地,从此再没回来。
仅仅两年时间,林风眠就转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天赋异禀的他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克尔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所认为的“东方艺术”。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美术学院之一,可谓 “难进难出”!由法国文化部管辖并属于高等专业学院性质的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它结合传统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主要分为:艺术实践,技巧与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选择方向进行学习。
当时的文化背景是,欧洲人对中国艺术品的“觊觎”可以追溯到17世纪,“太阳王”路易十四本人就是位东方艺术的狂热追求者,凡尔赛宫中摆放着不少在中国人看来并不稀奇的瓷器和把玩件,深受当时皇帝和贵族的喜爱。藉晚清瓜分中国之利,欧洲人大量搜罗中国艺术品。
同时,古典主义的式微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兴起促使欧洲艺术家开始吸收异质文化的养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唐三彩、瓷器纹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备受关注的创作素材。
本欲汲取西学的林风眠反倒是在这里找到了文化上的归宿,而恰恰也是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的特殊思维角度令他受益匪浅。
“春风得意马蹄疾”
(年轻时的林风眠)
林风眠进入了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同时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爱侣——德籍奥地利姑娘罗达,柏林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尽管他遭受了重重阻力,两人最终结合在一起。
然而,异国的羁旅似乎也没能结束他多舛的命运。两人结婚不久,罗达生下孩子却因产缛热死去。三个月后,孩子也随之死去。爱妻是为了孩子而死,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林风眠被深重的悲伤和宿命感吞噬。悲剧并没有结束,1922年林风眠的父亲也去世了。这一连串的事件让林风眠之后的画作中总是带有一种孤独的忧郁气氛。也恰是在这个时间段,林风眠创作了巨幅油画《摸索》。
这幅巨画4.5米长,2.3米高,所绘人物众多,群英毕聚。中国孔子、意大利但丁、法国雨果、俄国托尔斯泰、德国歌德等人物,都出现在画面上,形式上宏伟概括,线条粗犷奔放,色调以黑、灰二色为主,忧郁沉重,引人深思。
1924年5月,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举办“中国美术展”,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重头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摸索》深深吸引。蔡元培赞叹林风眠是艺术天才,还经常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
在绘画方面,林风眠油画与水墨同时并进,真正做到了意境和形式上的中西合璧。虽然材料不同,但有着共通之点——以线为主。
他笔下的仕女和裸女,既体现了衣裙的层次感,也勾勒出仕女轻灵的体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国仕女,也异于西方的人体画。他的仕女多重情态韵致,柔若无骨,淡如轻烟,似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及。
关于艺术上线的运用,在西方古典画派中,线是物象形体被强调的边缘,它们依附于自然形态,未曾获得表达情绪的自由,而东方艺术本来就以线为主,讲究意境,它在历代文人画家手中发展了它的表现力度与意象神采的特长。林风眠的抽象因素越来越多,并被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是林风眠所作的《芦荡飞雁图》:飞扬的芦苇,翱翔的飞雁,像诗若梦,亦真亦幻,此般意境令人目不暇接。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和努力,经历了多重苦难的他,终于成为了成为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黄永玉曾说过,林风眠“身上多是鞭痕”,这自然是个象征性的说法,指的是林风眠的苦楚。这苦楚有林风眠自己的原因,亦是时代使然,但就是这苦楚,造成了他无与伦比的成就与才华。
《东方杂志》驻法记者报道称,在展览中“林风眠君之画最多,而最富于创造之价值”。林被媒体称为“中国留学美术者的第一人”。
对于20世纪来说,林风眠的艺术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民族曲折命运的写照,这是他的艺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林风眠最为人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艺术修养,还是他节俭的作风。
50年代,国民党中央委员刘建群还专程来拜访林风眠,林风眠生活节俭拮据,见如此陋室不禁感慨道:“住在这种地方,不是白痴,就是得道之人了。您得道了。”
但没多久,这样的日子就结束了。1968年,刚刚经历完红卫兵抄家,从美术馆放回家住了几天的林风眠,又被公安人员带走。直到最后,他才知道自己的罪名是“特务”。这个罪名莫名其妙,林风眠也为此受了不少的罪,但他拒不认这个罪行,他的许多朋友都自杀了,他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他一生颠沛流离,没时间整理作品,以至于市场上流传很多赝品。
1991年7月,住在医院里的林风眠,心脏病突发,应傅聪之约,题写了“傅雷纪念音乐会”几个字,落款林风眠。这是他对老朋友最后的交代,也是他留给人世的绝笔,没想到很快到了8月时,林风眠病逝香港。终年91岁。
一生颠沛流离的他,没有积累什么财富,死前没有儿女在身旁守候,但他是走的充实的,他的艺术事业的高度至今难有人企及,德艺双馨的林老先生,他和他的艺术瑰宝,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