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跟孩子谈条件,不如给孩子划底线
教育孩子如养花,需要精心浇水、施肥。
爱是孩子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但成长的过程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
教育路上,跟孩子谈条件,不如给孩子划底线。
1
谈条件并不是鼓励
鼓励是教育成功的桥梁,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
有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成就感以增强自信来面对未知生活的挑战,而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就来自他人的鼓励。
很多父母深谙鼓励之道,他们希望通过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
但父母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鼓励并不等于物质奖励,更不等于有条件的物质奖励。
鼓励的本意是一种称赞、一种认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获得一种荣誉感与成就感。
但带条件的奖励,只能是一种交易,它让孩子早早的明白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从而跟你谈条件。
提起宋嘉树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他的六个子女(宋庆龄等)却无人不知。宋嘉树认为爱孩子就要对他们的未来负责,因而他总是言语鼓励孩子“跌倒了别哭,自己爬起来再走”,从不跟孩子谈条件。
2
条件谈多了,影响孩子成长
柏拉图曾说: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成长本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你总跟孩子谈条件,反而会让孩子把主体搞混。
比如有的父母说:你把饭吃完,就允许你看电视。在孩子看来,吃饭就变成了父母分派到自己身上的任务,反而忘了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与父母没有关系 。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德西效应”: 过多的奖励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谈条件:你考到多少,就给你买什么。这种条件反而把孩子自身渴望学习的兴趣压下去了,丧失了学习的愉快感与享受感。
在谈条件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成年了也喜欢跟父母谈条件,反而忘记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
还有不少家长,喜欢跟孩子谈条件,却从不兑现。这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欺骗,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做,那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是非观也会发生模糊。
为了孩子的而健康成长,尽量不要跟孩子们谈条件,等孩子们学会了谈条件,苦得还是父母。
3
谈条件不如划底线
教育孩子不能图省事,谈条件确实能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但治标不治本,总是谈条件反而会酿成大患。
跟孩子谈条件,不如给孩子划底线。
要让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与底线。给孩子建立规矩,然后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让孩子独立探索这个世界。
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条件并不是万能的,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提条件解决,他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在建立起规矩的时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
被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在教育子孙后代问题上,就是采用的划底线的方法。
在严家,孩子们被要求不准剩饭,每天要恭敬问候家人,及时帮助有困难的邻人。
教育孩子,谈条件不如划底线。让孩子成才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教会他分辨善与恶,教给他踏实做人之道,剩下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
跟孩子谈条件,不如给孩子划底线。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