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居然去超市偷了奥特曼卡片!
01
“不给儿子买奥特曼卡片,他居然去超市里偷了,而且还不止一次!”最近有妈妈给我留言说她知道6岁儿子偷卡的那一刻实在太生气了,重点是儿子刚开始还不肯承认,后来在妈妈的要求下,才勉强一起去了超市和老板道了歉。
妈妈说回来之后,她又和孩子讲了理,还罚了站,看着孩子“声泪俱下”,她又有点吃不准这样的做法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做错了就是要认错道歉的,我和妈妈说她事后的这些做法做没错,也并不会给孩子造成阴影。但造成孩子”偷“的起因,或许主因不在孩子,而在妈妈。原来最早家里是有很多奥特曼卡片的,后来因为发现孩子视力下降得很厉害,妈妈担心是因为孩子卡片玩太久引起的,因为上面的字很少费眼。于是就把家里的卡片全部收起来、不准孩子再玩,孩子想买新的也就不再同意了!妈妈这样的管教自然是出于好心,但是却差了沟通的一步,“不玩”的规则制定的很突然、也过于简单粗暴了,孩子自然没有接受。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在日常育儿中,我们太容易“规则越界”,于是孩子会反抗,继而产生一系列叛逆行为。
02所谓“规则越界”,指的是爸妈出于管理孩子行为的立场制定了规则,但这个规则只是单方面的控制,严重地侵犯到了孩子的自主权力。所以,有些规则之所以执行起来那么费劲,我们首先得审视一下规则本身是否有问题:
- 画画的时候不能把颜料滴到外面?- 吃饭的时候小手一定不能摸来摸去?
- 入睡的时候不允许自言自语(影响入睡)?... 为什么规则就非得那么死板?为什么就不能和孩子商量出一个大家都愿意接受的规则呢?!小的孩子不愿意接受,但他们反抗能力弱,所以在他们通常以“ 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不什么”来作出反馈,于是大人和孩子陷入了无限的纠缠和拉锯。
大一点的孩子,掌握的方法多了,他们的叛逆行为就会严重一些,比如欺骗或者如开头说的孩子的偷窃行为,虽然明面上不和你对着干,但背地里却做着完全相反的一套!
03
规则不应该被我们当成控制孩子的工具,规则本身需要给孩子留出自由的余地,孩子在和我们沟通中,有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以及和我们协商的弹性。说回开头这个留言。留出这样的空间,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己去思考,如何在视力和卡片之间做取舍。所以妈妈如果在执行规则前如果这样沟通或许更恰当——先向孩子说明情况:“宝贝,你最近的视力下降很厉害,所以我们要找找原因,是哪些事情让你的视力下降了。如果找不到原因继续下降的话,你很快就会近视,就要佩戴眼镜咯,再厉害的话,后面看不见那就更糟糕了。”接着解释自己寻找原因的推测路径:“妈妈观察了很久,发现你呆家里时间太久了,玩卡片的时间太长了,卡片上的字又这么小,看起来太费神了。”再接着抛出对计划的讨论:“所以妈妈想着你需要减少一些玩卡片的时间,多去楼下玩玩,你还有什么保护眼睛的好建议呢?”当然具体的沟通有很多,但制定规则的过程,还是需要我们和孩子有一个沟通,并且达成共识!要不然他会困扰,之前买卡片的时候,妈妈都是同意的,之前妈妈也是让我玩的,怎么就突然不可以了。如果没有共识,孩子的关注点永远在“为什么你突然不让我玩了?为什么你突然不给我买了!”
04
不过说说都是容易的,但实际生活中,孩子一出现问题,我们的焦虑就会升腾起,那一刻满脑子都是尽快解决问题。而忘了冷静下来追问自己一句:他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的每一个不合理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不合理的起因。养孩子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自省的过程。我也时常会和OK有冲突,在过去也制定过一些“跋扈”的规则,简单高效,不用多费话。但是随着他逐渐长大,简单粗暴的制止方式越来越不奏效。因为长大的他们,想要的自主空间也一定是越来越大的,这当中一定需要我们和他们之间相互的情感和理解。对了,之前,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关于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奥特曼的文章(《老母亲嫌弃的奥特曼卡为啥火了?还成了社交硬通货》),如果孩子很迷恋,我们到底怎么看待、怎么做,这里也会有一些思考,感兴趣的可以回看~大家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记得文末右下角“点赞”和“在看”都点一下哟!如果有任何想交流的,都欢迎留言哦。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