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只要3个字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蒙田
2018年,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上映时,看得我惊心动魄。
光是海报,就让我印象深刻。
图片来源:《狗十三》海报
一个女孩,被六七只手控制着。每只手里,都握着一把刻刀。
这里削尖,那里磨平......眼看孩子就要变成青灰色的石像,肉色的“真实”一点点地消失不见。
一刀、一刀、一刀......被雕刻成大人眼里的“好孩子”模样。
这个过程,如曹保平所说——“细思极恐。”
蛇脱皮,尚且痛苦万分,更何况是一颗幼嫩的心灵,在成人世界里,被摔摔打打。
父亲的责骂,母亲的泪水,突如其来的愤怒,被夺走的小狗,敷衍了事的谎言......这一切,你若觉得平常,那只是因为时间带走了当时的感受,你习以为常。
若生命可以倒带,你会骤然惊醒——
原来,成长,是如此不易。
就像重新活了一次:伴随着细胞分裂,再生,多余的枝条被砍去,新生的嫩肉被风吹着硬起来......
你可能会说,没事儿,长大就好了。
殊不知,这只是开始。
若《狗十三》的故事有后续,我觉得,它会是《黑天鹅》。
还是那个女孩,从13岁,长到23岁,出落得规规矩矩: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化极淡的妆,眉宇间清澈淡然,还夹杂着恐惧。
图片来源:《黑天鹅》
是的,恐惧,才是重点。
你恐惧了,大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只要你听话,顺从,行为举止容易掌控,不给他们惹麻烦,你就在他们心中,完成了“成长”。
既然是女孩子,那就学舞蹈吧。拉丁不够保守,爵士过于风骚,还是芭蕾好。纯洁,优雅,高贵,是一个女孩子该有的样子。
你不负众望,日复一日,刻苦练习,终于有一天,站在了世界级的舞台上。
这次,要一个人闯天下了。
可是,你失败了。
你被淘汰了。
那个掌控生杀大权的男人,他没看上你;
新编舞剧《天鹅湖》的主角,没选中你。
不是你不好。
教练,他用指尖托起你的下巴,对你说:
“不行,你演得了白天鹅,却演不了黑天鹅。”
“你太乖了。”
真是讽刺。
你哭着打电话给妈妈,泪水流进口腔,你上气不接下气,电话那头,妈妈她说着一些不疼不痒的安慰的话,朦胧中,你只听到一句:
“没事,当配角也很好。”
你像是被烫了一下,手机突然掉落。屏幕炸裂,像梦的破碎。
你愤怒,痛斥:大人真可笑!大人真傻!
你在意些什么,珍惜什么,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他们通通不知道。
若结果不重要,那你这些年经历的种种算什么?
深夜的舞蹈室,一个人孤独地练习,崴了一千次脚,跌倒一万次,旧伤上添新伤,才有了现在这样流畅的舞步;
才能轻轻一跃,就站上舞伴的肩膀;
才能在做高难度动作时,感觉不到痛。
原本就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下更红了。
你疯魔了似的,冲进曾经那位“主角”的化妆间,当头撞见镜子里的自己。
那一刻,你眼睛里,闪过一道黑影。
图片来源:《黑天鹅》
这道黑影,它在你成长的20多年,未曾到访。它是完全陌生的——
家庭教育里没有,学校的课本里不曾提及,它是自发的,是野蛮的,是一直憋在心底的种子积聚能量后的爆发,是不知从哪里获得的灵感。
你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缓缓地,将手伸进“主角”的包包,偷走一支口红。
离开时,你又回头朝镜子望了一眼,才想起那道黑影的名字。
“野心。”
他们管它叫。
成人世界里,似有见到过。
回到家,一切照旧,妈妈问你今天过得如何,你一言不发,径直冲进卫生间,锁门。
妈妈在外面敲门,急促而聒噪。
你一点点褪去护膝,脱掉舞鞋,将粘合在一起的,伤痕累累的五个脚趾掰开。
食指上长了肉刺,透着红红的新肉,你想拔掉,却不小心拽掉一层皮,疼得你咬牙切齿。
可再次低头看时,伤口不见了,还是那粒小小的肉刺,扎眼地立在那里。
妈妈的敲门声已经如雨点,你受不了这种负罪感,仿佛在这种私密的环境,孩子一定会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是不是大人都有这样的幻觉——
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孩子正一点点堕落?
你今年23岁,不曾有过自己的私人空间,走到哪里,都有母亲的双眼盯着,你怕犯错,怕她生气。
母亲不容易,一个人把你拉扯大,你怕看到她恨铁不成钢的泪水,所以,你把自己变成一个畏首畏尾的,唯唯诺诺的,瞻前顾后的乖乖女。
你恨自己。
你更恨,塑造了你如今性格的那双手。
所以,当母亲最终敲开了门,你看到她的手最先伸进来,像是要抓住你,否则你一不小心就变坏了,飘走了。
你厌恶又害怕,不知哪来的力气,死死抵住门。
你夹到了妈妈的手。
伴随着一声尖叫,你投降,你失去全身的力气。
那痛感仿佛发生在你自己身上。
你歉疚,心碎,泪如雨下,听妈妈的话,乖乖洗澡上床。
躺在床上,妈妈帮你摘去耳钉,床头柜上的音乐盒还在响,无助的小人被困在那里转圈。
妈妈温柔地说:“晚安,我的乖女儿。”
那道黑影还在生长。
第二天,你用糟糕的技术,涂了一嘴口红,战战兢兢地找到教练。
你要求和那个男人单独谈谈,他欣然同意。
你声音颤抖,气息不均匀地解释着:“我这次练好了,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
图片来源:《黑天鹅》
对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却突然走过来强吻你,你措手不及。
情急之下,不知哪来的勇气,狠狠地用力,咬了他一口,他痛苦地嚎了一声,鲜血从嘴角流下。
二十分钟后,你发现,张榜的名单里,你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最上面。
主角。
在新编《天鹅湖》舞剧中,你将一人分饰两角,出演白天鹅、黑天鹅。
你一头雾水,教练却说,你脆弱的外表下,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平静的湖面下,藏着危险的暗流。
他相信你能演好黑天鹅。
你欢呼雀跃地打给妈妈,嘴上说着幸运,心里,却暗暗记下了这样的“潜规则”——
原来,成人世界不是象牙塔。
“乖”不是护身符。
真正能让你出人头地的,不是死守防线,而是尖利的牙齿,勇敢的进攻,是手段,是不拘一格;
个别时候,甚至是卑鄙,下流,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无情。
但是,这谈何容易?
23年的教育,造就了你现在的样子,你想打破牢笼?变得勇敢,坚韧,像黑天鹅一样顽强、自如?
蜕变,来得没那么快。
你发现,这个过程,很痛很痛。
排练时,黑天鹅的部分,你还是跳不好。
你压力巨大,练习室里有那么多优秀漂亮的女孩子,都在盯着你的位置。
有一次,你正卖力地表演给教练看,他的眼,却瞥向另一个女孩。
那个女孩动作并不标准,头发没有扎起,却在跳舞时,有一股超脱的自在,一颦一笑间透着诱人的魅惑感。
她是真正的黑天鹅。
你羡慕她,却改不掉自己的拘谨。教练说,你没有感情。
你跟舞伴没有真实的互动,那个男孩,他扮演你的王子,你却像台机器。精准,但无趣。
他的手划过你的腰,你没有反应。
你不敢,否则你会有羞耻和罪恶感,这源于母亲二十多年来的悉心呵护。
你就像一个完美无瑕的珍珠摆件,你不能调皮,否则会玷污她的一番心意。
你努力活成,她看着顺眼的样子。
而现在,你无法从这种“乖巧”中抽离,无法放松,这成了你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你很苦恼。教练说:回去吧!Play with yourself!找找感觉。
你照做了。
清晨,妈妈还没醒,太阳还没出来,似乎这个时候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不会被发现。
图片来源:《黑天鹅》
你像犯罪一样,将手伸进被子。
翻了个身,却发现妈妈在你身后,严肃地看着你。你吓得一激灵。
揉揉眼,是幻觉。
这一天,你过得不顺。“黑天鹅”潜质,依然未被开发出来。一节舞跳下来,教练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他嘲弄着问你的舞伴:
“你想X她吗?”
对方不屑地笑了一下,你尴尬离场。
这一晚,朋友邀请你去酒吧,你没拒绝。
于是,一身酒气回到家。母亲像一个清教徒,一张禁欲的脸,她看到你,像看到被践踏的残枝败叶,失望至极。
你故意避开她,她大声哭了起来。
“我的乖女儿不见了,你把我女儿弄哪里去了?我的纯洁的女儿啊......”
绑架。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你没有卸妆洗漱,倒头就睡。
醒来时,已经日上三竿。
这一天,是你正式会演的日子,但妈妈没有叫醒你。
她是故意的,她帮你请了假。
她不要你成功,她要你听话。
故事的结局,女孩顺利完成了演出。
以杀人为代价。
当她赶到会场,替补已经就位。
那个比她更自如的女孩,正整装待发,在众人的期待下,准备上场。
她慌了。
她冲进化妆间,告诉所有人,她很好,她可以的。
她仓促地入场,仅在白天鹅的部分,就错误百出,观众席嘘声一片,巨幕落下,她哭着离场。
回到化妆间时,她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张脸。是那个魅惑的女孩。
对方正认真地描着眼线,准备在下一场接替她。
“你行不行?还是我来吧?”
她崩溃了。抓起那个女孩,将她的头使劲向镜子撞去。
女孩吐血,停止呼吸。
这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她看着死去女孩的脸,一点点地,变成自己的样子。
她杀了自己。
黑天鹅的表演很成功,仿佛那乌黑丰满的羽翼,就是她躯体的一部分,她的眼睛里,再没有了恐惧,犹疑,只剩坚定和凌厉。
因为,白天鹅已死。
看到这,你会发现,这显然不是一部纪实的片子。
人无二次生命,我们不可能杀了自己,然后继续活着,甚至更好的活着。
但是,这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片子。
若《狗十三》是一场他杀,那么当你走向社会,你将要面临的,将是一场场自杀。
你要剥离的,来自原生家庭的,执拗的,落后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太多太多。
斩除性格中的弱点,改变你数十年来一点一滴养成的习惯,刷新三观,以获得进步和超越。
“自戕”,这也是为什么豆瓣影评人老吴,在点评电影《黑天鹅》时,会用到这样一个词。
成长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杀人无异。
但痛苦程度,却因人而异。
在这一点上,“乖孩子”的成长,一定比调皮的孩子,来得更痛。
王自健说:“天真的人,价值观特别容易坍塌。”
这里的天真,就可以理解为一种“乖”。
一个孩子,在父母的价值体系里,是标准的、规范的、完美的,但在另一个环境下,就可能显得另类、格格不入......
事实是,当孩子发觉自身的“不同”,他必然会为了适应环境,为了生存,做出一些改变。
此时,就有了内在价值观的冲突。
他不得不去否定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存在,以获得想要的成长:一次考试、一次晋升、一个人。
此时,原有的思想越牢固,新环境的刺激越强烈,他的价值体系重建的过程,就会越艰辛。
所以你会在现实中,看到许多想不开的孩子:
因为高考失利,从几十米的高楼,一跃而下。
因为失恋,割腕自杀。
因为和同学之间的一点矛盾冲突,把匕首伸向对方。
当新闻频频爆出这些极端事例,我们总会说:“孩子内心也太脆弱了” ,“怎么对得起生养他的父母”,“太傻了”......
却很少反思教育的问题。
你是否因为控制欲,把孩子变成了死脑筋?
你是否因为自身的偏执,而近乎变态地要求孩子,要“乖”,要“听话”?
你是否把孩子困死在一种规约内,让他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认同和接受力?
还坚持说:“为你好。”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驯化”。
我们或许做不了完美的父母,但至少,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两个字:尊重。
尊重孩子,尊重其原有的性格和选择:交什么朋友、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爱什么人......
尊重他们的不完美。
正如老吴所说:
人最鲜明的特点,所谓“神性”与“兽性”齐飞、“天使”共“魔鬼”一色。
我们是白与黑的混合体,我们从来就是个“灰”。
到头来,我们承受十个月的生理之痛,生养孩子,付出无数金钱和心血,不就是为了,让她们拥有快乐的一生吗?
既然如此,那就放开手,放宽心,允诺他们一个自由的灵魂吧。
这是你作为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大的恩赐。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