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考点解析:表达效果
考点解析:表达效果吴玉英【前言】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表达效果”的那些题,答案是从哪里来的?就拿语言表达应用题来说,新高考目前考了两种题型:1、原句和改句,表达效果分析;2、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分析。两种题型,其实都是“比较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暗含着“用与不用”的比较。既然是比较,我的问题是:比较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哪里来的比较呢?有了标准,跟标准一对照,答案不就有了吗?【正文】一、衡量标准衡量标准,即语言表达的理想状态,最佳状态,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形式,达成了理想的目标与结果。理论上,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删掉了,太枯燥,学生嫌烦的)概念分析,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选材——表达什么,是首要任务。选材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②方式——怎样表达,是技术技巧。方式的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选材和方式——是从文本的角度说。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是从结果的角度说。所以,分析表达效果,就是分析文本构成,分析该构成是否达成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这样的结果。我把它简化为一个公式:效果=事 人。事,指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人,指结果分析。结果分析,主要指“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达标分析。事和人,是出发点不同的分析,两者之间有交叉和重叠。表现在考题中,具体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不是都从这里来的呢?上述理解模型能不能解释已有的高考题?(以下可以不看,重点就是上面的结论。文末有总结,可以看。)二、高考题举例分析语言表达的表达效果,在考卷中,既可能出现在第三大题“语言文字应用”,也可能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小说、散文、诗歌)。这里,为了阐述的方便,我们分为两种:应用题和阅读题。(一)、应用题——语言表达题的表达效果分析【例1】【2020新高考(山东)卷第20题】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原文】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改变了句子的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的准确受到影响。)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句子的组织结构,还会影响到上下文,也就是语言表达的连贯性。)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句子的组织结构,还会影响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得体)【解析】1)文本分析,这里主要是组织结构分析,也就是句式分析。2)结果分析,给了“准确”和“连贯”更多的权重,兼及生动、形象、得体。【例2】【高考真题·2022新高考1卷第9题】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这几句话重在阐发“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设问,使语言表达更鲜明。)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反衬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排比,使语言表达更鲜明。)【解析】1)文本分析,主要是语言特点分析,在这里是指两种修辞手法,需要结合文本指出两种修辞手法分别是如何使用的。2)结果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更多体现语言表达的“鲜明”和“生动”。【例3】【2021新高考1卷第20题】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解析】答案第①点是分析对偶的构成,就是在进行文本分析;第②点是分析表达效果,是进行结果分析,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修辞手法的结果分析,实际上是“比较分析”,比较“用与不用”修辞手法的不同。不用修辞手法,一样能表达意思,但是,在鲜明、生动、形象上,就差一点。)(二)、阅读题——文学类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效果分析·小说阅读·【例1】【2021新高考1卷第8题】《石门阵》8.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分)【参考答案】8.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解析】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王木匠使用的是修辞手法。他不用手法,也能讲故事;他用了手法,“结果”就会不同。完整而规范的回答(增加得分概率的回答),应该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果分析”两部分:文本分析——文中王木匠讲故事时不断重复“石头”、“没有”、“心就在……”等等的词汇和句式。结果分析——无论是渲染效果,还是延宕效果,都是在阐述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与形象。比较一下:没有手法,故事就会变得干瘪,不能吸引人。我们在答题时,未必恰好能想到“渲染”“延宕”这样的词汇,想通了基本问题,其他表述也能得分。比如,我这样表述:①不断地反复,强化了细节和画面感,使听众如同身临其境;②不断地反复,让叙述节奏变慢,吊足了听众的胃口。(但是,因为阅卷是采点得分,关键词得分,所以,你还是要尽量使用术语。有些套话是必须说的。)【例2】【2021浙江卷第11题】《麦子》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4分)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芬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黄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参考答案】11.(4分)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解析】比喻是修辞手法,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的;象征是艺术手法,是从文章的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的。这里把比喻和象征放在一起,是因为其中的比喻,放在全文看,兼有象征意味。参考答案兼具“文本分析”和“结果分析”。文本分析——分析手法的构成,比喻在哪里,象征在哪里。结果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为了“鲜明、生动、形象”。我们假想一下,有没有完全不用任何修辞的语言表达?在自然语言中几乎没有,在数学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中,就没有任何修辞。数学语言和计算机语言,枯燥乏味。对比之下,我们就知道,修辞是为了更鲜明、生动、形象而存在的。这里的比喻和象征,就体现了生动和形象。这道题的难点,在于,你要写出“让什么生动形象了”。这里的比喻和象征,让“思想情感”生动形象了!它把人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用看得见的形象,也就是这里的喻体“豹子”“跳鼠”“麦子的金光”,给显现在你的面前。试想,假如不用比喻和象征,你怎样写出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只能这样写:她想……,她在心里说……。确实有这种写法,常常让人读不下去。假如把答案的表述方式稍稍改一下,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把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散文阅读·【例1】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解析】“表达特色”的字样,表明这道题是一道关于语言表达效果的分析题,是只作“文本分析”不作“结果分析”的语言表达题。文本分析——上文我们讲到,文本分析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上下文,文体要求。考题中,对文本分析会有指定要求,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句式,之类。这里没有指定要求,我们就要综合考虑文本分析的不同维度。不同维度,不代表面面俱到,而是寻找“特色”,在这些维度中,特显的。参考答案给出了两点,内容上选材有特点,语言上用了修辞手法。【例2】09江苏《上善若水》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解析】问句,是句式之一,也是修辞之一。三个,就是反复。三个问句,是语言表达的特色。所以,可以看做是语言表达分析题。题目没有笼统地问“三个问句的表达作用(效果)”,而是指定你,把三个问句放在上下文中来分析,就在实际上变成了要求你分析“语言表达的连贯”在文章中的体现,这样,就屏蔽了“引起注意、强调突出”之类的维度。“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是回答“三个”的作用;(全文内容的上下关联体现“连贯”,是文本分析。)“激发读者的思考”,是回答“问句”的作用。(问句,是修辞,是结果分析)这题出的水平真高。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貌不惊人,内涵深厚。让浅者自浅,深者自深。简洁优美。
·诗歌阅读·【例1】【2016·江苏卷】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这道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理解,完全没问题。语言表达,不纯粹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决定一盘菜的好坏,首先是食材的选择。语言表达的第一步,就是选材。第一问,是文本分析——概括选材的内容。第二问,是结果分析——指向语言表达的准确。准确,在应用题中,主要体现为词语选择,病句辨识和修改,标点使用。准确,在阅读题中,主要体现为炼字、炼句,选材,语言风格特点。这里分析选材的效果,其内在逻辑是:内容本身决定了思想和情感。(食材决定了菜品) 不同的内容,呈现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是不一样的。(应用题中的词语选择题,也有这样的逻辑:词语不同,表达的语义不同。)不知道你是否疑惑:从所给答案来看,题目为什么不直接问“这样选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这样问,就把选材的问题简单化了,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选材带来的“结果”不会局限在思想感情上,还会有其他维度,比如这里的“氛围”,还有“意境”、“风格”的不同。【例2】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2014)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评卷:第一首诗,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表达对其诗歌风格和为人品性的赞美;第二首诗通过生活场景,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喜爱。)【解析】用语言表达效果分析模式来解释,如下:文本分析——选材内容概括。结果分析——语言表达的准确,指表情达意的准确。【例3】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秋兴 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1注]①迮:狭窄。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桐江”用典,作者以东汉初年隐士严光不肯出仕的典故为题材,表达自己只能超然物外,寄情于渔的心情。【解析】用语言表达效果分析模式来解释,如下:文本分析——选材内容概括。结果分析——语言表达的准确,指表情达意的准确。【例4】(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 居 即事 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解析】用语言表达效果分析模式来解释,如下:文本分析——选材分析,选用“遍”字而不是其他字。题面已经给定,所以这里不需要额外分析。结果分析——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从“结果”上看,“遍”不但准确表达出“松茂鹤多”,而且从上下文的连贯看,跟“稀”字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019·全国Ⅲ卷,14~15,9分,难度★★)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用语言表达效果分析模式来解释,如下:文本分析——语言风格由词汇、句式、音律、辞格、章法等各要素构成。这是答案里为什么提到“对仗”、“用典”、“民歌俚曲”的原因。结果分析——体现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相对于江苏卷,参考答案对思维的严整性要求降低了,问也笼统,答也笼统。利好中等生。三、总结语言表达效果分析,包含两方面,文本分析和结果分析。文本分析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结果分析,主要指“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达标分析。不同题目,对分析的要求不同。1、文本分析内容选材分析:语用题中主要表现为词语运用;阅读题中主要表现为遣词造句、意象意境。诗歌题都有选材分析;《麦天》部分含有选材分析——选材分析主要指向表情达意的准确性。结构分析:语用题中主要指句式分析,阅读题中主要表现为联系上下文。前者考“又心满,又意足”,后者考《上善若水》开头三个问句——主要指向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语言特点分析:语用题中主要指修辞手法分析,阅读题中除了修辞手法,还有风格、韵味。前者例:“对偶”等;后者例:《麦子》比喻,《石门阵》反复,《麦天》比拟,《插田歌》风格。——主要指向语言表达的鲜明、生动、形象。2、结果分析虽然语言表达的目标是六个词汇,“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不同目标的考查频率在语用题和阅读题中分布不均,不同目标的考查题型也没有一定之规。理解六个词汇的概念,更重要。准确——指表情达意的准确。在考题中就体现为“表达了……(思想、情感)”。鲜明——指突出,强调。意象的选择,夸张、对比、设问、排比、引用,反复,都能让语言表达更鲜明。生动——指再现与表现力。音韵音律的和谐悦耳,描写场景画面感十足。比喻、比拟、对偶,诗的意象意境,散文、小说中的描写,都指向语言表达的生动。简明——相对于啰嗦和表意不明,一般在病句辨析和修改中考查。连贯——语义逻辑上的前后一致。语用题中表现为句子衔接,选择或填空。在效果分析时,要考虑上下文的一致,语言方式和风格的一致。阅读题中,《上善若水》开头三个问句的表达效果,要考虑连贯。得体——根据表达场合作恰当表达。语用题中表现为,谦辞、敬辞(区分褒贬)的正确使用,不同文体的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的选用。阅读题中假如考,应该也是同样的逻辑。阅读题中未见相关题目,至少不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比如《支队政委》不同文体的比较。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