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虹口区一模作文范文及点评
(原题)25.人们内心深处总会追求一种叫秩序的东西,然而这种秩序又往往掺杂着某种混乱。当你有足够的能力与运气,将这种混乱与秩序平衡控制好,你就成功了。请写一篇文章,就此谈谈你的认识。(70分)
平衡之间触及星空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环境正影响着人们对自我的追求。一方面,机构组织、法律公约的完善催生出了人们对自我秩序的追求;另一方面,随机无定的舆论走向与资本流通又似乎预示着人们内心对混乱的认可。我想,只有凭借自身的能力与外界的运气的结合,才能在内心对秩序与混乱的平衡中求取成功的那片星空。
秩序与混乱是看似截然对立的内心状态,纷繁的世界使我们迷惑彷徨,因而作为保证事物运行完全合乎理想规则的“秩序”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然而时代与情感的变迁,又使人们无法割舍用于打破旧有秩序的“混乱”。由此可见,“秩序”与“混乱”间的密切联系,源于掺杂着多元性内心的人性,在一次次“秩序”的创生中不断以“混乱”打破以致新“秩序”的再生。
能力与运气着实能够平衡混乱与秩序在继替中的剧变。能力是人自身通过锤炼生发的凭据,而运气则是外界能够催化我们能力得以实现的契机。能力能够使人清晰自身的需求,追溯混乱与秩序的根源,从而有目的的实现混乱与秩序的更替平衡;运气能够提供在有准备之下的人以施展能力的机会,是打开能力之锁的钥匙。正如爱迪生所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想要到达平衡混乱与秩序以致成功的境界,不得不具有“汗水”为主体的能力与“灵感”为契机的运气的有机结合。
然而,控制好混乱与秩序的平衡,何以走向成功?成功又为何能是这一平衡状态下的果实?成功,正像夜幕中我们眼前的星空,它既有如同在困顿中指引者的亲近之感,又不免使人感受到遥遥无期之忧。我想,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正是成功的最好形式。在人本主义之下,每个人所追求的成功,不是甘做工具理性者,而是有自我之思的觉醒者。也因而,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内心有着真正批判理性思考的对秩序与混乱追求的平衡。梭罗在追求淡然生活的秩序与打破工业化社会中不断加快生活节奏的扰乱内心的混乱的平衡中,在瓦尔登湖也领悟到“回归自然”的真谛,这是他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方式。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内心宁静的秩序与礼崩乐坏、无人问津于仁礼的社会秩序对内心的扰动混乱的平衡中实现“自芳”的自我,取得了内心的成功。一言以蔽之,正是在自我能力与外界所创运气的结合下,内心秩序与外界混乱达到平衡,以自我实现的形式导向成功那片我们每个人都可触及的星空。
当然,通向成功道路的“混乱”与“秩序”的平衡,并非是使两者各不相犯的静态平衡,而恰恰是两者在碰撞中交融而互相成就的动态平衡,将我们引向了理想的星空。
能力与运气,这一凭据与契机的合作,必将使我们心中的秩序与混乱,在动态中平衡,在平衡之间,我们是以自我实现为羽翼,不断接近而触及成功的星空。
简评:文章审题仔细,立意到位,精准对话。不是匠气地对“秩序”与“混乱”进行简单的二元思辨,而是将材料进行整体性思考,在多个关键概念中游刃有余地整合思辨。秩序与混乱、能力与运气,以及如何获得平衡、何以走向成功?同时,文章常有恰到何处的引用和点睛之笔,引用不显得尾大不掉,主宾相得益彰,体现出作者精熟地运思于文的掌控力。
寻求秩序与混乱的天平
人的内心似乎总在追求带来稳定与平和的秩序,但这秩序本身往往也潜藏着欲破土而出的混乱。寻求成功的路上所必须的便是对这种矛盾的平衡与控制。而这所要求的能力与运气,背后反映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与时代加诸个人的力量。
何为人内心深处追寻的秩序,抽象地说,它是人基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而意欲构造的一种规划,它能带来生存的保障与精神的稳定;具象化为现实,它便是保障社会稳定的传统、道德规范等。固然,如哈耶克所言的,自然形成的自发秩序是大多数人内心选择,但出于人的价值多元化,永远存在的反对意见,是它当中不可避免的混乱因素,更不用说意图整体规划社会的秩序。
由于它的概括性,它所遗漏的细节中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现实多变不可测的状况。当看似引人走向稳定的秩序不能切合实际,混乱的引线便已被埋下。
这种混乱带来什么?字面上看,它与人内心追求的平和相悖,造成的是事物的不确定性与人的无措,但或许另一个视角能给人更多启示,秩序的不完美是混乱的缘由,而混乱本身是秩序达成新的动态平衡的途径。人们对混乱的过度恐慌,或许造成天平往秩序的过度倾斜,而僵硬的秩序却带来更多混乱,以“秩序”之名行“混乱”之实。
揆诸当下,人们似乎难以把握对混乱与秩序的平衡与控制。就个人层面而言,内心对稳定的追求往往与生命本身动荡、起伏的活力相冲突,形成了面对现代高效机械化的表面顺应与内心不安。就社会层面而言,意图整体规划社会的秩序,却往往造成更多动荡。战争时盛行的“园艺文化”带来的是压制与屠杀,而非想象中的整齐统一。
更进一步讲,混乱与秩序本就共生,人天性带来的是无限的自由,生命本身的不确性使得秩序中必然掺杂混乱。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根据混乱与秩序的平衡便是当今时代的议题。对自身的精进是能力的来源,时代理性化的反思是运气的体现。
身为现代人,如何平衡秩序与混乱,是必须面对的议题,是生命的指向标,也是“成功”这一动态平衡实现的来源。
简评:对“秩序”和“混乱”的内涵理解准确而全面,为全文论述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不完美的秩序之圆
“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完美的圆。”但我们需要圆,正如《圆圈正义》的说法,我们需要一个几何学上完美、圆满的象征。不仅为了研究学科,更是作为一种追求,就像我们对秩序的追求。
“秩序”是正面的。它是无数人盼求的存在,因为它能在个体间建构起规划来监督任何想要损害他人利益的个体。简而言之,它给予人类安心感,告诉他们混乱、争抢、互相损害不复存在。但显然,正像没有完美的圆一般,秩序中总混杂着混乱。它难以被消除,因为非格式塔意识的人类拥有个体思想,但社会上“公认”的秩序不过是为大多数个体所认可的“圆”,于是这个圆会在某个角落陷进,这是那些不得安心的个体的无声反抗。他们拒绝随这个社会一起向前,这是保守者;还有一些则尖锐地凸出,他们是激进派。有这些混乱因子在,社会的秩序之圆便遭破坏,人们心中认定的所谓的“完美”的秩序也因这些混乱出现瑕疵。
但这种混乱的存在正是人类思想并未同质化的证明。正如刚才所言,只要人类不是格式塔般绝对集体化的思想,混乱就不会消失。但格式塔思潮下的社会又有何个体可言?没有人,只有“人类”!若是秩序之圆是完美的,不就证明所有混乱、所有不合于集群的意见都被排除;所有的思想全部统合;所有的艺术和文学、舆论都只有唯一指向,这样的艺术能称为艺术吗?而失去了独立思想的人类,除了个体手中不停的农具、器械以外,又有何价值呢!混乱或许会是危险的,但它的存在象征着人作为个体的精神价值仍然未被工具价值淹没,所谓的绝对秩序也未吞没个体的思想,我们能够追求自己个人的秩序,而非被“人类”的秩序统御。
当然,混乱并不值得提倡,它带来的动荡不安并非善事,但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激进与保守者互相撕扯牵制,新旧事物对抗角逐,胜过旧事物的优秀新事物推动进步;败在旧事物手下的新事物一定还有不足与局限值得思考。社会在混乱中进展。而若是有足以调整保守与激进、新旧事物造成的陷坑与凸起的能力与远见,或许那秩序之圆可以变为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它包含着秩序应有的大部分特征;空档中体现的是集体对个体的妥协,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体现。而在这样秩序与混乱的平衡下,我们理当追求的不完美的秩序之圆,才真正落在每个人手中。
而达到平衡的能力正是独立思考。我们个人要为自己心中的秩序奋斗,但不能“不闻窗外事”,更不能人云亦云。至于社会,个人的独立思考正是撕扯现状的动力,是圆周上的凹凸。善用人类思想这一武器,不要放弃。终有一天,不论是个人心中还是社会整体,那个不完美的秩序之圆都会使人满意。
简评:通篇对比喻论证的合理运用,使全文具有了一种跨学科的特殊和谐感,形象生动地将“秩序”与“混乱”的概念与关系展现出来。
秩序与混乱
人们内心深处总会追求秩序,然而这种秩序又往往掺杂着某种混乱。这让我想起了道家的太极图,天地万物相生相克,只有将其平衡控制好才能成功。
人们追求秩序,是因为秩序表达的是一种稳定的、结论性的事物。人们追求秩序,不仅是对稳定结论安稳的渴望,也是对理性思维的渴望。我们希望所做出的一切选择,在世俗价值取向中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样可以省下不少心力。秩序给予事物完全的黑白性,与此同时,它与混乱又是看似相互对立的。秩序的建立具有高效性,是因为绝对的“对错”容易在人们心中形成趋同一致的观点。每个人都想变理性,想永远正确,想融入集体。
可融入集体未必是完全正确的,就像事物都是有黑白两面,一味的追求秩序,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浪潮》中群体性骚动的狂热的对他们认同的“秩序”的追求造成了惨烈的后果。于是在并未完全陷入秩序的人心中不清,怀疑出现了。混乱应运而生。
与秩序的绝对不同,混乱的黑白边界是模糊的,它更像是一团明暗不均的灰。在这里,是非对错没有一定的概念,它更多是一种感受,一种出于人性的本能,从而引发人更深入的思考。进而省视自我,省视社会。它将我们与世界形成小小的间隔,只为“自我”而存在。也许这使混乱显得感性,但这也是促成“人”的一部分。
所以与其说追求秩序或混乱,不如说人总是在追求秩序与混乱的平衡,外界与自我的平衡,而这无疑是很困难的。这不仅需要能力,坚守自我价值的能力,分辨对错的能力,接受现实的能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甚至有时候运气比能力更为主要,因为运气决定你遇到什么,变成怎么样的人,进而赋予你相应的能力。
而这样的平衡需如何达成?我认为是达成“和解”。就像观看辩论赛一开始所坚定的观念是秩序,可随着另一方有说服力、有感染力的论述,发生动摇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要做的正是允许并欣然接受这样的动摇的出现。即使它对我坚守的秩序的结果毫无改变。因为遇见这样的另一种秩序,亦是我的运气。
而我有这样的能力,接受并与其产生灵魂的共振,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不论它最后是否改变了我的秩序,我接受它带来的混乱、带来的思考、带来的许许多多我不曾见到的事物,这一定会充满了我的心灵而达成和解的过程,其实也就平衡了我的秩序与混乱。它们不一定平均,但一定正正好好,这样想必它也是一种成功吧。
于心灵中诞生的秩序与混乱,我们究其一生都在追求那一个平衡,那一个成功,可其实,也并不难做到,不是么?
简评:对于材料中提到的多个关键词,能够全面进行分析,不遗漏也不啰嗦,层层深入不慌不忙地展开论述,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秩序中突破自我
人类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渴望安稳的同时也在不断追寻五感的刺激。即使如此,人们内心深处总不免一种每日轨道交通般的秩序。
秩序是一种模式,一种规律。更是一种约定俗成或法律界定。秩序也有外在的与内在的。外在如每日穿行的人流,每天上下班的打卡。内在如身体里的血液循环、DNA和自身的底线与道德。因为人类从基因上就是追求秩序的生物。秩序对于人们也意味着放松与适应。繁政使民疲于生产,因而持久的秩序才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生活。
但天不会久日无雨,突发状况往往使人陷入混乱。行车路上突发的堵塞,突如其来的暴雨,汹如潮水的疫情。往往使情况脱离人们的掌控。如此,面对混乱的勇气与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运气也占了很大成分。
黑塞笔下《彷徨少年时》里的辛克莱身处一个传统宗教家庭,他讲家庭徽章上的黑翅巨鸟看作是家族每一个人的化身包括自己。而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冲破蛋壳,方可展翅翱翔。这也说明了混乱的必要性。
辛克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切,似乎都在向他展示世界的不确定性与无序性。朋友的嘲笑,敌人的威胁,甚至是后来引领他找寻自我的德米安。外界诱惑往往使人彷徨。花花世界,人们与秩序与混乱并存。而辛克莱从德米安信中一句话得到了启发,“人们总是懒惰、疏于管理,以为只要遵守法律就足够了,却往往忘了给自己设下条例。”
也许我们早已对社会规律有了概念,但往往忘了自身的修养。失去了那条界限,那追寻秩序的道路必然为歧路,而不知今安在了。
为与不为总在一念之间,孔子也曾认为中庸是极为难得的。若是没有中庸的人才,狂者与狷者也是可以教化的。狂者有所为,而狷者有所不为,狂者是极致的突破,而狷者是自律的严谨。我们每一个人在找寻自我的路上都如同辛克莱一样会迷茫会彷徨,但不妨先成为狷者,去脚踏实地地学习去丰富自我。随心所欲不打破规矩固难,但走向成功的道路也不是完全不可探。
运气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这句话,并不是有准备就会有运气,更想表达的应该是只有能充分掌握秩序以及懂得如何达到混乱与平衡的人才可以发挥这份“幸运”到极致。
因而,在秩序中,突破自我,犹如,同坚实的地基上筑起的高楼,无论如何,去学习去实践去创新,不论结果,也不枉费此生一回,在疲惫生活中也可以拥有英雄梦,以此成就自我。
简评:本文作者从核心概念“秩序”的界定出发,兼顾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概念界定为文章确立了较高的论述起点,随后引出另一核心概念“混乱”,将其视为对秩序的突破。作者巧妙地以黑塞的小说《彷徨少年时》中主人公辛克莱的成长经历为例,形象地阐述了“失序”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用小说中德米安启发辛克莱的话点出了“在社会秩序中勿忘个人修养”的观点,使论述得以深入。接着,作者从小说人物的彷徨中抽离出来,继续探讨“为与不为”、“狂者与狷者”的人生态度,强调要在秩序中突破自我、成就自我的主旨。
本文立意有深度,论述有层次,行文逻辑顺畅,表现出作者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优秀的文字驾驭能力。
- 0000
- 0002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