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多半生活在这三种家庭
有人把一兜青菜,分成两半,放在不同的水里浸泡。
过了一段时间,青菜捞出来,分开煮,味道大不一样。
这就是“泡菜效应”——也就是说,环境也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对于孩子来说,在家里的时间很长,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家庭就是他成长的环境,若是父母不善于改变环境,那就别怪孩子没有出息。
通常,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多半生活在以下三种家庭,家里再多钱的钱,也不能挽救。
01
“喜欢窝里斗”的家庭,孩子被多重管理,不知所措。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在很多家庭里,夫妻不和睦,婆媳矛盾很严重。大家都希望孩子听自己的,教育的方式却并没有达成一致。
母亲安排孩子去学绘画,父亲却不同意,非得让孩子学习游泳。孩子分身无术,只能盲从,导致生活陷入混乱。
老人对儿媳有意见,就怂恿孩子:“你啊,长大了,不要听你妈妈的,太不孝顺了。”
儿媳告诉孩子:“你的爷爷奶奶很坏,少去理会。”
孩子夹在祖辈和父辈之间,并且都要服从,否则就是不孝顺了。但是孩子听了大人的话,开始迷茫,也开始意识到,什么是“人情薄凉”。
“湖南都市”电视平台上,说了这样一个例子。
吕燕和丈夫赵东宇结婚多年,孩子有五岁了。为了谋生,吕燕外出打工。
可悲的是,吕燕打工回来,迎接她的,不是家人的笑脸,而是一个晴天霹雳——婆婆去医院,照顾丈夫和带三者孙某的孩子去了。
吕燕很气愤,带着娘家人,把婆家的东西打碎了很多,然后去医院理论。
也许,大人的事情,可以通过离婚来解决,但是家里的两个孩子,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大人之间的不正常关系,导致吵吵闹闹,最终就是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爱,也背负了“野孩子”之类的骂名。
《人生五大问题》里写道:“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想要孩子有出息,就得为孩子设定一个目标,并且大人都根据这个目标去行动,形成强大的推动力。若是不能,孩子的人生就会很乱,听谁的,和谁过,都是错误的。
02
“不坚持读书”的家庭,孩子要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
读书的重要性,路人都知道,但是如何读书,坚持读书,很多人就一知半解了。
很多的家长,自己啥都不清楚,只懂得逼着孩子读书。这是没有率先垂范的作用。
慈禧太后,说她是时代的恶人,不为过,但是她作为母亲,仍旧在努力培养“鸡娃”。
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从小就进了书房,翁心存等才子,都做过他的老师。
可是,同治皇帝不爱读书,只是在书房里吵吵闹闹,把老师都气哭了。
当同治皇帝十七岁,要亲自处理朝政大事了,却连奏章阅读,都存在困难。
读书太枯燥了,同治皇帝就外出,寻花问柳。倒是那些带着丑闻的书,他读了很多,津津有味,把思想也带歪了。
历史说明,同治皇帝没有活过二十岁的年纪。这样的悲剧,和家庭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书是一盏明灯,指引人向上向善,但是读书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人读书,形成书香气。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宣扬读书无言论,导致孩子反感书籍。
孩子有什么想法,若是读书太少,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多半要认命。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若不常翻阅,则等于木片。”
想要孩子有出息,那么家里的书,就不能变成摆设,而是变成手中书。
能终生读书的父母,培养的孩子,不会太差。
03
“乱花钱”的家庭,孩子变得奢靡,还难以改正。
看过圆明园的人,都会痛恨侵略者的暴行。
可是认真研究历史,我们会发现,建设圆明园,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在同治年间,园林中的绮春园已经废掉了,皇帝为了讨好母亲慈禧,试图重修,改称万春园。
大臣们都反对,毕竟当时国库空虚。但是同治却在坚持,慈禧也很享受。
当京城战火纷飞,慈禧外逃时,仍旧吃吃喝喝,显然没有忧患意识。
《勉谕儿辈》里写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就算你的家里有矿,若是花钱没有节制,那就没有办法培养有出息的孩子。
钱,不是万能的,买到奢侈品,却买不到美好的未来。
金钱可以撑起一个家庭,能给孩子铺路,但是花钱的方式,真的很重要,节俭的作风,需要长期保持。
当我们指责孩子变成败家子的时候,更应该反思自己,到底做了什么。
04
普通的青菜,变成泡茶,身价就翻倍了;普通的孩子,经历了父母的改造,就成才了。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真的太大了。大人对孩子说一万句话,不如积极行动一次。
若是大人连自己都管不好,哪能指望孩子自己觉醒,无师自通呢?
哲学家培根说过:“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别等孩子长大了,父母才恍然大悟,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改善家庭环境,改变家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父母,要多读书,孝顺长辈,过勤俭节约的生活,千万别任性。
最后,愿天下家庭,一代更比一代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