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是“严点”好还是“松点”好?其实,权威型家长最“靠谱”
导读:教育是一门学问,这和父母的学历、社会背景并不全然有关系,只有能够真正掌握教育真谛的家长才能够在管教孩子这件事上拥有主动权。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纠结不已,面对眼前的小人儿,自己究竟是应该严格管教还是应该由着孩子性子来呢?其实,家庭教育并非是黑白分明般的“非严即松”,掌握好教育尺度的“权威型家长”才能够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有这样一段监控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在视频中,一名男生贴着学校走廊的外墙面站立,男生的母亲步履匆匆地赶来,随即对男生进行了一番言辞激烈的批评教育。情绪激动的男生妈妈越说越激动,随后用手狠狠地给了儿子一巴掌。男生的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赶紧过来劝说,随后拉着男生母亲去了办公室详谈。就在男生妈妈和老师离开后不久,这名挨了打的男生一跃而起,决绝地从学校走廊跳了下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了休止符。
据悉,这名男生来自离异家庭,母子俩相依为命。为了能够让儿子有出息一点,一天打多份工的母亲对其要求严格。当天,男生因为围观同学打扑克而被老师请了家长,恨铁不成钢的男生母亲气愤不已,于是在没有详细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动手打了儿子。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前不久这位痛失儿子的母亲也自杀了。她是那么的爱儿子,她自始至终都无法面对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了儿子的离开。在新闻发布后,有很多家长对这对母子表达了同情,同时也着实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头疼。有网友留言称,“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如果家里管得松的话孩子很容易禁不住诱惑学坏,可是如果家长管得太严的话,又很怕孩子心理脆弱一时想不开!我们当家长的也真的是左右为难。”
管孩子是“严点”好还是“松点”好?家长别努力错了方向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孩子不打不成器”、“严父出孝子”等等这样的理论备受推崇,而当下更加开明的教育理念们则更倾向于释放孩子的天赋潜能,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成长空间。而当这两种教育理念发生碰撞时,家长们难免会在“严点”好还是“松点”好教育方式上犹豫不定。
但是其实,教育的原则和底线决定了它的“严肃性”,同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又决定了它的“变通性”。如果家长仅仅按照“严点管”或者“松点管”的单一的教育方式进行管教的话,那么孩子的教育很可能被置身于过于极端的境遇之中。一味推崇“严点管”的父母很有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透支自身与孩子间的亲密度,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管教过分严格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低自尊感的孩子,他们或对父母过分依赖,或对父母心怀芥蒂。
一味推崇“松点管”的父母很容易就会模糊教育的底线,完全任由着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任性而为,这其实也是父母有失管教之责的表现。尤其是在孩子的三观尚未完全建立的时候,父母的管教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走歪路。
为啥“权威型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最轻松?松弛有度是诀窍
事实上,“严点管”和“松点管”并非不可兼容,推崇松弛有度的教育理念的权威型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更为轻松。权威型家长懂得在恰当的时机建立起家长权威,让孩子在信服的基础之上“乖乖听话”。父母不该是孩子的对立面,权威型家长不会以透支与孩子间的亲情维系的代价来实现教育的目的。这种类型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因为害怕和恐惧而向父母隐瞒,相反地,他们更容易作出主动向父母坦白、求助的举动。
权威型家长在教育中占有主动权,与此同时他们也愿意给予孩子适当的话语权。这使得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更具存在感,同时他们也能够拥有被父母尊重的心理感受。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作为独立个体的他们对于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有了更高的要求,权威型家长的教育理念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点。
父母们怎样做才能够成功地修炼成“权威型家长”?
1.坚持一致的教育原则
有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人负责教育孩子,一个人负责安抚孩子,乍听之下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有智慧,但是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被孩子看成是教育原则的不一致。孩子们会更倾向于“护着”自己的一方,最终导致家长的教育底线模糊,教育成效不高。
2.适时地、恰当地“立规矩”
通过规矩来约束孩子远比通过父母发威的方式来得轻松,同时效果也更好。在立规矩之初,孩子会有明显的不适应之感,这其实是他们在试探父母的底线。如果父母可以咬牙狠心地坚持下去,那么被立起来的规矩会让父母的教育更有效地被孩子服从和接纳。
3.拒绝“双标”,家长以身作则
如果家庭教育只是局限于孩子,那么满嘴大道理却言行不一的家长就无法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家庭教育应该建立在拒绝“双标”的基础之上,只有父母懂得以身作则,这才会让家长权威顺利地被树立起来。权威和淫威的概念不同,孩子对此的反馈方式也有所不同。
想要成为权威型家长并不容易,正如天底下没有任何一套教育方案,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所以,在努力成为权威型家长时,父母们也要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和反应,加深自身对于孩子的成长需求了解,这样才会让教育理念实行的更加接地气。
枕边育儿寄语: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的关键,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所以,当父母对教育的尺度把握不好时,不妨试着倾听下孩子的内心需求,从孩子的角度,更有同理心地看待他们所遇到的成长问题。(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