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好枪不使,偏偏要用这种鸡肋武器,背后原因注定德国必败无疑
【军武次位面】作者:王明强
1941年的5月20日,希腊南端的克里特岛,春意盎然。500多架Ju-52运输机运载这德军第七空降师的7000名伞兵,对克里特岛的守卫者发动了突然进攻。但是情报失误,原本以为只有5000希腊民兵守卫的岛上,出现了超过4万名严阵以待英联邦军队。经过10天的苦战,德军伞兵最终成功夺取了克里特岛,但是超过2000名伞兵阵亡,超过了参战伞兵部队的四分之一。
▲克里特岛战役中的德军伞兵 可以清楚的看到MP38/40冲锋枪和MG34机枪
和日军空降部队不同,德军伞兵部队无论从装备还是人员素质乃至规模都是空前绝后的。德军空降兵部队在顶峰时期有超过16万人,能够加入伞兵部队的小伙子,都可以称之为精锐中的精锐了。
这次空降作战,德军付出惨重伤亡的原因还是武器。当时德军伞兵部队配备的武器和陆军差不多MP38/40冲锋枪、Kar 98K伞兵步枪以及少量的MG34机枪(如上图)。空降下来的德军伞兵在开阔地域遭到英军ZB33布伦机枪和SMLE步枪(即李恩菲尔德)的猛烈射击。手中的武器根本无法与期与期抗衡。
▲手持布伦机枪作战的英军士兵
在这场战斗中被坑苦的德军伞兵也是立即就向德国军工部分反应,希望能够研发一种伞兵专用的半自动步枪。德国的帝国航空部,提出了研制一种能有效地代替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冲锋枪和机枪的通用伞兵武器。
当时德国陆军和武装党卫军正在测试G41半自动步枪,如果伞兵需要可以和陆军同时装备。但是在克里特岛被陆军武器坑苦的纳粹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坚持他的伞兵必需使用与陆军不同的装备,他认为这种“伞兵步枪”应当是轻得足以让伞兵带着一起跳伞,能提供精确的半自动火力,又具有全自动压制火力,即同时兼顾制式步枪与轻机枪两种角色,而且首选发射标准的7.92×57mm全威力枪弹。
▲德军装备的第一种半自动步枪G43, 二战中一共生产了超过12万支
但是同期德军装备部已经做出了全威力枪弹加上全自动功能是不靠谱的的判断。基于这种判断德国陆军积极开发7.92×33mm中间威力弹和Mkb.42短卡宾枪,其最后的产物就是划时代的STG44突击步枪。
▲手持STG44突击步枪的德国士兵 不得不说帅的不要不要的
只可惜戈林这个胖子太死心眼,坚持要使用全威力弹药。于是帝国航空部制订了这种称为“伞兵步枪”的新武器的技术指标,并向武器制造商发出招标。
经过测试后,莱茵金属公司提交的原型枪FG42被选为优胜者,但仍需继续改进。FG42主设计师路易斯·施坦格(Louis Stange)是MG34的设计师,不得不说:他本人也是倾向于采用7.92×33mm中间威力弹的,但顾客就是上帝,帝国航空部想要什么他就得做什么。
▲FG42的原型枪
▲FG42的主设计师路易斯·施坦格
FG42开始了它多舛的命运,1942年下半年,由于空军与陆军、武器局与采购署之间的矛盾使FG42的计划差点儿中止。还好希特勒对其非常喜爱,甚至希望它能够成为德军的制式步枪。在元首的首肯下FG42改进得以继续进行。1943年初,改进好的FG42,获得了军方的订单,德军决定装备这种步枪。其中的一个插曲是莱茵金属公司当时正在忙于生产其他武器。FG42的是由其竞争对手克里格霍夫兵工厂进行的生产和改进。
第一批2000支FG42很快就被移交給德国空军。很快德国军方就发现,FG42的后坐力非常大,在全自动射击模式下需要非常大的力量去控制,成本也太高,克里格霍夫兵工厂的工程师在1944年初重新设计,因为贵金属缺乏,用铬锰钢代替铬镍钢生产机匣,经过改进后的新枪并命名为FG42第2型,或FG42-2,而原来的型号则被称为第1型或FG42-1(前图)。
▲1944年改进型的FG42-2
FG42-2比FG42-1稍重,长度也略有增大,不过在全自动射击时仍然是显得太轻,甚至要依靠两脚架来帮助控制后坐力,而且生产成本仍然是太高,尤其是与同时代的Stg.44突击步枪相比较。而且在FG42-2的设计完成之前,战争境况已经变得很差。盟军持久的轰炸已经严重削弱了纳粹德国的军工生产能力,使得武器生产不得不用较次的材料和工艺。为了尽快提高产量,德国又增加了5个其他规模较小的生产商来生产FG42,但直至战争结束时,6个生产商一共只生产了约7000支FG42-2步枪,而且只有很少的数量被交到军队手上。在奥托·斯科尔兹内(Otto Skorzeny)领导下营救贝尼托·墨索里尼的突击队就使用了FG42。
▲参与营救墨索里尼的党卫军突击队 这名士兵背负的就是一把FG42
按照材料和生产工艺来划分,FG42一共有7种型号(从A到G型),前5种型号是采用机加的钼钢机匣(moly-steel),而最前面的三种型号(A、B、C型)是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型,稍后的两种生产型则采用不同的枪托材料(D型是用铝合金,而E型是用薄钢片)。而最后的F型和G型均采用低碳钢机匣,而且为了节约宝贵的金属资源,还改用了木制枪托,其中F型是采用新型冲压机匣的试产型。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战争后期,德国的金属材料已经十分缺乏,导致材料和工艺上的变化,在A型和E型之间及F型和G型之间,其零部件都不能互换。
FG42伞兵步枪采用导气式原理,长行程导气管位于枪管的下方,回转式枪机上有两个闭锁凸笋。其外在2型的到期系统之上还额外增加了一个气体调节器,保证在不同的其后条件下都可以正常的运作。
▲FG42枪机组特写
FG42的击发机构设计的相当独特,当步枪在半自动射击时枪膛为闭锁状态,这样能够提高单发射击时的精确性;而在全自动模式时则变成开膛待击,便于冷却枪膛。FG42结构上最大的特征是弹匣从机匣左侧水平插入,弹壳从右侧抛出。FG42-2还在抛壳口后增加了一个弹壳导向板(使弹壳斜向抛出远离射手的脸部),而在弹匣入口处有一个弹簧定位的防尘盖。
▲早期(左)和后期(右)的FG42机匣部分特写
▲FG42的枪口制退器 上面为1型 下面为2型
仔细观察1型和2型就能发现他们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手枪型握把,1型的后倾角很大,路易斯·施坦格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伞兵在跳伞时向地面设计。但是事实证明然并卵。所以在2型改用了垂直手枪型我把。
▲FG42两种手枪型我把 左为2型的垂直握把 右为1型的后倾角握把
上图中,还可以看到,早期的FG42使用冲压钢板制成的枪托。也是因为后期金属资源的不足,2型上使用了木质枪托。在两脚架的设计上:FG42-1的整体式两脚架铰接在机匣前方,并向前折叠;而FG42-2的整体式两脚架的强度增加,且安装位置接近枪口,并向后折叠。由于武器结构为直枪托且枪管在顶部,因此瞄准具安装在可折叠的柱上。所有的FG42步枪都可通过楔形头装上瞄准镜架并安装ZF-41光学瞄准镜。FG42的重量不大,只比K98k略重,由于采用类似于无托的结构,因此全枪长度也比较短。
▲下面为FG42-2中间为FG42-1
从上面的介绍就能发现,这FG42真是不好伺候,结构复杂、后坐力还大。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看下图:
采用弹斗供弹的歪把子机枪
这是二战时期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也许有人问,这货和FG42有啥关系?
对比FG42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二者都是侧装弹。只不过大正十一式枪身左侧是弹斗,FG42枪身左侧通常是一个10发或者20发的弹匣。两者存在同样的问题实际使用中却发现重心不平衡,在抵肩瞄准时很容易由于重心偏向一边而影响了命中精度。另外由于采用短枪管,FG42的威力和有效射程都较短。
制造困难,后坐力大、精度不足、射程不够等多种问题最终压倒了FG42,德军当时普遍的观点是对比G43半自动步枪和STG44突击步枪,FG42几乎是一无是处,是一种昂贵的失败作品。因而迅速被德军淘汰。倒是美国工程师借鉴了FG42的导气装置和枪机,结合MG42通用机枪的供弹机构应用到了M60通用机枪的设计上。
▲现在能在美军M60上找到FG42的影子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