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乌克兰掀“肮脏能源淘金热”!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胡雨薇 黄兰岚】俄乌冲突仍在持续,美国政府不断地火上浇油,而美国企业也没闲着,将乌克兰面临的危机当作它们发财的机会。除军工企业外,美国能源公司打着帮助乌克兰摆脱对俄罗斯“肮脏能源”依赖的幌子,加大对乌克兰核电站、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投资,这种行为被纽约大学全球事务中心教授尚克称为“化石燃料淘金热”。“美国把来自俄罗斯的传统能源视作‘肮脏能源’,难道美国的能源就干净?”军事专家宋忠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不断煽动俄乌冲突,无非是希望把欧洲此前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变为对美国的依赖。目前,美国核电子企业西屋电气已经垄断了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的核燃料供应,而乌克兰民众担心美国公司参与的、高度集中的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将成为敌方的打击目标,届时他们将面临新的灾难。
“美国公司在排队等候,渴望在乌克兰建立大型集中的能源系统”
今年4月,乌克兰最大的环保组织“生态行动”发起请愿,强烈反对一项由美国能源公司参与的核电机组项目,称该项目将威胁乌克兰的安全、经济和环境。2022年6月,美国西屋电气公司与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签署协议,计划为后者的运营机组提供所有核燃料,并在乌克兰全国建造9座AP1000反应堆。据报道,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虽试图将其燃料供应多元化,但现在已全面使用西屋电气的燃料。
上述项目让很多乌克兰民众感到担忧。“生态行动”的能源政策代表帕修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发起请愿是为了让乌当局意识到公众对相关计划的不满与恐慌,“让乌克兰变得更安全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任何新的核电站都将增加乌克兰对外国能源公司的依赖。更糟糕的是,核电站潜在的污染风险可能对附近居民构成巨大威胁。考虑到乌克兰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地,我们感受过核污染留下的伤痛,所以更加担心这些项目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帕修克表示,乌克兰目前与俄罗斯关系紧张,这使人们担心包括核设施在内的一些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成为俄方的打击目标。“即使没有军事攻击,也难以避免其他突发状况的出现,进而给乌克兰带来更严重的危机,”帕修克说。“生态行动”透露,西屋电气公司核反应堆设计的安全性甚至引起了美国核监管委员会的担忧。“它们没有证明其(核反应堆)保护外壳能够抵御极端天气,”该组织在其请愿书上明确表示,希望使乌克兰免受新的威胁。
纽约大学全球事务中心教授尚克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文称,在俄乌冲突持续的同时,美国公司在排队等候,渴望在乌克兰建立大型集中的能源系统。他表示,在“帮助乌克兰摆脱对俄罗斯‘肮脏能源’依赖”的幌子下,美国企业对乌克兰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投资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将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乌克兰人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威胁,这些威胁不是来自俄罗斯,而是来自美国”。
国际核新闻网称,俄乌冲突爆发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寻求与乌克兰企业推进核项目建设,例如总部位于美国的霍尔台克国际公司与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4月签署了一份协议,计划推进20个SMR-160反应堆的建设。
除了核电站之外,美国企业还纷纷将目光瞄准乌克兰的天然气行业。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今年4月与埃克森美孚、哈里伯顿和雪佛龙等美国能源巨头举行了会谈,旨在增加乌克兰的天然气产量。西方媒体普遍表示,这是乌克兰希望增加本国天然气产量才与美国公司合作,但也有观点认为,是美国石油巨头希望扩大在乌克兰的天然气业务。还有媒体指出,哈里伯顿公司曾在伊拉克战争中获利颇丰。
“实际上正在摧毁欧洲”
尚克认为,俄乌冲突结束后,乌克兰需要的是快速恢复,而建造核电站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此外,运行核电站将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对此国际社会目前还没有无毒处理方法。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借俄乌冲突把乌克兰的能源结构搞乱,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扩大能源出口。美国在页岩油革命之后变成了能源出口国。不过,沈逸表示,乌克兰大量进口美国能源会增加其成本,而目前的动荡局面也不利于美国公司在乌克兰长期开发能源,所以美国企业现在可能只是想赚一笔快钱,这也暴露了其一贯发战争财的真实面目。
军事专家和评论员宋忠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长期以来,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都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一直希望将欧洲的能源依赖从俄罗斯转移到美国身上,这也是华盛顿不断煽动冲突的原因,“美国表面上似乎在为欧洲着想,实际上正在摧毁欧洲”。宋忠平表示,美国在页岩油革命后迫切希望找到更多出口市场,它考虑过拉丁美洲等地区,但拉美的工业化程度太低,而欧洲工业化程度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就更多。
实际上,美国近年来一直觊觎欧洲的能源市场,希望将俄罗斯挤出该地区。据路透社2017年8月报道,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提出了让华盛顿在能源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目标。向长期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欧洲国家供应美国液化天然气是特朗普政府能源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曾推动向盟友输送液化天然气。
美能源企业“时来运转”
美国利用国家间的冲突抢占他国市场并非新举动。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乌克兰的核燃料供应主要依赖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下属的核燃料元件公司。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几个月后,西屋电气公司与乌克兰国家核电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计划“显著增加”提供给乌克兰核电站的核燃料供应。据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世界核新闻网报道,当年12月31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对上述协议表示担忧,称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乌局势不稳的背景下,“(美国)将政治参与摆在比核安全更高的位置。(核安全)让位于政治野心”。
2015年7月,美国弗龙特拉能源公司和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一份战略谅解备忘录。该谅解备忘录称,双方将在乌克兰的天然气勘探和生产项目中合作,并探讨了弗龙特拉将格鲁吉亚的液化天然气运到乌克兰的可能性。当时,弗龙特拉已在格鲁吉亚探明了高达3652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
近年来,西屋电气公司浮浮沉沉,经历过被收购、破产、再被收购的坎坷命运。这家1886年成立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老牌公司,自1994年起不断出售自己的核心部门,曾将自己的核电事业卖给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又被后者于2006年转卖给日本东芝。2017年,西屋公司(核电事业)申请了破产保护。
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稳定的国际局势让美国跨国能源企业嗅到了商机、时来运转。2022年10月,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者之一布鲁克菲尔德与加拿大矿业能源公司宣布收购西屋电气公司。5年前在东芝手里申请破产的西屋,一时间改头换面,身价不菲。英国《金融时报》直言,是俄乌冲突激起了人们对这个已失去投资者青睐的核能企业的新兴趣。
“包藏政治要挟祸心”的能源
美国通过俄乌冲突“吸血”对欧洲人来说并不是新闻。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盟在能源供应多元化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面临成本高、变数多的局面。此外,借“帮助”欧盟摆脱对俄能源依赖之名,美国能源公司和贸易商在欧洲赚得盆满钵满。
大宗商品数据分析公司克普勒的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总进口量的41%,比上年增长154%。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其中欧盟从美国进口额增长达53.5%,而能源贸易增加和能源价格暴涨“功不可没”。
美国能源信息局数据显示,受欧洲需求激增提振,2022年上半年,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出口量较2021年下半年增长12%。2022年1月至9月,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收入飙升至350亿美元,而2021年同期仅为83亿美元。2020年曾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不仅获得了30亿美元的融资,还偿还了70亿美元的欠款。美国能源巨头雪佛龙股价去年全年上涨50.5%,与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体下跌20%对比鲜明。
事实上,美国紧盯欧洲天然气需求早已有迹可循。去年3月,美国为欧洲盟友限制俄油气进口“打气”,承诺当年将向欧盟增加至少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克普勒公司分析师史密斯预计,鉴于欧洲将大量补充去年冬季耗尽的库存,2023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有望持续增长,这也意味着美国将继续保持欧洲最大天然气供应国的地位。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孙子皮埃尔·戴高乐曾对媒体表示,美国通过助长俄乌冲突并对俄发动一场有预谋的经济战来使自己受益、使欧洲人受苦。他认为,引发俄乌冲突的是美国和北约,而不幸的是,美国持续推动军事升级。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实施限制,美国以高出国内数倍的价格将天然气卖给欧洲,加剧了欧洲金融和能源危机,使“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影响”。此外,从对俄制裁的规模和数量来看,这些制裁是“早有预谋”。
据《华尔街日报》今年2月26日报道,俄乌冲突使美国的石油出口重新焕发活力,增强了美国的金融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力量。根据船舶追踪公司Kpler的数据,自2022年2月以来,美国平均每月通过海路运输到欧洲大陆的货物与前12个月相比猛增38%。一群“摩天大楼大小的”油轮将原油运往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在此期间,仅西班牙的原油购买量就增加了约88%。出口增长标志着美国石油生产复苏的最新里程碑,此前多年美国在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断下降。CNN表示,截至2022年1月底,欧盟原油进口总额的31%来自俄罗斯,而现在欧盟的最大石油进口国为美国。2022年12月,美国向欧盟出口了近3450万桶石油,约占欧盟石油进口总量的18%。
“美国把来自俄罗斯的传统能源视作‘肮脏能源’,难道美国的能源就干净?美国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又包藏着政治要挟祸心。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能源才是真正的‘肮脏能源’。”宋忠平说。他认为,美国的商人本质注定其重利轻义,不会善待盟友。华盛顿非常伪善,一方面宣扬所谓帮助乌克兰并维护国际公平秩序,另一方面又在不停打破现有秩序和规则让整个欧洲被牢牢控制,使其从政治安全和能源领域被进一步钳制,“可以说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美国的利益,而这就是美式霸权的真相”。
责任编辑:张建利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