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军事武器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广东人,为何盛产革命家?
17281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广东人,为何盛产革命家?

诺哈网2023-06-15 13:23:410

【军武次位面】作者:杨树

广州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到底有多大影响?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文

在近现代历史上,广东可谓人才辈出,群星闪耀,军事、政治、科教、文化、体育……各界都不乏享誉世界的顶尖人物,而且尤以产出革命家和改革者而著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是广东人,或者广东革命家的杰出代表。

▲这些广东人,你认识几个?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往往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小时候不大听话,甚至有些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更有出息。如果把中国各地比喻为人的话,那么广东就是那些“调皮孩子”之一。

为啥说广东小时候“调皮”,长大了有出息呢?和前两期一样,咱们还是从地理气候开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规律基本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从地图上看,广东地势北高南低,山地和平原基本上是一半一半,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平原占23.66%,台地占16.62%。除了珠江三角洲和雷州半岛以外,大多是山地和平原相夹杂的地貌,境内珠江为主要水系,南临南海,海岸线外分布着诸多小岛。

按说这种地面造型还是有利于农耕的,但别忘了广东可是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除了海南岛,就得数广东纬度最低了,这使得广东的年平均气温在20度以上,夏季长达六个月,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古代世界,这可不是什么好条件——高温加潮湿使得植被茂密,疾病容易流行,蛇鼠虫蚁,飞禽走兽众多,农作物的病害也不少,加上横亘d 北部的五岭山脉阻断了交通,使古代的广东并不是一个宜居的地方,所以,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前,广东基本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各方面都很落后。

在秦朝以前,广东是断发纹身的越族人聚居之地,也是完全不同于中原文明的蛮荒之地,据说最早还是楚国人来到这里,设置了第一个管理机构“楚庭”(此说有争议)。秦国统一六国后,派遣五十万大军征伐百越。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选址白云山和珠江之间的高地修筑番禺城,这是广州建城之始。公元前204年,中原大乱,南海郡尉赵佗遂领军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将北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了这片空白之地,促进了人口的融合,这是广东第一次感受到了文明的气息。

▲真实的“鬼门关”就是广西玉林的天门关,

唐代起就有“鬼门关

十人去,九不还”的民谚

可见两广的自然环境之恶劣

南越国立国接近一百年,经历五代国王后,才在公元前110年被新兴的汉帝国所灭,汉朝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加以管辖。虽然形式上被统一了,但地理环境决定了广东仍然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唐代以前,中原人对岭南知之甚少,广东被视为“蛮荒”和“徼外”之地,原始森林茂密,多有毒蛇猛兽和“瘴疠病毒”。这样的生态环境,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显得十分恶劣。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曾上书劝谏汉武帝不要远征岭南,因为“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蜇生,疾疠多作,看作未刃血,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因为五岭的阻隔,中原人难以到达广东,广东人也难以北上,因此保留了独特的文化和习俗,比如“广东人什么都吃”,就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饮食习惯——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要是不把蛇虫鼠蚁也作为食物来源的话,恐怕都被饿死了啊。为了克服老天爷带来的种种困难,广东人要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形成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特质,另一方面又得求助于超自然力的护佑,笃信鬼神,即使到了今天,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官员被贬还好点

、像这样被发配到

岭南、琼州,路途都挺不过

瘴疠多多,蛇鼠横行的自然环境令人生畏,所以广东通常都被当作发配罪人的理想去处。唐德宗时期的宰相杨炎因为党争被贬至海南岛,途经天门关时作了一首诗《流崖州至鬼门关作》: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

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这位宰相之所以要发出“千知千不还”的感慨,是因为当时都知道,把中原人发配到广东(包括海南岛)去,说不定半路就死了,没死的,过不了几年也就差不多了,相当于“死缓”,一想到这个,哪能不心生凄切呢?

北部的大山和南面的大海,把广东牢牢地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然条件又恶劣的地区。不过封闭归封闭,古代广东也还是出了一些人才的。从西汉末年开始,为了躲避中原地区出现的战乱,汉人逐渐南迁,在南宋末年和清初又有两次南迁,基本上形成了广东现在的人口组成和分布——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北方的移民将先进文明和农业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广东,出现一些牛逼人物,也很正常。

在唐代官致宰相,同时也是诗人的张九龄(韶关人),要算第一个“副国级”的广东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他的名句。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幼时随父流放到广东,虽不识一字,亦成为高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广为人知,也是富有哲理的佛教偈子。著名的明代清官海瑞,也来自广东(按今天的区划,海瑞是海口人,按历史区划,算作广东人)。最为军迷们所熟悉的古代广东人,就是在明末守卫辽东,一炮将努尔哈赤击伤致死的辽东经略袁崇焕(东莞人)。

▲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

享有专门的状元祠

既反映了对学问的崇敬

也反映了古代广东人要出人头地的不易

但总的来讲,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还是形成了对外交流的巨大障碍,中原文明传播到广东,也已经是末梢了。因此,古代的广东,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从汉到隋的八百多年中,广东被察举的人才总共不过24人。科举制度出现之后,北方的进士、文人多不胜数,而广东在唐代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后期也仅出过5个,直到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朝倒数第四个皇帝),广东才出现了第一个状元莫宣卿(封开人,注意不是开封……),而在整个古代史上,广东仅出过九个状元,其中三个还是在离得最近的清朝。

古代的广东不仅在地理上远离王朝的核心地域,同时也被视为遥远的偏僻之地,在文化方面也远离中央。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正是由于封闭性,所以岭南文化未被强大的中原儒学完全同化,政治经济的落后,又使广东人没有中原那种固步自封的优越感,更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能够在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保持着一种反传统,不断变革创新的特质。近现代的广东能成为居上的后来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

▲反映清代广州十三行

对外贸易的油画

虽然古代的广东显得有点“没文化”,但从宋代开始兴盛的海上贸易,却给广东,或者说中国打开了另一扇窗口。远道而来的各国商人,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和新文化,即使闭关锁国的清朝,也把唯一一个对外通商的口岸设在广州,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里离北京很远——跟西洋的“蛮夷”打交道,最好是离得远远的,免得影响到帝都,影响到皇帝,有伤天朝的风化……。

这反倒给了广东一个其它地方都难以比拟的优势——能深度接触到完全不同的西方文明。本来广东就没有多少重农守土的思想束缚,对经商也没有抵触情绪,更没那么多“义利之辩”的桎梏,一旦接触到先进文化,便会产生变革的思想,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主要由广东传入,并辐射内地。

鸦片战争前后,广东不仅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而且率先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晋徽苏浙粤五大商帮中,粤商的海洋文化色彩最为强烈,在封建帝国和农耕文明屡受列强打击,日薄西山之时,广东却逆势而上,成为先进生产力及先进思维的代表,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社会变革和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也是广东人

(番禺人,今广州市海珠区)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谈到近代的历史变革时,就非常强调广东的特殊地位:“中国与外人之接触,以广东为最早,人民之通知外情,也以广东为最”。

文学家林语堂对于广东人也做出了这样评价:“在中国正南的广东,我们又遇到另一种中国人,他们充满了种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汉,吃饭、工作都是男子汉的风格。他们有事业心,无忧无虑,挥霍浪费,好斗、好冒险、图进取、脾气急躁,在表面的中国文化之下是吃蛇的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南方粤人血统的强烈混合物”。

所以,盛产改革者和革命家的地方,必然是广东。

打响民间抵抗列强侵略第一枪的,是广东人(三元里抗英);看到时局危急,国家糜烂,直接向最高统治者提出改革方案的,是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要直接武装推翻清朝的,是广东人(洪秀全);提出先进政治纲领,建立民国的,也是广东人(孙中山、朱执信等);继续探索、继续革命的,还是广东人(陈独秀、廖仲恺、彭湃等)……

▲民国第一烈士陆皓东

也是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

近代的广东实质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不仅广东人敢于突破思想上的藩篱,开风气之先,广东更是成为革命之地。在兴中会策划的8次起义中,在广州发动的就有3次。第一次乙未广州起义发生于1895年,兴中会计划一举拿下广州,然后北上经湖南湖北攻打北京,但因不慎泄密而未成,起义领导人陆皓东(中山人)被清廷逮捕牺牲,成为为民主共和流血献身第一人。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者并不放弃,于1905年和1911年又两次在广州发动了庚戌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辛亥广州起义),虽然均告失败,但广州也成为令清王朝头痛的地方,为武昌起义做好了铺垫,积累了经验——推翻清王朝,广东人亦是功不可没。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演讲

另三人为宋庆龄、蒋介石、廖仲恺

孙中山先生为解决军阀割据的问题,也将根据地设在广东,在广州建立了黄埔军校,以黄埔生和粤军为班底建立了北伐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由南向北的统一(虽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其中最具战斗力的“铁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就在该军),其前身就是广东的“地方部队”——“护国粤军第一师”,后来这支部队发展第十九路军,在抗战中建立了功勋。除了黄埔军校以外,孙中山还在广州建立了“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这一文一武的配置,基本体现了孙中山的建国思路。

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决裂,中国共产党先后举行过数次城市暴动,包括海陆丰起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广东建立政权,然后再次北伐。南昌起义之后,部队最初也是要南下夺取广东,可见广东在当时革命者的心目中是何等有吸引力。只是由于中国的国情特殊,这些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建立新中国的梦想,还得到农村去实现。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摈弃前嫌,一致对外,广东人民也奋起抗战,在八年抗战中,广东军民共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近5万人,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0万人以上的兵力,并涌现出了许多抗日名将。在先后设立的十个战区中,广东籍将领出任过其中三个战区的司令长官——张发奎(始兴县客家人,四战区司令)、余汉谋(高要人,七战区司令,这个战区的防地就是广东省)、薛岳(韶关客家人,九战区司令)。其中薛岳被认为是日军最为恐惧的中国将领,他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指挥过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给予日军重创,冈村宁次曾感叹“撼山易,撼薛将军难”,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也警告部下:“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

在一二八事变和淞沪抗战中,三个广东人名扬天下——蒋光鼐(东莞人)、蔡廷锴(东莞人)和谢晋元(蕉岭人)。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蒋光鼐和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大战日本海军陆战队,毙伤日军三千多人,蒋光鼐因此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淞沪抗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就更是广为人知的抗日英雄。

▲如果叶挺活着

广东可能就会多一个元帅

在人民解放军的广东籍开国将帅中,有元帅一名(叶剑英)、大将一名(张云逸)、中将六名(邓逸凡、卢胜、庄田、萧向荣、曾国华、谭甫仁)。从数量上看,无论国共哪一边,广东籍的将帅确实少了点,远远比不上川湘鄂等地。不过,广东人才的特点是全面,除了军政领域外,广东在科教文体方面,不仅人才多,而且还有诸多第一。

容闳,广州府香山县人(今珠海市)人,是第一位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容闳能够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一些巧合的机缘,当他见识了西方文明后,深感中国缺乏启蒙,遂以一已之力,上书李鸿章,促成了划时代的“幼童留美”计划。这些平均年龄为12岁的少年共120名,以粤籍为主,他们来到美国后眼界大开,学到了自然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虽然三年后就被清政府召回,但仍然培养出了许多人才——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外资官刘玉麟、北洋水师济远号大副沈寿昌(甲午战争中牺牲)、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工程师詹天佑,都出自留美幼童,这可称得上是广东人改变中国的典型事例。

除此之外,广东还涌现出了航空先驱冯如、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武术大师黄飞鸿、“球王”李惠堂、文学家秦牧、数学大师丘成桐、音乐家马思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华人首富李嘉成、实业家霍英东……等杰出人物,他们遍及各个领域,可谓全面开花,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这与古代广东人才的稀少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改革开放时期,广东成为改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许多打破旧制,突破陈规的举措,都产生在广东,现有的六个经济特区,三个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历史好像来了一个循环,百年前广东引领全国的情景仿佛又出现了,只是这一次是主动开放,在和平环境中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之所以要把改革的主阵地设在广东,除了经济、地理方面的考虑以外(毗邻港澳,有四季可用的良港),更多的还是因为广东拥有在历史上形成的,最适宜搞改革搞突破,最适宜接纳新鲜事物的普遍风气和民情,在这里先把改革开放搞起来,阻力最小,收效最大,示范效果最佳。

其实改革开放也可视为没有硝烟的革命,在和平环境下,啥都敢吃的广东人把当年搞革命的劲头用在了做生意和搞建设上,不拘一格,推陈出新,经济发展长期居于全国首位,广东话也一度成为大众竞相学习的热门方言。

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在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越了香港,2007年超越中国台湾。2013年,广东GDP达到了6.23万亿元,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超6万亿的省,也是首个万亿美元的区域经济体。2016年,广东省的GDP达到了79512亿元,仍居全国之首,放在全球也要排在第15位,接近西班牙的经济总量。

古代的蛮荒之地,近代的革命之区,当代的富裕之省,这就是广东!

最后来总结一下广东人的特点——敢为天下先,百无禁忌;务实求真,少有虚文;开放兼容,没啥限制;求富敢富,发财光荣。当然,如果嫌太长的话,只要记住下面的这句话就行了:

广东人,敢吃,敢想,敢干!还会闷声发大财!识得唔识得啦?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部关于孙中山的电影《夜•明》,这部电影取自孙中山的革命历程中少为人知的一段故事。1910年,同盟会起义再次失败,孙文来到马来西亚槟城筹款,策划广州起义,但外有清廷派来的杀手伺机刺杀,内有同志意志消沉,还有孙中山私吞捐款的谣言四起,孙中山陷于不利境地。在伴侣陈粹芬的默默支持下,孙中山振奋精神,赢得了华工的支持,感化了杀手,成功筹到了钱款。

我们都知道孙中山有过两位正式的夫人,一位是卢慕贞,一位是宋庆龄,其实他还有另一位没有举行过婚礼的伴侣陈粹芬,曾给予孙中山很大的帮助,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正是中山先生和这位没名分的夫人之间的故事。当然了,电影会在其中加上一些演绎和虚构的人物,不过总的来讲,这还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著名台湾演员赵文瑄出演孙中山,大陆演员吴越扮演陈粹芬,豆瓣评分为7.4,各大视频网站均可搜索观看。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