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军事武器俾斯麦为何能领导襁褓中的德国迅速崛起?他的手腕值得中国学习
16862

俾斯麦为何能领导襁褓中的德国迅速崛起?他的手腕值得中国学习

诺哈网2023-06-14 09:28:230

【军武次位面】作者:风林火山

一身戎装,手持寺佩剑,头戴普鲁士尖顶盔,留着浓密的胡须,帽檐下深邃的目光仿佛洞彻一切。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眼前会闪现出一员威风凛凛的战将形象,其实不然,这是一名文职官员的装束—他就是被后人誉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柏林以西100公里的申豪森庄园。这天凑巧是西方的愚人节,但人们却没心情开玩笑。就在一个月前,令整个欧洲战栗的军事强人拿破仑从流放地潜回法国,重建波拿巴王朝。包括普鲁士在内的欧洲各国旋即组成第7次反法联盟,决心将复位的拿破仑彻底打垮。而俾斯麦家族、正如他后来形容的那样:“300多年来,我的祖先没有不与法国作战的。”俾斯麦似乎天生就与法国结下了“梁子”。俾斯麦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容克贵族,因循守旧,曾作为普鲁士军官参加过第1次反法联盟:母亲则出身显宦,思想开明。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效仿先祖,从军报国;母亲则盼他长大后成为政治家,在政界一展身手。尽管双亲对孩子的期望一“文”一“武”,大相径庭,但俾斯麦却全都实现了。

▲少年俾斯麦

与其他选择从预备军校走向仕途的贵族子弟不同,因为有一个具有强烈自由主义思想的母亲,俾斯麦7岁就被送去柏林读书,接受当时最新式的人文主义教育。但那些生长在城市资产阶级家庭的同学对这个“乡巴佬”很不友好,这给俾斯麦幼小的心灵造成不小伤害,也养成了他好斗易怒的性格。12岁时,俾斯麦进入柏林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就读,仍然受到同学排挤。3年后,他升入灰衣僧修道院文科中学。或许,正是由于这段灰色的求学经历及对母亲的逆反心理,俾斯麦终生对自由派深恶痛绝。2年后,17岁的俾斯麦进入哥廷根大学继续深造。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刚从哈佛来到欧洲的美国人一年长他1岁的约翰·洛斯罗普·莫特利。有一次,两人庆祝美国独立日,席间谈到了德意志的统一时限。俾斯麦坚信25年内德意志必将统一,而莫特利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还打了个赌,赌注是25瓶香槟。事实证明,年轻的俾斯麦确实过于乐观了,但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赌约验证仅10年后,德国真的统一了,而完成这项伟业的正是当年打赌的失败者!

▲俾斯麦年老时也爱养狗

与在中学一样,俾斯麦就读大学期间也是个“愤青”,他腰间常佩一柄长剑,穿双钉着后掌和马刺的高筒靴,牵着一条大狼狗四处溜达。这般特立独行自然引人注目,但如果有谁敢对此稍加臧否俾斯麦就会毫不犹豫地以决斗方式来维护“普鲁士人的名誉”。据说,他先后与同学决斗27次,未尝败绩。俾斯麦的桀骜不驯可见一斑。

由于在哥廷根大学名声太坏,俾斯麦后来转到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法律系,并最终于1835年获得司法见习生的资格。靠着家族渊源,俾斯麦联系上当时的外交大臣约翰冯安西隆,谋得了一份很有发展前途的差事。但他没有珍惜这个机会,工作仅一年多便因玩忽职守、债台高筑被革职。之后,俾斯麦参军人伍,在部队里,这个“刺儿头”又同上司发生了争吵。退伍后,他回到家乡,经营起凋敝的祖业。此时的俾斯麦已经24岁,却一事无成。人们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无药可救了。

然而,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在蛰伏家族庄园数年后,俾斯麦“重出江湖”并一鸣惊人。1845年初,俾斯麦争取到了易北河堤监督官的职务。这份工作很对他的脾气,俾斯麦干得十分卖力,由于工作业绩出色广受好评。1847年2月,32岁的俾斯麦参加议会选举,恰巧一名议员生病缺席,他幸运地替补前者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从此步入人生快车道。在国会中自由派占优的情况下,俾斯麦旗帜鲜明地维护王权,这给当时的普王威廉四世留下了深刻印象。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第二年,著名的“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威廉四世被暴动的柏林市民“逼宫”。误以为国王被抓的俾斯麦怒火中烧,一度打算带人进京“救驾”,后来得知事态并不严重才作罢。之后,他曾要求觐见国王却遭拒。俾斯麦对国王的软弱怒不可遏,一个声音在他心中回响—德意志,她在哪里,我找不到她。

尽管心中不快,但俾斯麦依然坚定地支持王室,最终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1851年5月11日,是俾斯麦人生中又一个转折点――以普鲁士代表的身份出席法兰克福邦联议会。在这场决定德意志未来命运的大会上,自由派制定了一部宪法,希望通过建立民主共和国来实现统一,而俾斯麦却笃信唯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才是正道。

1857年,因威廉四世患病无法理政,他的弟弟威廉亲王摄政,并随即任命俾斯麦为驻俄公使。在俄罗斯的3年里,性格豪爽的俾斯麦与俄方政要相处甚欢,这份良好的私交对他之后的大国翰旋颇有裨益。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鉴于军队在1848年革命中暴露出的严重缺陷,国王下决心推行军事改革把常备军兵力扩大到21.3万人,同时恢复了3年兵役制。但这一想法与自由派议会发生了冲突,更糟糕的是,双方互不相让。在多次协商未果后,威廉一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自由派又获全胜。万般无奈之下,陆军部长隆恩向国王推荐了俾斯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与俾斯麦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晤,虽然这不是两人头回见面,却决定了德意志此后近30年的命运。2天后,消息传出,俾斯麦被正式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而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踢开议会,准备打仗!

大权在握,俾斯麦开始大刀阔斧地贯彻实施武力统一的“铁血政策”。不过,在与强敌交锋前,他需要先找个“软柿子”练练手,结果,倒霉的丹麦撞到了枪口上。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位于德国最北部。历史上,这两个公国在政治上究竟归属德意志还是丹麦,一直存在争议。1863年,丹麦单方面决定将两地并入本国版图,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俾斯麦决定出手,为解除后顾之忧,也为了走好下步棋,他主动“邀请”奥地利参加对丹麦的战争。战火很快扩大到了整个日德兰半岛,1864年4月18日,毛奇将军率攻陷迪佩尔要塞,丹麦战败求和。按照事先约定,奥地利人如愿以偿地分得了荷尔施泰因。但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因为很快,战败者的厄运就会落到他们头上。

在实现统一的道路上,奥地利才是俾斯麦真正要扫除的第一块绊脚石。但和奥地利翻脸不比对付丹麦,这不仅是场兄弟之间的德意志民族内战,更因为奥地利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兵马未动,外交先行。为防外国干涉,开战前,俾斯麦首先迎合拿破仑三世骄傲自大的心理,假意许诺给法国好处,以换取其战时中立,又利用民族矛盾,与意大利结为反奥联盟,同时与俄国交好,避免两线作战。一切准备就后,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施泰因,发动对奥作战。尽管如此,俾斯麦对胜算几何并无把握,性格刚烈的他怀揣着毒药,准备一旦战败就服毒自杀。

▲普奥战争后,俾斯麦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大的处理

凭借先进的后装步枪和高效的总参谋部,普军在柯尼希格菜茨大败奥军。当捷报传来,俾斯麦扔掉手里的毒药,拍着桌子兴奋地大叫:“我把他们全部打败了,全部!”当时,普军官兵士气高涨,高级将领们纷纷主张长驱直入,占领维也纳乃至奥地利全境。但高瞻远瞩的俾斯麦没有这样做,他说服普王与奥地利签订了极为宽大的条约,并趁机向国内政敌伸出和解之手,此举令普鲁士朝野空前团结。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这个联邦已具备统一国家的雏形。但南部的4个小邦仍力图以法国为靠山,抵制普鲁士。于是刚收拾完奥地利,俾斯麦便马不停蹄地筹划下一步作战方案,即“铁血政策”的第3步:打败法国!

▲色当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1868年,普鲁士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拿破仑三世认为这是在编织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圈,遂要求普鲁士作出保证:永远不准任何一位霍享索伦家族(普鲁士王族)的成员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人的傲慢,让俾斯麦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机会向。实际上,为转移国内矛盾并维持霸权地位,法国也早就决定要“流血的政治”了。一些法国媒体还煸风点火,说“普鲁士军队不堪一击”“拿破仑皇帝战无不胜”云云。与前几次一样,开战前,俾斯麦已经为军事行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俄、奥、意作壁上观,英国则表面中立,暗地却支持普鲁士。而此时,拿破仑三世在内政外交上连连失着,导致自己被列强孤立,“出兵”已是这位波拿巴家族末代君主唯一能挽回颜面的行动了。抱着“到柏林散步”的轻敌心态,先是在梅兹,接着是色当,最后是巴黎,法军尚未来得及展开便被击溃,拿破仑三世也做了俘虏。这一回,俾斯麦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怜悯,相反,他要竭尽全力削弱法国,让后者永世不得翻身。他更不会想到,正是由于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德意志给自己招来了法国无尽的仇恨。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俾斯麦的夙愿终于实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

▲德意志统一的三大功臣(俾斯麦、罗恩、毛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俾斯麦深知新兴的德国“树大招风”,很容易遭到其他欧陆强国的嫉恨,波拿巴叔侄二人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洞悉国际关系的他看准了两条:其一,任何国家都不想被孤立;其二,5大强国(英、德、法、俄、奥)支配世界,只要能与其中两国结盟,便可保自身无虞。此后20年间,俾斯麦以德国宰相的身份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联奥、拉俄、亲英,同时集中精力打压法国。由于他高超的政治手腕,德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得以在列强环伺下安然崛起。1884年,俾斯麦主持召开了15国参加的柏林会议,集中讨论了瓜分非洲的问题,这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德国的实力,也让俾斯麦的个人声望如日中天。

人生就像是一条正弦曲线,在起起伏伏中走完生命的旅程。当俾斯麦走到人生辉煌的顶点时,突然开始感到“高处不胜寒”。这寒气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朝堂之上。力挺他的威廉一世身体越来越虚弱。而皇储和自由党人则心照不宣地注视着皇帝的病情。一旦老皇帝去世,他们就准备驱逐俾斯麦。1888年3月9日上午9时30分,威廉一世躺在一张旧行军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俾斯麦身穿军服,佩戴着所有的勋章,宣布“陛下驾崩”。言罢,年迈的首相已是泣不成声,双腿颤动,跌跌撞撞地回到参议院议长的座位上。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俾斯麦的哀伤是“比任何墓前演说都更感人的悼词”。

▲帝国的领航员下岗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年轻气盛,不甘受制于人的傲慢态度让俾斯麦深感不安。很快,1890年,任性的皇帝和固执的首相在劳动福利法问题上发生矛盾。为了阻止威廉二世干涉内阁政务,俾斯麦搬出了一道尘封已久的旧法令,这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威廉四世国王于1852年签署的,内容是要求各级官员在向国王汇报工作前必须先同首相商议。盛怒的威廉二世给俾斯麦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撤销这一法令,要么卷铺盖走人。痛苦的老人别无选择,只得黯然离去。1890年3月17日,年近耄耋的俾斯麦正式递交辞呈,退隐汉堡附近的弗雷德里希斯鲁庄园。

▲二战德国最著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

1898年7月30日,“铁血宰相”俾斯麦溘然长逝,享年83岁,他的墓碑上只简短地写着几个字:“冯·俾斯麦侯爵……三威廉一世皇帝忠实的仆人”。而就在这一年,德国海军元帅冯·提尔皮茨提出了著名的扩充海军计划,俾斯麦一手创建的欧洲均势被完全打破,德意志战车再次隆隆开动。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