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冷战美苏洲际导弹威胁,第一代反导系统竟然安装核弹头
【军武次位面】作者:骑猪骑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先将弹道导弹用于实战,向英国伦敦发射了数千枚V-2弹道导弹。战后美苏两国都得到了想相关的技术,开始发展自己的弹道导弹。早期的核武器体积巨大,只有轰炸机能够搭载,而苏联的航空技术比较落后,并没有往返美国的轰炸机。首颗原子弹试爆后的几年里苏联迅速完成和核武器的小型化,确定远程弹道导弹为核弹主要运载工具,并于1957年装备第一款洲际弹道导弹SS-6“警棍”,具备了攻击美国本土的远程核打击能力。这促使美国加紧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步伐,并于1959年装备了“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
▲SS-6“警棍”
起步阶段的洲际弹道导弹当时并无突防措施,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也无法发展反导技术,但为保护国家不被洲际弹道导弹攻击,美苏双方几乎同时展开了反弹道导弹概念论证,并以现有防空导弹为基础,推进反导系统建设。这刺激了弹道导弹的设计者们,开始解决突破敌方导弹防御系统的办法,突防技术应运而生。
1962年,苏联的A-35反导系统(北约代号ABM-3“橡皮套鞋”)完成方案论证,原计划1967年部署,但是当时号称“苏联最政治的设计师”切洛梅的强烈要求下,选择ур-100火箭作为作为核战斗部的运载器。但是ур-100火箭机动性太差,于1964年终止。最终于1977年在莫斯科周边地区部署。
▲A-35反导系统的预警探测雷达
大洋另一边的美国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也开始了反导系统的研制。不过不是用于保护首都,而是为了保护轰炸机的机场和导弹发射井。在苏联对美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部分核反击力量幸存,对苏联进行核报复。导弹由贝尔实验室的耐克团队设计的, 最初是基于早期耐克大力士的防空导弹,称为“宙斯A”,安装了25千吨当量的W31 核弹头。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了拦截范围和拦截高度,新的防空导弹被称为“宙斯B”。尽管后来项目取消,但是相关研究验证了反导的可行性。美国随后研制了“卫兵”反导系统。“卫兵”反导系统包括用于低空反导的斯普林特导弹和高空反导的斯帕坦导弹,于70年代初期部署,计划部署14个防区,用于保护“民兵”导弹的发射井。
▲“斯普林特”导弹
▲斯帕坦导弹
第一代反导系统出现后,美苏在弹头上加装电子干扰机,通过释放杂波干扰、压制反导系统雷达,但是要是想干扰功率巨大的反导探测雷达需要非常大的功率,使用受限。开始利用推进剂储箱碎片、金属箔条、气球等实施无源干扰,这些轻诱饵由于简单可靠、成本低而被广泛使用,再人大气层后这些轻质诱饵会在大气中减速燃烧,显露出真弹头。
▲气球诱饵
60年代,伴随着弹头小型化技术突破,导弹具备了携带多弹头能力,重诱饵诞生了,重弹头的重心、重量等参数与真弹头一模一样,拥有相同的弹道。但是考虑到重诱饵的重量同真弹头重量一样,换成真弹头不仅可大幅提高突防能力,还能提高攻击同一个目标区的毁伤能力。
▲机动弹头
70年代,出现了导弹弹体和弹头抗核加固技术,在一定距离内引爆的核弹头不会对弹头造成影响。出现了具有雷达和红外特性的反模拟诱饵技术,不再让诱饵“像”导弹,而是让导弹“像”诱饵。利用“一箭多星”技术发展了分导技术,一个运载器可以搭载多个弹头,打击多个目标,实现了饱和攻击。
▲分导弹头再入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 0000
- 0002
- 0000
- 0000
- 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