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军事武器可击穿1000毫米的装甲,名字却如此浪漫,不愧是法国武器
15906

可击穿1000毫米的装甲,名字却如此浪漫,不愧是法国武器

诺哈网2023-06-11 16:54:060

【军武次位面】:风林火山

提起米兰,人们会想起一种花卉,提它那金黄色小米粒似的花朵散发出诱人的芳香;也有人会想到意大利的文化名城。然而,有一种性能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它的名称也叫米兰。

米兰导弹是法国和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联手开发的武器项目,从60年代初开始研制,70年代初,法国陆军的摩托化步兵排率先装备了米兰导弹,接着,西德和其它一些北约国家也先后装备了这种导弹,取代了原有的SS-10和眼镜蛇等第一代导弹。在此以前,世界各国使用的导弹,均采用目视瞄准、目视跟踪和有线传输指令的制导方式,射手射击时,既要跟踪正在飞行的导弹,又要目视观察目标还要凭经验估计出导弹飞行的偏差量,然后利用手柄发出控制指令,操纵导弹并不断修正偏差,使导弹沿正确弹道飞向目标。

第四次中东战争已经证明反坦克导弹是最有效的反装甲武器之一

射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实在是个很重的负担。这些导弹在飞出发射箱几百米距离内尤其难以控制,从而形成很大的攻击死区。为便于射手控制,第一代导弹的飞行速度都比较低,一般只有80m/s~120m/s。其命中目标的精度也较低,对500m目标的命中率只有30%,对110m目标约为60%,对2000m目标命中精度才达到80%左右。

米兰导弹发射装置

米兰导弹作为第二代导弹的典范,它的突出优点是制导系统采用了红外跟踪技术,从而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减轻了射手负担,提高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命中精度。这种导弹除了发动机、战斗部和控制组件外,还在尾部装有红外曳光管,这种曳光管在飞行过程中能不断向后方发出红外信号。同时,在发射装置一侧的瞄准具上,还装有精密的红外测角仪可探测到导弹发出的红外信号及其偏离瞄准线的偏差量,然后通过计算机换算成控制指令后传到导弹上,在执行机构作用下不断修正飞行方向,直到最后命中并摧毁目标。

米兰导弹的另一特点是用发射筒代替了发射箱。这种发射筒兼作包装筒,其贮存、运输和发射都很方便。米兰导弹的战斗部直径只有103mm,比SS-10导弹减小了40%左右,外形由粗胖形改成细长形,翼展由750m减至265mm。4片弧形弹翼可绕弹体叠卷起来,收藏在长筒里。使用时,只要将导弹和发射筒一起接到发射装置上,就可快速进行瞄准射击。发射筒内装有1具气体发生器,它在燃烧0.01s后产生压力,将导弹以75m/s的速度推出筒口,然后将发射筒向后抛出3m,射手只需换装新发射筒,便可继续战斗。导弹飞出筒口后,在自身发动机作用下继续飞行。发动机燃烧室有两种不同燃速的装药,使导弹在开始阶段达到125m/s的速度,然后以高达200m/s的速度向前飞行。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射手只要将瞄准具内的十字分划始终对准目标,导弹就能自动修正飞行方向,沿着瞄准线一直飞向目标,直到引爆战斗部将目标摧毁。

米兰2导弹

米兰导弹重量仅为6.73kg,战斗部重量却达到2.67g,内装炸药成分为85%奥克托金和15%梯恩梯。其破甲厚度达到700m,命中率达到98%,这些优异性能都是第一代导弹望尘莫及的。米兰导弹初露锋芒,引起许多国家的很大兴趣,他们纷纷引进这种导弹装备部队。在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国长途跋涉运送了大量武器装备,由于战场地形复杂艰险,不少重型装备时常陷入淤泥中无法使用。而米兰导弹体积小、重量轻,士兵肩背手提十分方便。该导弹最大射程2000m,不但可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等活动目标,而且可袭击阿根廷各种防御阵地,在战斗关键时刻发挥了很大作用。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利用米兰导弹摧毁了伊拉克的许多目标,又一次显示了这种轻型导弹的威力。

多层反应装甲的苏联坦克催生了串联装药反坦克导弹的出现

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使用要求米兰导弹经过多次改进,从而使这种70年代的产品可以一直使用到21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T-80等新式坦克的出现,米兰导弹作为轻型反坦克导弹,它的威力显得不足。当时法军新装备的阿比拉火箭筒,破甲厚度已达720mm,正在研究的达尔120火箭筒和萨布拉冈火箭筒,破甲厚度已达到800m以上。为此,欧洲导弹公司对米兰导弹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进,将战斗部直径从103mm增大到115m,药型罩直径从原来的101mm增大到112.9mm,炸药改成75%黑索金和25%梯恩梯。导弹全长从769m增加到918m,破甲厚度从700m增到1060m。这种导弹定型为米兰2型导弹。1984年起批量生产。同时,米兰2型导弹采用了米拉2型热成像夜用瞄准具,这种瞄准具由法国、英国、西德联合研制,它采用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工作波段为8m~142m,在有雾和烟尘条件下有较高穿透力,且不易受热干扰源的影响。军方要求这种瞄准具能在夜间黑暗环境中发现2000m距离处的装甲目标,识别目标的距离为1500m。但制成的这种实用型瞄准具性能已超过了军方要求,通过它可以发现3200m距离处的目标,识别目标的距离为2000m。在一次样机试验中,对1600m、1200m和1000m距离的运动目标和固定目标发射24枚导弹,结果21枚导弹命中目标。海湾战争中,法国和英国共发射了34枚米兰2型导弹,摧毁了许多军事目标。

中国的红箭8E也采用了串联装药战斗部

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研制和使用了各种爆炸反应式裝甲,尤其是前苏联的有些坦克甚至挂装2~3层反应装甲,引起北约国家的密切关注和不安。为了能击毁挂有反应式装甲的主战坦克,米兰2导弹经过再次改进,在原有战斗部的前端增加了1个小型聚能装药战斗部,形成双级串联式战斗部。配备这种战斗部的导弹称为米兰2T型反坦克导弹。这里的T是法语 Tandem的缩写,即前后串列的意思。与此类似,霍特2型导弹改用串联式战斗部后,则称为霍特T型。米兰2T导弹比米兰2重0.4g,达到7.12kg,战斗部重量增至3.12kg,直径增大到117m。它的前端有1根很粗、很长的探杆,顶端有个小型聚能装药战斗部,直径为30mm命中目标时,先由这个小战斗部击毁挂装在坦克外面的爆炸反应装甲,接着由主战斗部破坏主装甲,估计可击毁850m~1000m厚的均质装甲。

这种导弹的研制工作于1991年夏季即已完成,1992年可交付使用但当时军方倾向于加紧发展米兰3导弹,因此推迟了米兰2T的列装时间。米兰3导弹仍采用米兰2T的战斗部,基本性能与之相同,但在制导系统中引进了刚制成的沙蛇导弹的某些先进技术,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导弹尾部装有氙闪光灯,并采用2个同步电荷耦合传感器排除寄生辐射,对各种自然红外辐射或人工红外辐射都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米兰3导弹还采用了新型米里斯高清晰度热成像瞄准具,可以探测到7000m距离处的活动目标,能分辨出0.1℃的温差。目前,这种导弹只供法国和德国使用。其它各种型号的米兰导弹已出口到英国、印度、墨西哥、比利时等42个国家,共计有约1万套发射装置和37万多枚导弹,成为全世界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导弹之一。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