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考试能选出将军吗?抓来的人才更靠谱!
【军武次位面】: 杨树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其实,古代也一样
古今中外,无论王侯将相,但凡欲建功立业者,无不需要聚集足够的人才,方能施展抱负——没有诸葛亮,刘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有了周瑜、张昭,孙权才能在江东立足;曹操,更是离不了手下的“五子良将”和一大票谋士。
▲科举制中的武举,就是用来选拔军事人才的
怎么才能招揽到足够好的人才呢?可能有人会想到科举,科举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发明,但科举最早出现在隋唐,在此之前,要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
察举制就是自上而下的“找”和自下而上的“荐”,被领导相中就有机会出仕。九品中正制就是政府定期给人打分评级,得分高的人就可以去当官了。这两种办法的人为操作空间太大,最后都无可避免地变成了事实上的世袭垄断。科举就是考试选人,从隋唐一直用到清末。科举比较公平,但也有僵化死板的问题,还有可能作弊钻空子。
▲司马懿:我抓!啊,不,我是被抓……
其实,获得人才还有另一个途径,那就是抓!
比如司马懿,就可以说是被曹操“抓”来的,司马懿本来不愿意为曹操效力,但曹操放话,再不出来给我做事,全家挨收拾!司马懿只好出山了……
当然,这里说的“抓”,更多的是指在战争中劝降对方的人才,可以是直接说服,也可以是俘获后再劝降。这个方法的效果,其实比前两种还要好!
▲关帝爷也当过降将
首先是人才的质量有保证。一般来讲,能让人动心,起了劝降念头的人,肯定是在战争中显示出了足够高的素质和能力,其成色已经在较量中真刀真枪地检验过了,能力值保真,不存在搞假的问题。
▲背插双戟是太史慈的标志
三国时期的太史慈,单人独骑遭遇孙策的骑兵小队(其中还有黄盖、韩当等猛人)也毫无畏惧,战斗不落下风,还抢得孙策头盔。孙策亲自见识了太史慈的勇猛,念念不忘,后来果然擒住太史慈,并成功劝降,使他成为东吴的功臣。
▲东汉时期讽刺“察举”的童谣
相比之下,无论是世袭、察举还是科举,用来选拔军事人才,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旦选错将领,将会付出血的代价,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汉代的李广利,明初的李景隆,明末的袁应泰,有军二代,有外戚,有进士,但都不会打仗,而且丧师失地,后果严重。
其次,真心归顺的降将,不仅素质有保证,而且马上就可以用。其它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怎么也得再培养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上阵,要付出的成本比较大。
在中国历史上,降将被委以重用,独当一面的例子,并不少见,在三国时期,就能找出不少——诸葛亮收服的姜维,成为蜀汉的大将军;张辽归顺曹操后,在合肥大败东吴,威震逍遥津,差点活捉了孙权。
▲“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
但是劝降并不简单,因为忠诚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强调的部分,在“忠臣不事二主”的准则下,宁死不降的将军同样不少。要想劝得良将归顺,必须在道德、气度、实力方面有足够的优势。如何打动对方,让对方在心理上能够过关,留足脸面,也是一个技术活。
劝降要成功,首先自身要具备实力——人家已经顶上不忠的帽子了,怎么也得跟个有前途的明主吧?
其次要有足够的尊重,给足面子。张飞收服严颜,孙策劝降太史慈,用的都是这一招。以前让对方栽过面子,现在被抓住了,预期就是被折辱被斩杀,结果不仅没事,还待为上宾,自然会感激涕零。
▲给足面子,老将严颜也降了
第三是要有足够的感召力。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既显示了实力和自信,又显示了仁德和宽容,孟获真心服气,不再反叛,后来还被授予了御史中丞的官阶。
其实,不只是三国,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汉武帝给太子安排了四个顾命大臣,其中有一位叫金日磾,他原本是匈奴休屠王的王子,在战争中降汉,以其忠诚和正直,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这个来自异族的俘虏,竟然进入了汉朝的核心层。
中国人都知道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其实杨业也是一员降将,他先是效忠北汉,在宋军攻打太原时还差点杀死宋太宗。但宋太宗敬惜人才,不计前嫌,收降了杨业,为宋朝觅得一员熟悉边情、战术精湛的良将。
每一个良将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劝降了对手的良将,把对方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轻松据为已用,既增长自己实力,又削弱了对手,一举两得。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 0000
- 0000
- 0000
- 0001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