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丧钟,一切都为让B29从中国去轰炸日本,—马特霍恩行动(1)
【军武次位面】:Friedcake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历史上因为后勤保障不到位而失败的作战计划不胜枚举,这次我们就来看看包含着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飞机场建设工程的作战计划——马特霍恩行动,它是一次因为后勤出现严重不足而被中途停止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中国抗战军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我们的祖先曾经用双手建立起了万里长城,而这一次,五十余万四川同胞用双手敲碎巨石,用身体搅拌泥浆,铺起了飞机跑道,建起了一座座可以起降B-29的大型军用机场。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所铭记。下面我们就来从后勤保障这一点来纵观马特霍恩计划。
大多关于二战的文章都倾向于把军事行动的胜负归于将帅的指挥能力和海陆空三军士兵的作战能力。虽然这些文章经常可以让读者大呼过瘾,但它们其实经常或忽视,或以一种很草率的方式去对待战争行动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后勤。除去战术和战略外,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需要后勤保障。无论如何,从最直接的层面上来说,后勤本质上就是移动军队并使他们可以受到补给的艺术。后勤总是战略决策者需要关心的事情。在早些时候,它的行动形式较为单一,通常只需要陆运就可以满足要求。而现在,随着各国被卷入越来越大的战事,且科技的发展使得战争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后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施力点。现代的陆海空三军对人员和物资都有着较大需求。而在二战中,很多时候战争的胜负也正是由部队是否能够受到适当的后勤补给来决定。由于后勤保障过于脆弱,马特霍恩行动几乎在它开始之前就失败了。
下面回归正题,马特霍恩行动,是美国陆军航空队(AAF)对日本的第一次战略轰炸行动,就是一个证明后勤供应在行动计划中所担任的关键角色的典型案例。马特霍恩计划是在1943年秋天提出的,当时美国最先进的轰炸机,B-29轰炸机投入了大量生产。B-29轰炸机是一种能够深入敌国腹地并摧毁其军事战略目标的远程轰炸机,它有着更长的航程(可以以每小时358英里的最大速度持续飞行4100英里),以及比当时其他任何现役轰炸机更大的载弹量。起初,B-29是被指定用于欧洲战场的空中攻击力量。随后,陆军航空队将注意力转向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并希望以它为基地部署B-29轰炸机来对日本发动决定性的空中打击。然而这些基地在当时预计还不能在1944年年底前准备好。为了避免B-29无法参加对日本的直接轰炸,于是陆军航空队为这种轰炸机设计了一种新作战计划。
这项计划名为马特霍恩,该计划意图以驻扎在印度的B-29轰炸机经中国的补给基地攻击日本。这项计划定于1944年的春天,意图通过打击日本的关键工业目标,来削弱日本的生产能力。此外,通过打击日本本土,B-29轰炸机的空袭将标志着同盟国即将获得最终胜利。此外,马特霍恩行动也可以提升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从一开始,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后勤委员会(JCS)的联合参谋,也就是在中国驻扎的美国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少将,就认为马特霍恩计划在后勤上是不能实现的。 这次行动要求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China-Burma-India)投入新式轰炸机, 而该战区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处于较低的优先级,补给线又过长,使得盟军仅是满足现有的后勤需求已经达到了战区所能承受的极限。
因为在盟军的重要港口印度加尔各答挤满了盟军用于其他行动的物资,于是容纳B-29的机场将只能在印度其他地区或中国建造。当时盟军的工兵军队正竭力去完成一些困难的建设项目,包括道路,码头,桥梁和管道的铺设。 而从印度到中国的唯一一条补给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脉1200英里长的"驼峰"航线,已经被中国战区的需求压的喘不过气来。
为了最小化B-29轰炸机对CBI战区资源的影响,马特霍恩计划必须完全自给自足。B-29轰炸机将主要依靠中国和印度的劳动力在中印本土建造。除此之外,负责执行马特霍恩计划的第二十轰炸机总队将负责搜集其在印度的所有物资供应,并依靠执行"驼峰航线"任务获得它在中国执行任务的燃料,炸弹,备用配件和弹药。
尽管心存疑虑,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还是将马特霍恩计划视为一个可以提升中国士气的机会,而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上将则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实现成为独立战力的途径。1943年秋,在埃及开罗举行的六方会谈上,蒋介石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认为马特霍恩计划是"大胆但是完全可行"的,并表示支持。之后参谋长联席会议迅速跟进并批准了这项计划。
▲陆航指挥官"哈普"阿诺德将军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港一家装配工厂检查B-29轰炸机生产情况
从马特霍恩计划的建设阶段开始。以印度为例子,负责该任务的第二十轰炸机总队的规划员就认为,将现有已建好机场和正在建造的机场作为B-29轰炸机的机场来建设是最省钱的。因为孟加拉南部相对于中国的位置更安全,受到空袭的次数少,且加尔各答有着港口设施和良好的铁路还有公路交通,所以这里被选为建造基地。最后,计划人员选定了位于加尔各答西部平原的杜杜昆迪,皮尔多拔,库拉尔颇,卡莱坤达这四个地方的机场,卡莱坤达作为运输基地。所有的机场都有6000英尺长的混凝土跑道,可以进行加长和加固,以适应B-29轰炸机。B-29轰炸机需要8500英尺长且能够承载70吨的重量的跑道。在建设滞后的情况下,曾起飞过B-24解放者轰炸机的查拉机场暂时被马特霍恩计划所使用,他们用两块900英尺的垫子延长了6,000英尺长的跑道。
很快,问题就出现了。由于运输能力差,执行马特霍恩计划的第一个工兵分队只有一半到位,他们直到1944年2月中旬才从美国抵达印度,比原计划要晚了两个月。这使得所有机场在1944年5月开始投入使用的计划大大推迟。因此,1944年1月,当第二十轰炸机司令部司令肯尼斯·M·沃尔夫准将来到印度时,他发现只有在工作的印度工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头顶着柳条篮,试图移动1万立方的泥土。他后来抱怨道:他们这不是在建飞机场,而是在"做泥饼"。
和印度"平民"合作
由于迫切希望加快建设,沃尔夫说服了极不情愿的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从CBI战区的其他项目中调遣两个工程营,来协助前期的工作。随着马特霍恩工程部队第一批特遣队的到来,陆军航空队官员希望在3月15日之前至少拥有两个可以勉强运作的机场,以容纳首批从美国飞来的B-29轰炸机。其他工兵分队分别在3月和4月抵达印度。到4月底,有近6000名美军在机场工作。他们得到了当地2.7万名工人的帮助,其中许多人是印度当地低种姓的平民,由印度中央公共工程部提供。建设过程中,印度人负责简单或重复的手工工作,而美国人做的工作则需要熟练的技术工人和重型设备。
充分的使用当地工人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很快就可以看出,要使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查库利亚,美国工程师没有意识到孟加拉人认为开采岩石是男人的工作,而筛查则是女人的工作,于是他们推平了物料堆,以便男女都能进行筛查,而这导致所有人都罢工了。宗教方面也需要考虑,这迫使美国人为他们的印度同事们储备了七种食物。因为这些问题,进度是缓慢的。为了尽可能满足印度人的需求,美国人用了很多办法来克服传统而缓慢的当地习俗和复杂的印度人征用体系。
▲准将肯尼斯.M.沃尔夫
首先完成的一大部分是管道系统,可以将汽油从位于胡利河的布德盖布德盖(Budge-Budge)的油轮码头运送到机场。它包括一条直径六英寸,连接着100英里外的杜杜昆迪的管道,一条连接着杜杜昆迪到其他机场的四英寸管道,以及每个基地的内部线路和储油罐。四家石油分销公司于1月15日开始该系统的工作,在两个月后,他们将要把汽油输送到三个准备接收B-29轰炸机的机场。不久之后他们完成了整个系统。
完成跑道要困难得多。许多从美国来到这里的工程师没有所需的重型设备,这使他们只能从正在修建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机场和连接着阿萨姆邦和缅甸北部的滇缅公路的利多高优先级公路的美军工程部队那里借装备。与美军设想的8,500英尺跑道不同,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印度的跑道被缩短至7500英尺。新的混凝土路面有10英寸厚,在旧跑道的基础上又加了7英寸。就原材料而言,每个机场附近的溪流中都有沙子,附近也发现了碎石和碎玄武岩作为跑道原料。然而,印度的水泥既稀少又劣质,因此必须从美国进口大量的水泥。混凝土是用手工设备生产的,由印度工人用手工工具铺设和铺展。
1944年春,机场的建设进度一直远远落后于最初的计划。查库利亚和卡拉格普尔是首批投入使用的机场,尽管所有机场直到9月才全部完工,但是到6月30日,四座机场已经"准备就绪"。由于拥有倾斜的跑道并且酷热难耐,美国人戏称为"地狱半英亩"( Hell's Half Acre)的查拉机场为第二十轰炸机总队提供了接收和安置首批B-29战斗机的场所。这五个机场总耗资为2000万美元。
马特霍恩计划的前线基地位于距离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约200英里,距离日本南部1900英里的成都附近。这使得日本勉强进入了B-29轰炸机的最大射程。虽然美国在中国有其他离日本更近的基地,但成都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能更好地防范日本的空中和地面攻击。1944年初,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分布,以及对当地灌溉系统干扰最小的原则,决定将成都的轰炸机机场设于新津、广汉、邛崃,彭山四地。为了保护他们免受日本的空袭,还将在成都地区建造5个战斗机机场。
▲莱曼.B.洛克伍德少校正在监督机场的建设任务,建设机场所用的石料就是这样用小锤敲出来的
根据罗斯福和蒋介石谈判达成的协议,美国将为机场提供规划、监督和资金,而中国将提供劳动力和物资,并指挥工兵部队。因为让重型设备飞越"驼峰"是不切实际的,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必须靠国内手工完成,其艰辛可想而知。
1944年1月,中国指挥员和美国官员估计需要24万名工人。在两周内,超过20万人开始工作,之后,为了赶上建设进度,又有10万人开始工作。一个在重庆的美国记者,詹姆斯·斯图尔特这样描述了工人的到来:"数英里的公路挤满了人,都是淳朴的农民,他们穿着蓝色的棉裤子和套衫还有草鞋,每个肩膀上都扛着两个长长的木杖和足够的大米,直到他们来到站点。他们到了那里,就把两根杠搭在地上,又用大捆的草遮盖,这就是他们每个人之后几个月的住处。"
大多数工人是由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张群下令征召的中国农民。他们来自成都方圆150英里内的村庄,村内配额为每100户抽调50人,并以村庄为划分被组织成200人的工作单位。这中间又增加了七万五千名合同工。考虑到不可避免的人员流动,大约有50万中国农民曾经在成都机场工作过。考虑到劳动力的规模,当时的西方观察家很快就把机场的建设比作万里长城和胡夫大金字塔的建设。
未完待续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 0001
- 0000
- 0000
- 0004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