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最牛一次,将炮口对准长崎准备开火,却为日后埋下祸根?
【军武次位面】:gh000
北洋水师停驻长崎,声势之威引得日本居民前来观看
1886年8月13日(清光绪12年7月14日),北洋舰队到达日本长崎港访问(进行了整修与补给工作)。海上生活苦闷的北洋水兵利用难得的假期,上岸寻欢作乐,因语言不通等原因,其中的一些水兵与日本人发生了摩擦,在随后的冲突当中,中日双方大打出手,互有死伤,之后事件被日本警察平息。
两天后,1886年8月15日(清光绪12年7月16日),中日双方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冲突。
▲央视记录片中重演的冲突场面
在这场冲突当中,北洋海军水兵由于人数少,不熟悉当地环境,日方已有准备,及之前丁汝昌(北洋海军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不得携带武器上岸的命令,等原因而吃亏不小。中方死8人,伤42人,日方死2人,伤27人(《伍廷芳与中日长崎事件》)。
▲伍廷芳,李鸿章的高级幕僚
这两场冲突,如蝴蝶煽动翅膀一般,深深影响了两国今后的走向。
▲日本长崎港俯瞰
事件发生之后,北洋海军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William M. Lang)敏锐地洞察到日本当时极端的对华仇视情绪与对抗决心,力主将尚未成型的日本海军扼杀在摇篮里,他主张立刻对日开战,“即日行动,置日本海军于不振之地。”(整理自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
▲琅威理像,图片来自:维基英文
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访日战舰一度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
▲北洋海军部分官兵合影
自古“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先斩后奏”之说,当时的日本虽然自明治维新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彼时的清王朝相比,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装备质量都相差悬殊。
▲定远号
据统计,日本1886年仅有三艘3000吨级的铁甲舰,5艘主力舰吨位不过14783吨,而清政府添置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单舰就达到了7000吨,堪称“亚洲巨舰“,北洋海军的总体实力更是绝对碾压此时的日本海军。(整理自冯青《中国近代海军与日本》)
▲镇远号
在长崎冲突之前,中日两国已经多次爆发过危机了,1874年“牡丹社事件”日本武装侵略台湾,1875年日本进占琉球,迫使琉球停止向中国朝贡,废中国纪年。
▲牡丹社事件
事后看来,如果此时中国能对嚣张的日本予以狠狠地迎头一棒,也许可以避免之后的许多屈辱。
▲1883-1885年,中国同法国爆发了战事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当时李鸿章认为“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他认为因嫖妓引起的冲突只能算是小事,加上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国家财政困难,此时动员军队得不偿失,因此清王朝决定采取“彼此抚恤,伤多恤重”这样一个折中的方法,迫使日本认错道歉。(顾廷龙《李鸿章全集》)
▲李鸿章
但对此时仇中情绪高涨的日本来说,虽然日方存在更为明显的过错责任,但就是拒绝认错,更是以将来“恐致失和”为由来恫吓清政府,只答应“尽力”拿凶结案。
▲占了便宜的日方一拖再拖
无非是想不了了之
双方的谈判与官司进展的十分艰难,驻日公使徐承祖直言“非绝交无别法“,然而此时的清政府因惧怕战争而不敢绝交,案件悬而难决。
几经谈判,最终在英德等列强的调停下,清政府取得了差强人意的结果。1887年2月3日,两国达成协议,日本向中国赔抚恤金52500元,中国向日本赔抚恤金15500元,中国士兵在长崎医院的治疗费用由日方承担,双方各自处理责任人,互不干涉。(《1886年长崎事件述论》)
▲愤青的偶像的坂本龙马
虽然这场事件结束了,然而中日之间的祸根却并没有结束,在日本人看来,清朝水兵军纪败坏,酗酒闹事,竟然还要本国赔款,真是岂有此理。
这种愤恨和屈辱感,使得“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成为主流民意,一定要打败“定远”也成为日本的目标和口号,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日本孩童的游戏都是以扮演日本舰队抓捕“定远“、”镇远“二舰的形式进行的。
▲北洋海军覆灭之后
镇远舰被日军俘虏
▲奠定日本百年强盛的明治天皇
“长崎事件“裁定一个月后,明治天皇颁发赦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并为起带头作用,特意拔出内帑(tang)30万日元。
日本政府发放的海军公债在1886年一年就筹集到1700万元。
▲巡洋舰吉野号
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甲午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两国国运就此改写……
▲日军在北洋海军驻地合影留念
国虽强,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某些明确的危险面前,绥靖只能求得一时的和平,在底线利益面前,适时的对敌亮剑才是恫吓侵略者最好的手段。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