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歼10会采用鸭翼设计?这可是大家公认的优秀气动布局
自空战进入喷气时代以来,战斗机气动设计的演变,是一个在实战中不断摸索的过程。基于对速度的追求,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可以看做是把螺旋桨战机的平直翼变为后掠翼。


▲第一代战机全部采用涡喷发动机
而根据朝鲜战争经验得出的结论:第二代战机的设计思想概括起来就是高空高速,随着发动机推力的提升,当战机速度接近音速时会把前方的声波压缩拉直形成激波,这就是俗称的音障。

▲音障原理
为了减小超音速飞的阻力,就需要进一步增大机翼后略角,直到把机翼藏到激波锋面后面。而机翼后掠角进一步增大的结果就是三角翼,因为这种设计一看就是简单坚固。

▲无尾三角翼布局
所以在追求高空高速的二代机身上,三角翼就是最常见的设计。尤其是法国达索招牌的无尾三角翼设计,更是开创了幻影家族的不朽传奇。无尾三角翼取消了尾翼,延长主翼后缘。这样更大的后掠角可以进一步减小激波阻力,采用无尾三角翼设计的幻影3、幻影2000都具有极强的高空机动性。

而从60年代后期开始,越南战争的实战表明空战主要发生在跨音速的中低空高度。所以第三代战机气动设计的目标就是中低空机动性。要使三代机具备高机动主要有2个方法:

▲边条翼增升原理
其一就是采用边条翼设计。当气流经过边条时会产生涡流,通过边条引导涡流经过主翼能极大提高升力,所以早期三代机如F-16、F-18、苏27都采用翼身融合的边条翼设计。苏27更是开创性的使用了中央流体升力布局:将机翼和机身融合尽量拍扁,作为统一的升力体,同时2台发动机悬挂在机身下方,这样机身也能提供部分升力。采用中央流体升力布局的苏27自诞生以来就创造了多个飞行记录,成为航空史上不朽的传奇

除了边条翼,另一个提高机动性的方法就是采用鸭翼设计,鸭翼增升的基本原理就是当气流经过鸭翼时会在主翼形成涡流,造成低压区,增大了上下翼面的压力差,从而提高升力。

▲鸭翼增升原理
因此在后三代机的设计上,如中国歼10、法国阵风、欧洲台风、瑞典鹰狮无一例外都采用鸭翼设计。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