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军事武器伊朗核专家屡次被人“斩首”成功,保密工作有多差?学学当年中国
12912

伊朗核专家屡次被人“斩首”成功,保密工作有多差?学学当年中国

诺哈网2023-06-03 17:43:510

事实证明,为了国家安全,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秘密

前两天,我在写亚美尼亚战败的时候,写过一句话“2020年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年份”,现在看来这句话还真没说错,在年末,它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之前中国人在看关于“两弹一星”主旋律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应该都产生过疑问,为什么我国的科学家要那么严格的隐姓埋名?是不是过于不近人情了?

▲《我和我的祖国》其中一幕

现在,一出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惨剧,给出了答案。

2020年11月27日,伊朗的国宝级核武器专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的公路上遭到了“明火执杖”式的暗杀……

▲世界是残酷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从目前的媒体报道中,说出了好几种刺杀方式,有媒体说是四名骑着摩托车的袭击者拿枪扫射核专家的汽车,有媒体说用遥控自动机枪扫射核专家的汽车。

总之,这支袭击伊朗核武器专家的特工小队十分的专业,快速射杀了全部的车内人员。

▲这个弹着点的分布可以说非常的密集了

有几发子弹几乎打进一个孔里去了……

从“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座车车身上的弹着点来看,枪手的枪法十分的精湛,每一枪几乎都穿过玻璃,直奔目标的要害而去。

他死了有什么后果?

惨案发生之后,伊朗政府和网友们第一反应就是“以色列和美国”干的。然而在现阶段,这件事情具体是谁做得已经不是很重要。

因为暗杀策划者所要达到的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首先,核专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已经身亡,伊朗的核计划遭遇重创,一时半会之内,伊朗是搞不出核武器了。

其次,这次行动,让伊朗国内的舆论再一次被点燃,伊朗政府又一次“被架到了火上烤”。

▲愤怒的伊朗民众在街头集会,游行抗议

有些人甚至直接喊出了“向美国宣战”的口号

从这次暗杀行动中的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出袭击一方故意搞“大新闻”的意味,因为这次行动实在是太高调了,与其说是“暗杀”,倒不如说是一次明摆着的震慑斩首行动。

一般的暗杀,基本上都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可这次“暗杀”呢?行动地点直接选在了伊朗首都,而且是在车流密集的道路上;行动时间则选择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行动方式就更不用说了,用爆炸和枪击。

这样的暗杀过程,摆明了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大。

果然,在暗杀行动结束之后,路过的伊朗民众第一时间就把消息和一些现场的照片、视频通过网络扩散了出去……这使得伊朗政府即使想隐瞒,降热度,也变得十分困难了……

如果伊朗最顶级的核武专家在自己国家的首都都能被轻易的干掉,那么伊朗其他核武工作者的心理会产生何种想法呢?

▲不是所有人都不怕死的,

这次事件肯定会严重打击

伊朗科研团队的士气

现在的伊朗政府,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不采取报复行动,会显得自己十分软弱无能,对国内的舆论难以交待;采取强硬的报复行动,又怎么采取呢?

无论是以能力论,还是以意愿论,现在嫌疑最大的“凶手”无疑是以色列和美国两国,但从伊朗的综合国力来说,这两个国家他谁也打不过。

▲苏莱曼尼将军被杀,也是因为行踪被泄露

上次苏莱曼尼将军在伊拉克被美国精确斩杀,伊朗在报复之前,还得提前告诉伊拉克,让伊拉克给美国通气。

这次伊朗政府的报复行动万一“玩过火”了,很可能遭到美以两国先进武器的“降维打击”……为了控制总体事态,伊朗的外长罕见的用包括中文在内的四种语言紧急发表了声明。

▲伊朗外长的声明

伊朗安全保密做的太烂

不管你怎么强烈谴责袭击者,倒不如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国家安全部门的工作失误,是不是做的实在太烂。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有一个“烈士博物馆”,那里陈列着几个特殊的展品——近些年来被“定点清除”的伊朗科学家遇袭时乘坐的轿车。

▲几名科学家被袭击时乘坐的汽车

怎一个“惨”字了得

这样的展品,虽然控诉了暗杀者的凶残,但它们更是一根“耻辱柱”,一根伊朗国家安全部门的耻辱柱!

在短短几年之内伊朗已经有至少4位顶级科学家被人暗杀了,而且每次被暗杀的方式几乎都一样……

被同一块石头连续绊倒好几次,每次都折损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样的“国家安全部门”被集体送上军事法庭都不冤枉!

这次能在首都附近被人干掉首席核武专家,至少能证明伊朗国家安全部门的两个漏洞:

一是保密能力低下,袭击者居然连顶级核专家的出行时间、行驶路线、汽车牌号都一清二楚,这绝对是内部有叛徒泄露的。

据部分媒体报道,装有遥控机枪的皮卡车车主,早在10月份就已经离开伊朗,说明本次袭击已经谋划一个月以上。伊朗安全部门居然一无所知。

二是保卫力量低下,从流出的照片当中不难发现,伊朗的这位首席核武专家坐的居然是普通的日产轿车,而不是防弹车。

同行的警卫人员安全意识极差。据媒体透露,袭击者在第一次开枪击中汽车时,警卫以为是汽车发生故障,于是与核专家一同下车查看,然后遭到机枪扫射,几人同时中弹身亡,其余警卫组成肉盾保护,皆被打死。(当然由于伊朗报道混乱的缘故,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汽车被子弹击中后,以为发生故障

核专家居然和警卫直接下车查看

自己家的“羊圈”没盖好,实在是不能怪“狼群”太狡猾。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用一切手段阻止对自己有敌意的国家获得核武器”本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的常规操作。把伊朗和以色列的实力、处境调换一下,伊朗也一样会派出袭击者的。

核武器、战略导弹、核潜艇……这些装备都是能切实改变实力对比与游戏规则的“杀手锏”级武器,一个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想要将这些装备研发出来,不做好保密工作显然是不可以的。

▲伊朗自家媒体,在之前就曾公开报道过领导

核武研发的“穆赫辛·法克里扎德”

在核武器还未研制成功的时候,伊朗媒体就公开报道过领导核武器研发的“穆赫辛·法克里扎德”。在2018年,以色列总理更是在电视节目当中公开展示了该核武专家的详细资料,就这个保密水平,不出事才出鬼了……

▲2018年以色列总理介绍伊朗核武相关情况

尤其点名了这次被杀的科学家

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完全不敢想象的事情。

在保密方面,我国显然是个正面典型,在“两弹一星”等关键武器的研发时期,很多关键项目的科研人员直接“人间消失”。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不知道他们去干什么,家人、同事全都不知道任何消息,只能通过信件知道他还活着。

当时我国有关部门给所有的核心参与者,都编制了一套假身份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例如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王淦昌在从事核工作期间,就化名“王京”。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同样多年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他的父亲临终时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工作的。后来他母亲是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儿子的名字,才知道黄旭华是在研究什么。

不止是专家,即使是我军一般的操作战士也一样要守保守机密,他们甚至在核武器项目解密之后也习惯性不说。

▲截图来自《“两弹”老兵 那些终于可以说的秘密》

上个世纪,我国位于西北的核武器研究院“九院”就对外称“221厂”,其所在的地点“金银滩”在1958-1987年间被完全从地图上抹去。

“221厂”所有的工作人员对外书信联络一律使用“xx第xxx号信箱”的虚拟地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问三不知”对新中国的核武从业者来说,是“入门级基本操作”了。

▲事实证明,要搞出尖端武器就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调,远离繁华之地。伊朗核专家就是携带妻儿在前往郊区别墅度假的路上被袭击的

除了生产研制过程中的保密工作以外,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我国在对外宣传上也始终绷紧了“保密”这根弦。

举例来说,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为了宣传的需要,我国的有关人员准备刊发四张原子弹爆炸的现场图片,这些图片在发表之前,要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准。

▲图片来自《保密是永恒的战斗力——“两弹”背后的保密故事》

周总理在看过之后,亲自决定,将一张图片中的地面部分裁掉,为什么要裁掉呢?因为不能让人根据这张图片的完整信息,推算出我国原子弹蘑菇云的升空高度,进而分析出我国原子武器的技术细节。

在尖端武器的保密方面,不仅仅是中国,就连一贯崇尚自由精神的美国,那到了该保密的时候也一样绝不手软。

在二战期间,美国为了“曼哈顿工程”,前后动员的科学家与工作人员就超过了60万人,这些人全部要遵守严苛的保密纪律。

即使是后来升任的杜鲁门总统,也是在老总统罗斯福死了之后,才知道美国居然在研制核弹!在正式就任总统之前,尽管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总统了,但是一样不得知悉机密。

▲美国“橡树岭”工厂(核工业基地)的保密宣传标语

“你在此的所见、所作、所闻,当你离开时,请留在这里。”

美国的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也和我国的核试验基地一样坐落在荒凉的戈壁黄沙之中;丹麦的核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与奥格·玻尔(父子关系)在来到美国之后,美国官方为了他们的安全,给他们迅速的安排了一套假身份以蒙骗轴心国的特工,“尼尔斯·玻尔”化名“尼古拉斯·贝克”,“奥格·玻尔”则化名“詹姆斯·贝克”。

▲尼尔斯·玻尔(左)同爱因斯坦讨论问题

从中、美的保密例子当中不难看出,对核武器等国家尖端科技或核心工作人员最有效的保卫工作,就是让敌人压根不知道我们有这种计划,让敌人压根不知道我们有这类人才在从事相关工作。

即使敌人通过各种方式,知道了一点外围情报,也要让他搞不清“谁是谁,谁在哪,在干什么”。

没有了具体目标,即使是再厉害的杀手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有一种伟大叫“隐秘”

历史用事实再一次向我们证明,较量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就是不择手段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想在尖端领域搞出名堂,想在世界上一鸣惊人,那就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秘密。等到量变积累到质变的时侯,才能厚积薄发,一展雄姿,让世人刮目相看。

▲没有当年的“谨小慎微”,哪来今日的“东风劲舞”

此时此刻,在祖国的各个角落里,我们新时代的军工科研人员正在像昔日的前辈一样,默默地从事着伟大的工作,他们的名字,我们虽然现在还无从知晓,但他们的功绩,必将永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之上!

他们身上的这种伟大就叫做“隐秘”!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