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打折也没多少人买书,新华书店为何还没倒闭?这要从延安说起
讲讲新华书店的故事
在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热门的提问--中国有哪些已经堕落了的公司?
底下2000多个回答中,从老牌的互联公司新浪、百度、搜狐,到著名贴牌品牌南极人、恒源祥,再到国民饮料健力宝,纷纷被网友点名。
就连知乎平台本身也被网友点名,成为了堕落企业中的一员。
但军武菌没有想到的是,在众多“上榜”名单中,竟然还有那家用书本里的知识灌溉了中国数代人的良心企业,新华书店。
这个收获了高达2.7万点赞的回答,给的理由也十分简单直接:因为新华书店无论什么书,都不打折。
是的,你没有看错,在这个“白嫖”时代,是否有优惠活动,竟然都能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堕落的标准了。
可即便如此,新华书店也绝对算得上一家国民级别良心企业。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新华书店,中国几亿人,才能“白嫖”到世界最无价的珍宝--知识。
新华书店的历史远比想象得悠久。
1937年,中央进驻延安,同年4月24日,新华书店诞生在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底层的一个小石窟中,对内为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发行科。
当时负责新华书店整体运作总共只有七个人,其中就有四个是红军战士,参与了堪称人类历史奇迹的战略转移行动--万里长征。
而作为新华书店的第一任经理,发行科科长的涂国林,更是参与“八一”南昌起义、湘鄂西起义等重大事件。
可以说,从新华书店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被烙上挥之不去的红色基因。
▲新华书店延安清凉山旧址
由新华书店出版的第一份刊物--《解放》周刊,在中国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在内中国的诸多领导人和解放军将领都曾经担任过《解放》周刊的撰稿人。
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这份政治理论刊物一经发行,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周刊在国民党占领区和日军攻陷区广泛传播,为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除了发行《解放》周刊之外,新华书店早期经营的业务十分广泛。
1938年,《论持久战》一书刚修改完成,就被纳入新华书店的发行计划。
关于“中国不会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的著名论断,这才能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传开,让国人重拾信心。
除此之外,新华书店印刷厂甚至还负责印刷“抗币”“边币”和粮票、军用地图、柴草票、邮票等重要物资,新华书店地位可见一般。
▲陕甘宁“边币”
但庞杂的业务后面意味着繁重的工作量,配书、捆包......新华书店一班员工经常忙到深夜。
第二天还得起个大早,挑着包扎好的书,跋山涉水,送到城里的邮局寄往全国各地。
1939年9月1日,延安北门外新华书店门市部正式开业,教员亲手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派秘书送往书店。
迁址后的新华书店,不仅在人员上得到了补充,而在书报刊等销售品类上,也丰富了不少。
从创办到迁址的这三年,凭借着强大资源,新华书店获得了其他书店前所未有的先发优势。
据统计,三年里,新华书店共发行了延安出版的图书160余种、50万册,报刊十种,上百万册,以及进步书刊和苏联出版的图书三百余种,报刊七十余种。
这样的数据在当时几乎难以想象,但这还只是新华书店扩张之路的开始。
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书刊运输受到敌方阻碍,而国民党顽固派更是多次检查、扣压延安出版物。
既然延安的书没法运过去,那么就在当地建分店!
1940年9月1日,山西黎城新华书店门市部成立。
1942年1月,关中重镇--马栏关中新华书店成立。
......
1949年2月10日,北平市第一家新华书店在王府井8号正式开业。
此后的数年里,越来越多的新华书店在根据地建立。
以至于当年每解放一座城市后,解放军就会立刻着手办理四件事,一、开办银行,二、开办邮局,三、开办供销社,而这第四件事就是开办新华书店。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华书店分支店竟然已经达到了735个,按照现在省市划分,每个省有近20个新华书店!
这个数字放到今天自然正常,但那可是70多年前。
而正是这时候,新华书店的一本“经典之作”,正在酝酿中,它就是《新华字典》。
新中国成立时,80%的人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文化普及,迫在眉睫。
1948年10月末,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周祖木、金克木、魏建功等几个读书人开始筹划编写一本普及性小字典。
多年后,金克木回忆说:“我们不会别的,只能咬文嚼字。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的前途,炮声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金克木
为了保障字典能够顺利出版,字典主编魏建功更是辞去了当时北京大学系主任的职务,来到了新华辞书社。
1953年12月,历时数年,中国首版《新华字典》终于出版,印刷500万册,半年之内便销售一空。
几十年来,《新华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国家辞书奖特别奖等多项大奖。
到了2015年7月,这本“小红书”新华字典的全球销售量就达到5.67亿本,一举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书”吉尼斯称号,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书”。
▲哪个初中生没有体会过背字典的痛苦?
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说,新华书店垄断了中国的图书发行市场。
与其说新华书店,做生意为了赚钱,更不如说是在搞公益,它肩上扛着的是为中国文化普及和传承的重担。
所以,除了在城镇广设门店之外,依靠供销社,新华社还建立起了农村图书发行网。
自此远在犄角旮旯的小山村里的人,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当时流行一个词,叫做“背篓书店”,每年新华书店都会安排所谓的“图书发行员”,背上满满一背篓的图书,将知识送往偏远地区。
考虑到有些人没钱买书,新华书店就开放“以物易物”,下乡时背去的是书,回来时背的是鸡蛋等物资,再转手卖给供销社。
1977年,也就是高考正式恢复的那一年,在长期压抑近十年之后,国人对于知识的渴望终于得到释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回忆起那段时光,“每天下午(大学的新华书店)进新书时,要去抢。10分钟就卖没了。(我们)下课也就十分钟,赶紧飞跑到书店,看看今天有什么新书,有的话赶紧抢”。
那时候的人对于知识是是真的饥渴,就好比军迷期待着新式国产武器的最新曝光的消息。
而新华书店里的书到底有多受欢迎,也可见一斑。
这样的场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戛然而止。
随着中国图书市场的开放,民营资本和外资纷纷涌入,而在批发和总发行权方面,民营资本和外资几乎取得了与新华书店相同的市场的地位。
新华书店的处境也因此急转直下。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统计,1993年上半年与1992年相比,全国图书销售网点减少了13579处,仅仅在北京,有1/5的书店在繁华市区消失。
但挑战不仅来自外资和民营资本,还有政策。
2001年,全中国共出版63.1亿册,总定价466.82亿元,其中光是课本就出版了33.36亿册,总定价174.55亿元。
可以说,课本占据了图书行业半壁江山,而这些课本2003年之前都是经由新华书店发行的。
中小学教材发行占据新华书店的总利润的七成左右,是当之无愧的收入大头。
2003年,中小学教材发行权改革,开始由政府做招标人,凡是具备出版发行资格、获得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国有控股发行单位,都可以参加中小学教材的发行。
新华书店的在中小学教材发行垄断地位,正式被官方革去。
▲雪上加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书店走上了改制的道路,由原先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
股份制改造、引进民资、外资,甚至在香港或者国内上市,各地省级新华书店纷纷走上改制之路。
而在互联网浪潮下,新华书店也开启线上书店,加入新赛道。
2016年,双11四川文轩旗下文轩网天猫旗舰店更是以1.5亿元的销售量位居各大电商平台第一。
而面对各种线下网红书店的走红,部分新华书店开始转型,变得越来越美,实力打造当地文化“地标”
▲保定新华书店新鲜空气书吧,
斩获德国设计红点奖
不仅在国内发展的风生水起,新华书店更是将中国书店开到了国外,海外分店相继在乌兰巴托、纽约、伦敦等城市开业,将中国的文化传递到海外。
面对国内近几十年的动荡时局,新华书店这个庞然大物,面对不同的时代风口,不惧改变、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又怎么能说堕落了呢?
而对于小县城里那些买不起书籍的成千上万学生而言,能够在炎热的夏日里,在新华书店里找到一个适合的角落,尽情吹着空调,一头扎在奇妙的书中世界,该是多么美好的回忆?
这样一片唯一能够“白嫖”知识的净土上,堕落何从谈起。
- 0000
- 0000
- 0000
- 0003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