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中国空军半壁江山,唯一舰载机设计单位,为何沈飞却总被骂?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作为国内战斗机设计单位的两大核心之一,沈飞推出的歼-11、歼-16两款战斗机在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陆基部队中广泛服役,整体规模比起成飞的歼-10、歼-20系列也不逊色。歼-15更是由沈飞设计,目前国内唯一的固定翼舰载机,是“辽宁”、“山东”两艘航母的绝对主力。但与国内对成飞褒奖有加的情况相比,沈飞得到的夸赞并不算多,其中的故事值得深思。
▲歼-16的性能很优秀
沈飞早年通过仿制苏联援助的米格-17(歼-5)、米格-19(歼-6)起家,在国内获得苏联提供的米格-21及相应技术资料后,沈飞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仿制米格-21的重任。但就在组装完成第一批歼-7之后,国际局势动荡,一部分沈飞设计人员受命前往成都建立成飞,担负起歼-7后续改进的任务,而沈飞则负责更重要的歼-8战斗机的开发,并最终获得了不小的声誉。
▲国内曾经大规模装备的歼-6
但真正让沈飞达到巅峰的,还是来自俄罗斯的苏-27SK战斗机。1992年6月27日,8架苏-27SK和4架苏-27UBK,由俄罗斯直飞安徽芜湖空军基地。1992年11月25日,第二批 12架苏-27SK也抵达芜湖空军基地。至此,国内购买的第一批24架苏-27战斗机(20架苏-27SK、4架苏-27UBK)全部加入中国空军,并在短时间内就以其优秀的作战性能俘获了中国空军的芳心,使得国内随后与俄罗斯展开了关于引进苏-27战斗机生产线的谈判。1996年12月,俄罗斯与中国正式签下转让苏-27生产线的协议,约定生产200架苏-27,而整个协议的技术支持当然是由沈飞负责。
▲第一批抵达中国的苏-27
1998年12月16日,第一架由国内组装的苏-27(国内代号歼-11)首飞成功,随后,国内在生产了约110架歼-11后,放弃了后续生产。一般认为,这是国内已经基本掌握了歼-11的生产技术,准备自行设计生产以降低成本。在当时,购买及组装生产的一百多架苏-27和歼-11,是国内当时性能最强、航程最远、载弹量最大的先进战斗机,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而沈飞作为歼-11最重要的技术支持单位,也随之出尽了风头,相比于当时仍然在歼-10项目中苦苦挣扎着的成飞,沈飞已然是如日中天。
▲歼-11首飞成功
但谁也没有想到,辉煌之后的衰落来得这么突然。在歼-11的组装完成之后,国内开始对歼-11进行国产化生产,这也就是歼-11B项目。在歼-11B的开发早期,沈飞内部关于歼-11B的技术路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大体照搬苏-27的技术,既能降低歼-11B生产、设计的风险,也有利于吃透苏-27的全部技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苏-27的技术已经有所过时,需要结合战斗机发展潮流对其进行改进,避免出现服役即落后的难堪局面。由于当时中国空军面临巨大的防空压力,对于先进战斗机的需求如饥似渴,而这股压力最终也转移到了沈飞身上。最终,前一种观点占了上风,沈飞在歼-11B的技术路线上趋于保守,为歼-11B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歼-11B首飞成功
2003年12月6日,歼-11B成功首飞,在经历了约4年的完善后,第一批歼-11B战斗机在2008年初正式交付,整体性能比苏-27SK略高,对地攻击能力较弱,算是一款满足空军当时防空需求的典型空优战斗机。但空军在接收之后却发现,歼-11B存在不少设计及质量问题,被迫返厂解决。一开始,空军及沈飞对问题解决还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但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最终花费的时间出乎当时所有人的预计。
▲歼-11B成熟的太晚了
在2015年,也就是歼-11B服役7年之后,其技术才真正达到成熟可用状态,但为时已晚。技术长期不成熟的歼-11B在国内最困难的时期没有形成战斗力,在东海、南海上空,一直是后期引进的苏-30MKK挑起大梁。同时,缺乏前瞻性眼光的落后设计,也使得歼-11B缺乏改进的潜力,在多年之后成熟的歼-11B恍然发现,自己已经难有用武之地。整个歼-11B项目的失利对沈飞的声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当然,在2015年这个阶段,沈飞已经不太顾得上歼-11B的问题,因为沈飞当时面临更大的问题。
▲苏-30MKK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大梁
从最早的歼-5开始,沈飞一直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战斗机设计单位。但在国产第四代隐身战斗机的竞标中,沈飞推出的歼-31(准确地说是FC-31,但歼-31已经成国内惯用的称谓,本文沿用这种称谓),却败给了成飞推出的歼-20,在当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作为当时已经定下“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的中国空军而言,一款优秀的重型战斗机是挑起国防重任的根本。事实上,中国空军从不掩饰自己对苏-27这种大航程重型战斗机的喜爱。
▲其实任何一支空军都喜欢重型战斗机
而成飞在此前歼-7的多个出口项目上,充分接触了许多国家的真实需求,也吸收了当时英美等国家的先进战斗机设计理念,并以之为基础推出了歼-10战斗机。在设计早期,就明确了歼-10具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能力的理念,虽然由于本身的技术限制,使得歼-10并没有发展成一款强大的多用途战斗机,但歼-10在设计理念上其实就已经高出歼-11B一截。
▲歼-10是歼-20的基础
在歼-20身上,成飞将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积累的全部经验及技术融于一身,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与当时美国F-22比肩,超越俄罗斯苏-57(当时还叫T-50)的高度,和当时中国空军走出国土,与美国争雄的理念不谋而合。而国内航空工业在2010年之后,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在国内空军倾尽全力的支持下,歼-20最终大获成功,成飞也随之获得了无数赞誉,这一切确实是成飞应得的。
▲苏-57在设计理念上就差了歼-20一截
相比于成飞在设计理念转换上的灵活,沈飞曾经的辉煌既是成就,也是包袱。理念上没有跟上空军发展脚步的沈飞,在歼-31身上仍然是一心求稳,避免技术风险的心态,可见沈飞当时根本没有从歼-11B项目中吸取足够的教训。而求稳也好,规避技术风险也好,所谓吃透苏-27技术也好,沈飞既然选择了一条技术风险更低的道路,就需要面对收益更低的结果。而最终彻底失去空军隐身战斗机订单的沈飞,最终元气大伤,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沈飞歼-11D同样没有获得国内空军的认可
好在沈飞毕竟在歼-11项目上获得了足够多的资源,在接连两次的沉重打击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了自己要走的道路。无论是后来对歼-15、歼-16战斗机的研发,还是对歼-15、歼-16进行后续改进,衍生出歼-15D、歼-16D这两款电子战机,都表明了沈飞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为沈飞挽回了不少声势。
▲歼-16绝对是拿的出手的杰作
但这对于沈飞而言是万万不够的,目前沈飞可以凭借歼-11项目带来的后续订单而生,但歼-15、歼-16作为非隐身战斗机,性能再先进,其服役时间也必然是有限的。沈飞唯有在隐身战斗机项目上取得突破,才能够为自己争得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在国内空军表明不采购歼-31之后,沈飞仍然坚持自己筹集资金,不断发展歼-31的根本原因,但这条路何其难也。
▲歼-15毕竟不是隐身舰载机
国内目前普遍乐观预计,歼-31会获得海军的采购,并随之作为低档隐身战斗机进入空军服役,还可以作为对外出口的型号。但实际上,规模不大的海军舰载航空兵,很难负担起歼-31这样一款隐身战斗机项目中,高达上百亿美元的研发资金。唯有空军点头参与,歼-31才真正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但问题是,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歼-31已经辜负空军一次信任,而歼-20目前进展非常顺利的情况下,歼-31最起码要能在设计思想和技术水平达到与歼-20比肩,同时价格相比于歼-20有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吸引中国空军入局。而这是极为考验沈飞设计功力的事情,沈飞能做到吗?
▲国内空军目前对歼-20非常满意
谁也不知道,甚至沈飞目前都未必知道。但对于沈飞而言,这是仅剩的一条道路,无论有多么坎坷,沈飞并没有别的选择,曾经的错误,终究需要沈飞自己去解决。
国内这些年对于沈飞的攻击络绎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沈飞在歼-11项目上消耗了太多资源,而拿出的成果与消耗的资源完全不对等。尤其是在成飞璀璨夺目的歼-20面前,沈飞更是黯然无光,遭受诸多批评以及指责,并不是多么让人意外的事情。沈飞想要真正摆脱这种不堪局面,也只有靠自己的成果来证明。就目前来看,沈飞坚持不懈地对歼-31进行改进,后续出现的验证机有明显改动迹象,从近期武汉水泥航母上出现类似歼-31后续改进型号的模型来看,沈飞歼-31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海军航空兵的认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歼-31的路还很长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倘若沈飞真的能够走出低谷,重现辉煌,对于国内空军、海军而言,都是喜闻乐见的事情。而双雄并立的局面,对中国航空工业的积极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局面,但是这一切,都在沈飞自己手里,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