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穷水尽!二战末期日军的4式手榴弹,陶瓷外壳杀伤力有限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
随着二战接近尾声,在中国军民和盟军士兵的浴血奋战下,日军的可用兵力逐渐变得捉襟见肘,整体实力也大幅下降。到了1944年和1945年间,随着美军开始频繁轰炸日军本土工业设施,使得日本的军工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加上联合舰队主力的覆灭,日军从各占领区至日本本岛的海上补给线也被切断,战略用原材料的供应也日益减少。而美军也开始筹划攻击日本本岛的登陆计划,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也开始就各自的进攻轴线展开了激烈争论。而很快日军大本营也意识到,随着盟军的攻势逐步推进,必须要提升日本本岛的防御,以抵挡盟军随时可能发动的登陆作战。于是,一种造价低廉、可大规模的装备的单兵手榴弹就此产生了,这就是日本4式手榴弹。
▲4式手榴弹的陶瓷壳体
接到设计任务后,日本海军技术局随即展开了工作,在一番斟酌过后,他们决定选用陶瓷这种易获取的材料替代金属作为手榴弹的壳体。但由于日本各地的陶瓷窑炉规制不一,因此这种手榴弹也没有统一的大小和颜色,但大多形状都是一个平均直径在8厘米左右,外观为棕色、褐色或少量为白色的球体。
▲4式手榴弹的剖视图
手榴弹的陶瓷壳体内部填充有99-130克的高氯酸盐炸药,由一根5秒的延时引信来引爆,在引爆器顶端有一块类似于火柴头的木块,上面涂有化学物质,在使用时,士兵要将橡胶帽打开,通过摩擦点燃引爆器后将其掷出。这种手榴弹杀伤力有限,陶瓷壳体在爆炸后也较少产生破片,但是可以通过爆炸来使由于眩晕而对方短暂失去战斗能力,然后使得日军士兵可以抓住这个空档进一步发起攻击。
▲4式手榴弹,右面的在顶端装有橡胶帽
尽管4型手榴弹的结构相对简陋,但对于资源匮乏的日军而在,在二战最后的岁月里依旧被大量分发,主要装备国民义勇战斗队(类似于纳粹德国的人民冲锋队,但是装备更差)、翼赞壮年团等日本民间右翼组织,以及日军预备役兵员,甚至到了一些前线日军,如防守硫磺岛,冲绳岛的部队手中。而在使用的时候,因为陶瓷壳体极易破裂,因此使用者稍有不慎,在爆炸前令手榴弹击中硬物而破裂,那么就不会造成任何杀伤。
- 0000
- 0000
- 0001
- 0000
- 0000